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提问促进高效课堂
2019-10-21汤燕
汤燕
摘 要:课堂提问是促进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也是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教师还能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继而优化教学方案。然而,就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课堂提问没有引起教师的广泛重视,导致其实效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通过有效提问构建高效课堂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 英语 有效提问 高效课堂
课堂提问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从某个层面上说,课堂教学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质量的高低。要想提升提问质量,教师必须掌握相应的提问技术,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发掘课堂提问的价值,帮助学生回顾并巩固旧知识点,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
一、基于启发性原则展开提问
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思维,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突出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所以,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英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多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到语境之中,在这个基础上将学生的求知欲激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从而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课堂提问实效性。例如,在教学PEP人教版五年级下册“Unit2 My favourite season”这节内容的时候。英语教师可以将Mike与陈杰两个人的对话场景图给学生呈现出来,然后根据图片提出这样的问题:“Mike and Chen Jie are 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too.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why?”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图片中寻找相关线索。然后再通过课文内容寻找答案。这样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学中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实现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全面提升。
二、基于生活性原则展开提问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掌握英语知识,又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英语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应当基于生活性原则,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提问。例如,在教学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Unit 2 Ways to go to school?”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讲解完课文或者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点名提问的方式,设置诸如“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every day?”“How many ways do you come to school?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此类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学到的句型和词汇进行回答。这种课堂提问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升学生英语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基于开放性原则展开提问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受到早期教育方式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不仅要做好基础知识的传授工作,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更加灵活。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将全部的精力放在英语知识的硬性传授上,导致学生的自由思维受到禁锢,甚至让学生的思维逐渐趋向于固化。为了避免出现这一现象,英语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当遵循开放性原则,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既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又锻炼学生开放性思维。例如,在教学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Unit 3 My weekend plan”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基于开放性原则对学生提问:“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Where are you going?”等这类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使学生自由思考。这种方式能够突出学生主体性,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
结语
综上所述,与其他的教学阶段相比,小学英语教学处在初级阶段,而且难度系数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要更大一些,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应当遵循启发性、生活性和开放性原则,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广大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都能有所收益。
参考文献
[1]苏梅红.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提问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2,14(03):14-17.
[2]师茗.小学英语课堂互动过程中的教师话语分析——以江苏省某市五节小学英语公开课为例[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02):72-80.
[3]林曉晖.有效提问绽放课堂精彩——刍议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J].亚太教育,2015(1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