“互联网+”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对策研究
2019-10-21夏伟
夏伟
摘 要:在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中,思政工作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近几年来,也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将该工作开展好,也成为教育学者、教师们所分析、研讨的课题。至此,在“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也应充分的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以此来提升工作实效,保障工作目标的落实。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该工作的实施对策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思政工作 对策研究
所谓的“互联网+”时代,就是指传统行业与互联网互相融合的时代,是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中要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应引起相关工作者的关注、重视等。至此,在此模式下,在思政工作中,相关的工作者也应不断的转变、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并要充分的借助互联网的价值、优势等,为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辅助作用,以此深化工作效果,保障各项工作得以持续、顺利地开展下去。由此可见,在当前,以此为话题加以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互联网+”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
首先,丰富的网络文化使学生应接不暇。网络世界是架空的,但网络文化却是丰富多彩的,一些自制力较强的学生会充分的借助互联网,来获取资源、查找学习资源,但一些自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就会很难有效的分辨网络信息,或是沉迷于网络交友,或是沉浸在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给学生的身心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伤害。
其次,虚拟化的网络文化降低了学生的“免疫力”。网络交往具有着较强的虚拟性,与直面交流有着较大的不同之处,可以避免一些伤害、摩擦,这是大部分学生喜爱网络交友的原因之一。在网络交友中,双方会根据一些文字、图像,从不认识到认识,这一过程是“一蹴而就”的,与现实生活中的网络交友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大部分学生的觉醒意识都有待提升,这一状态就导致其在网络交往中很难掌握适当的“度”,会因为糊涂、错误而对自身造成伤害,严重的还会引发一系列的麻烦。如,个别大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恋爱、网络交往,而使其自身的人身安全面临威胁;个别学生在运用淘宝、信贷刷单时造成财产损失;个别学生因为自身的懒惰,论文、作业都涉及网络抄袭,造成严重的诚信危机,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二、“互联网+”下高校思政工作现存的问题
(一)网络思政教育理念有待深化
習近平书记指出:“政治工作要是过不去网络这一关,那么也就无法过去时代关。”这也说明,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想过了网络这一关,就要先跨越头脑、思想观[2]。在现阶段。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生存、生活的主要的环境特征,比如迷网、恋网、懂网、知网等,都是一种时代象征,各大高校在这一形势下,也逐渐的意识到了要想将思政工作开展好,就一定要将传统线下移动到互联网中,只有这样才能跟随住时代的发展,在满足学生知识需求的前提下,做到趋利避害。
但是,面对这一时代要求,在当前,依旧有部分工作者在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他们不敢轻易的运用网络,就好像网络是“洪荒之力”一样,会防不胜防;另外,其也认为,网络就是“生灵涂炭”,会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会让学生任性、放纵等,网络在思政工作中的引入是弊大于利的。
(二)思政队伍建设的专业性有待提升
在现阶段,思政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应将重心放置在互联网上,这是时代需求,也是事实,找寻到网络思政教育的落实点、着力点,也是教之所向、师之所愿。
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却严重的忽视了思政队伍的构建、建设,以此降低了网络思政的实效,很难将思政教育从传统模式中解救出来[3]。一支专业的思想队伍,应该由学校中的党政办、宣传部、学工部、后勤处、保卫处、辅导员、学生、信息中心所组建而成,并要逐渐的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形态。但在当前,部分高校在此方面却非常缺乏,就只是将工作全部的交由辅导员来处理,使得辅导员成为思政工作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使其面临着较为繁重的工作,不仅加大的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也很难使工作效果达到预期。
(三)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欠缺
在网络化的思政教育中,教育平台的构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一方面,除了功能模板要齐全之外,还应包含平台的构建、管理、维护等,以此来发挥出教育平台的效用,为教育目标的实现助力。
在当前,大多数的高校在此方面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网站,从表面上看,网站的模块齐全、界面精美,但从实质内容上看,管理模块却非常呆板,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非常缓慢,相比于一些移动端、信息网络而言,根本就无法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得网站本身的访问量非常低,点击率也非常低等,使得教育平台陷入一种窘境中,很难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意义。
三、“互联网+”下高校思政工作实施的对策
(一)适当调整心态,培养生活习惯
在“互联网+”这一时代下,“张扬”和“自我”才是大学生们的代名词,他们的动态韵律是独一无二的,不应该用传统的思维、眼光、形式来约束他们。在过去的学习中,他们会想法设法的突破自己在学习中的难题、困境,而在当下,他们也能欣然面对,在遇到瓶颈、困难时找寻到网络的帮助、辅助,可以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来掌握外界的动态,在获取信息、资源的过程中更加方便、快捷。
因此,在网络思政工作中,工作者也应适当的转变工作角度,应带有着一种开放性的心理,来正确的面对学生对于网络的关注,在此模式下,大部分的管理者都会发现,在互联网中,学生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规划,有理想和现实、短期和长期等,应就此引导,将互联网的优势、价值展现出来,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思政工作的本质、内涵展现出来。
(二)运用流行语态,迎合语言习惯
在“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说话风格也有所转变,不会像父辈一样严谨、严肃,会更加倾向于幽默化、多样化。至此。在思政工作中,教师也应适当的运用一些流行语态,以此迎合学生的语言习惯,便于其对思政教育的接受,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佳。
例如,白骨精是白领、骨干和精英的意思;不造是不知道的意思;7456是气死我了等。至此,在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教育者就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的运用这些词汇,以此来拉近学生与自身间的距离,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此模式下,可以突破传统教育语言的乏味性、枯燥性,增强亲和力、表现力等,使工作实效大大增强。
(三)构建文化领地,养成行为习惯
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也处在“微生活”中,如早上浏览新闻资讯、中午聊QQ、刷朋友圈、下去刷微博、逛贴吧、晚上玩游戏等,容易在网络世界中忘我。至此,在思政工作中,教师也可以充分的发觉出新媒体的优势,以此构建出文化领地,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例如,让学生通过校信通为老师、其他学生发送温馨短信;以拍摄微电影的方式记录身边的励志事件、人物等;用微信、QQ与教师及时交流;构建微信公众号建立“红色网站”,为学生进行以历史、哲学、法律为主题的引导、宣传等,使教育更具感染力,使学生的政治意识、认同感得以进一步的增强。
(四)完善工作机制,形成素养习惯
網络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其为学生的信息、知识获取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其又使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沉迷其中,造成一定的影响、伤害。至此,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也应对工作机制加以完善,促使素养习惯的形成,使工作效果达到最佳。
例如,高校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走近学生、走入学生、转变观念、创新思想等,将提前干预、提前预防、提前处置的原则融入其中,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为一体的模式、“新提升、新服务、新思路”的态度等,帮助学生逐步的养成素养习惯,将思政教育的内涵、价值一一展现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是培养接班人、建设者的主要阵地,思政工作在其中能否得到有效的落实,将对我国未来的进步、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至此,身为高校中的管理者、教育者,一定要认清目前的教育形势,应善于站在“互联网+”时代的角度下,对思政工作加以重新的审视,将互联网的效用、价值发挥到最大,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由于本人的能力、经验有限,导致本文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希望在后续实践中得到完善,将借鉴、参考效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武晓霞.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教学能力提升[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04):96-100.
[2]李姝琦.浅析陕西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陕西教育(高教),2018(08):73-74.
[3]常建宝.“中国梦”视角下民办高校思政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才智,2018(22):123-124.
[4]梁丽丽.论如何提高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J].品牌研究,2018(03):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