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美·创造美

2019-10-21蔡菁萍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1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阅读习作

蔡菁萍

摘 要:部编新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导读部分,从“读”和“写”的角度分别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其中,“读”的要求是要让孩子在阅读篇章的时候想象画面,感受“美”。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体验中展开合理想象?本身就是一个很值得教师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统编教材 阅读 习作 想象

首先我们看教材第一单元的编排,导读页的背景是一幅雅致的国画山水图:远处,山峦在薄雾中隐去,岸边的树亦因氤氲笼罩似蒙上了一层轻纱;近处,泊着一叶扁舟,平如镜的湖面映着岸上的一切美好的风景。

这样一幅画,很直观地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这是一种平静之美,不管这景致是否真实,它必然是画师内心的写照。脑海中的构思,从灵巧的手中传递出来,转化成真实的画面。由此可见,想象可以创造出千千万万的美好,不仅仅是画作。这让笔者不禁联想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常见的表达对“美”的感受方式,便是“写”。这让我们再次陷入思考——该如何教孩子写出想象之美呢?

一、感性和理性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

1.多一些感性思考,便于读懂“美”

笔者看了不少文摘,深深感叹当下的教育环境是越来越好,教师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理论知识基础愈发扎实。但是我更相信,理论应结合实践,方能出真知。教师本身是传道受业解惑之人,自己首先应该对“美”有更深刻的理解,拥有更丰富的想象;对周围的事物有更为细腻的发现,对悄然发生的一切有更加敏感的捕捉。

如何练就这一身“本事”?我想,最好的办法便是——不吝啬自己的时光,多贴近孩子的生活,让自己同孩子一起成长。翻开书页,重温徐志摩所作的儿童诗,才发觉最出色的名家,会写的不仅仅是华丽的辞藻,就连最平实的几个字,都能透出质朴之美。

花牛歌(徐志摩)[1]

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萝。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简简单单的四行,却勾勒出了乡下人家,一只小花牛生活的怡然自得。其实,这也是作者内心所向往的自得——不由得让人耳畔回荡着贺绿汀老先生所创作的《牧童短笛》——脑海中浮现出空气清新的翠林边,一个可爱的牧童,扎着总角,穿着洗得发白的衣裤,光着脚丫走在山坡上,牵着一只小牛犊慢慢跟在身后吃草。牧童一会儿跑跑跳跳,一会儿骑在牛背上吹笛,一会儿坐在树下打盹。小牛也乖乖地跟着牧童,在牧童熟睡做梦的时候静静地靠在他身边……美的事物,必是相通的,但教师自身平日里必须多读、多赏,才能将这些美“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并且感受到“美的共振”。

2.理性思维也能撞击出“美”的火花

竇桂梅老师在她的随笔《玫瑰与教育》之《她们缺少的是什么?》一文中提到,有个高学历妈妈习惯用最理性的思维分析问题,冷漠、不掺杂多余的感情,这样的处事方法不免影响到了自己的孩子,吐槽他人便是这娘儿俩的日常。窦老师旁观者清,遂给了俩人一点建议——平日里就该凝神静气多读书。理性不好吗?不,相对“感性”而言,我一直认为“理性”是种更加深沉的特质。当然,任何事物都需要有个度,过分的感性和理性都会扭曲“美”,弱化“美”。

我们讲到理性,很容易将它和“数学”“逻辑”等词联系到一起。那么数学美吗?逻辑美吗?我想引用歌德诗一般的语言来解释这一切:“数学家只有在他内心感到真实的美时,数学才是完美的。”我相信那些在某一领域属于大师级别的人物,定是在那个相应的领域发现了“美”。对数学家来说,数学曲线就是奏出美的乐章的乐谱;对化学家来说,化学反应就是最美的碰撞,碰撞出最美的火花;对物理学家来说,每个定律都是一次对美的实现……笔者在求学期间,有个数学教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测验的时候,为我们每个学生倒了一杯黑咖啡,不加糖,不加奶。很惭愧,我没有把这杯咖啡喝完,因为实在太苦了。后来我才知道,这位教授是想告诉我们:“苦才是人生。”彼时,她已被顽疾困扰许久,但是,她丝毫没有因此怨天尤人,每天依然按时上课,对我们笑脸相迎。回想起那一天,柔和的阳光静静洒在教室,洒在每个学生和她的身上。我从她身上感受到美的力量,那一刻,我感觉到数学在她心里是最美的,并且从她身上体会到了数学的美。

二、想象源自实际,来自“美”的经验累积

常听老师们对孩子苦口婆心,跟家长沟通的时候也常劝其要让孩子多“积累”。道理其实我们都懂,积累什么呢?当然是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可是关键就在于,究竟要如何积累呢?

1.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拓宽视野

这个时代,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孩子在节假日随同大人出行已是常态。国内游自不必说,出国旅行也不再稀奇。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习作要求: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笔者在批阅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发现,班里绝大多数孩子,最熟悉的地方便是朝夕共处的家乡鹭岛,而最具鹭岛特色的地方往往不是白鹭洲公园的湖畔璀璨夜色,就是琴岛鼓浪屿上飘扬的音乐之波。美吗?美极了!可是翻阅了数篇皆是描述此景,不免腻味。偶有孩子叙上一篇《神奇的龙硿洞》,让你仿佛越过丛丛石笋,穿过地下暗河;再有学生忆起假期游览苏州名院拙政园,令你犹若随其渡过花池,赏过花灯,品过佳肴,好不痛快!好的想象并不单一,不得不说,拓宽孩子的视野,真的很重要。我想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何身为师长,作为父母的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也要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

2.拓宽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感受来自艺术的熏陶

窦桂梅老师在《玫瑰与教育》中还写到“钱学森兴趣广泛,知识面很宽,他不仅是科学大师,而且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他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人格饱满。”-我们都知晓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小提琴拉得特别好,并且崇尚文学;绘画大师达芬奇其实是相当优秀的生物学家和科学工作者……由此可见,科学与来自文学和艺术的想象是密不可分的,这成就了许多推动历史进程的中外名人。

三、点滴记录,对话心灵对“美”的感动

笔者班里有个女孩,文笔非常好,四年级的她已经能写出《月光小调》《夜光下的清晨》这样的美篇。其中,在《清晨》一文中,她写道:太阳还挂在东边的天上,缓缓地努力地想升起来,另一边的月牙儿也缓缓地想降落下去。小姑娘走来,摘下一朵艳丽的红花,说:“这是太阳。”又摘下一朵蓝色的花儿,那朵花冰冷而沉着,她说:“这是月牙儿。”她把两朵花藏进了书页:“这书藏着我们心中的太阳和月亮。”

笔者就是在家校沟通中了解到,这个女孩在游览风景名胜的时候,就有及时记录感受的习惯,再加上她平时看得多,写得多,自然下笔如有神。其实,“感受”就跟梦一样,做梦的当下感触颇多,醒来没多久就忘得一干二净。所以,将自己的所感及时记录下来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我们一直在探究的路上。在此分享个人的理解和拙见,亦是希望一线教师能够不断充实自己,并给孩子铺上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美的世界里飞。

参考文献

[1]徐志摩.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窦桂梅.大夏书系·教育随笔(第二辑)玫瑰与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阅读习作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