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普融通新时代民俗文化展风采
2019-10-21臧玉锋王蕾
臧玉锋 王蕾
摘 要:在新时代思想指引下,职普融通教学,结合政府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政策,将优秀民俗文化通过一定的原则提炼后有效融入历史教学,创新历史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技能实训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综合素质”“创作灵感”,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文化自信,进而加强他们的家国情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新时代 职普融通 历史教学 文化自信
2017年灵宝市教体局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综合高中班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利用灵宝职专和灵宝二高优势资源,在灵宝职专成立了综合高中試点班。灵宝市为落实新时代精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将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指导灵宝职专增设了“民俗文化”专业,不仅为国家培养人才,更为服务地区经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灵宝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民俗文化极具特色。目前,灵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名录的共1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219名,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看、听、说、学、做等多种方式,既能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又能让学生领悟到灵宝民俗文化魅力,感知历史、领悟文化,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文化自信,进而增加他们的家国情怀,承担起传承灵宝民俗历史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一、民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核心素养”具体体现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灵宝当地的历史文化引入课堂(人教版教材)则既能迅速提升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其核心素养。比如:
(一)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展示函谷关、老子铜像、紫气东来等等,将学生带入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士子崛起的时空中。
(二)必修一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先展函谷关示玄宗改元的视频,接着可以提问:你知道三仙鹤的由来吗?为什么这条路叫弘农路、桃林街?灵宝什么时间开始称灵宝县的?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感知。
(三)必修二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引用灵宝函关古道、红亭驿、古驿渡、陇海铁路灵宝站、灵宝高铁西站等素材,让学生感受古代交通工具和传递信息用马和驿站、渡口坐船,近代则是火车、高铁、飞机等,古今对比加强理解。
二、民俗文化融入学生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历史传统文化与活动内容结合起来,既能加深对历史文化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参与度和活动热情,并获得佳绩。比如:
(一)为更好的让学生了解灵宝历史民俗文化,组织学生到阳平镇东常村开展“体验历史感受文化”实践活动。师生一起参观东常村的屈家古寨、双碑楼、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王家祠堂、千年连理槐,并深入了解千年中原文化奇俗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西常骂社火等民俗。学生细致观察,认真记录,用心感受,活动结束后撰写调查报告。
(二)在中小学生科技小制作活动中,组织学生调查研究函谷关的相关历史典故,探索旅游发展新途径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做出调查报告《探千古雄关,扬家乡文化》获得省级二等奖。
(三)在校园文化课本剧表演中,大部分表演的是语文课本中的名剧《茶馆》、《雷雨》等,而我们指导学生编排了历史文化片段《玄宗改元》,使大家耳目一新,效果显著。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灵宝的由来,函谷关的典故,也加深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三、民俗文化融入技能实训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职业教育要求知识与实操并重,在实训操作中,经常要进行实际训练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将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等元素与实操内容有效融汇结合,既能激发创作灵感,又能加深对历史文化知识的理解,弘扬本地民俗文化。比如:
(一)烹饪专业实操中,指导学生训练做出一生凉粉、羊肉汤等灵宝经典美食。
(二)旅游专业导游实操中,首先讲解的函谷关、汉山、娘娘山等,进而扩展到其他旅游名胜。
(三)机电专业实操中学生指导焊接制作老子像、杨震像、三仙鹤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
(四)平面设计中将灵宝剪纸、皮影、家训等历史民俗文化与设计主题相结合,融会贯通,激发灵感,创作出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设计作品。
四、民俗文化融入职普融通历史教学的原则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地方历史民俗文化资源融入历史课堂和实训操作并不能任意发挥,还需要有一定的原则,具体有:
(一)因人而异,以学生为本。民俗文化纷繁众多,包罗万象,教师必须分辨哪些可用,教学融入民俗文化资源,必须学生为本,合理设计。
(二)因地制宜,强化地方特色。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历史课堂必须尊重地方特色,立足本土资源,不可牵强附会,任意为之。
(三)因需教学,坚持可持续发展。民俗文化资源融入历史课堂中,必须认清历史教学和实训操作是主要,民俗文化是辅助,不能抛开教材说融合,脱离课堂讲民俗。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把民俗文化资源和历史课堂教育的结合作为一项长远工作,不断完善。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炼适合学生学习的地方民俗文化的资源,科学施教,创新历史课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民俗文化,感受其精巧、丰富、神奇、经典、古朴的美妙,增强作为灵宝人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的融合,提升学生实操能力,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担当好桥梁作用,真正做到走进地方历史民俗文化、了解地方民历史俗文化、传播地方历史民俗文化,为当地的历史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三门峡市委宣传部.灵宝市文化资源现状[EB/OL].中国城市发展网,2012-05-31.
[2]方晓珍.地方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文化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2(7).
[3]陆虎.高职院校传播地方文化的途径探究[J].职教论坛,2015(7).
[4]周家樵.灵宝民俗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