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其优化

2019-10-21王淑艳贾国庆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2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读物书香

王淑艳 贾国庆

随着今天科学技术的飞速發展,国语语文水平的提高,阅读是关键的环节,课外阅读尤其重要。小学阶段又是人一生记忆的黄金时期、高峰阶段,大量地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也就要求我们不失时机地引导小学生阅读、积累。为了完成这400万字的阅读量,许多老师做了有益的尝试。体现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但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中也暴露出一些带着普遍性的问题。

一、阅读本体的忽略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清楚地阐明,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些都是针对学生为阅读本体来说的。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这精神实质,充分重视阅读本体的因素,否则就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然而,目前在课外阅读中,对小学生出现了太多的干涉,强加的要求太多,规定书目、编“阅读表”、填“读书卡”、写读书笔记,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亦步亦趣。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学生失去了“自我”,学生本来是兴趣盎然,结果被折腾得“望书兴叹”,真是“苦读圣贤书”。一读到书,就必须要查阅生字新词、摘抄好词佳句、编写阅读随想。哎呀,简直头皮发麻,成了新的精神负担。有的学生只顾寻找优美词句,连文章讲的什么内容都一概不知,或者干脆买一本词句集锦,照抄不误。这种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成了一种形式,一种负担,根本就体验不到阅读的愉悦,读书读到这种地步,真是学生的不幸,我们的悲哀。学生是阅读本体,应该还他们以自由,应当尊重他们的选择。

二、阅读时间的不足

现在小学生除了在校学习以外,课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比比皆是。学生承受学习负担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少教师每天布置的作业较多,当学生完成了作业后已筋疲力尽,对课外阅读已提不起兴趣,反而变成了包袱。大家知道,阅读是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若是背着包袱怎么会有情趣全身心地投入,更谈不上在阅读中如何展开想象,激活创造思维。所以说各种名义补习班、兴趣班和繁多的家庭作业占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黄金时间,造成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不足。

三、阅读内容的失重

过去的“应试教育”虽然正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目前还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教师。主要表现在为应试而读,课外阅读的目的完全是功利性的,整天围绕优美词句汇编、作文大全等打转,或者让学生头脑中装着许多“压缩饼干”式的简介,他们从中获得的知识多半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领略不到原汁原味的经典著作。这种功利性的短期行为将对学生的未来产生负面影响。在“应试”的压力下,许多学生正常的阅读兴趣被扭曲。

面对课外阅读的这种现状,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陶冶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1.创设“书香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首先,应努力创设“书香校园”的环境,开辟读书廊、建立读书角、张挂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开放学校图书室,让学生在校园、走廊、教室都感受到浓浓的书卷气。校园里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时间获得,如新书发布会、读书演讲会、读书交流赏析等。不断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这样的“书香校园”里体验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其次,“书香校园”还应包括教师的阅读习惯。有其师必有其徒,教师健康的情趣、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学底蕴、博古通今的言谈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热爱读书,带头读书,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被吸引,耳濡目染中调整自己的兴趣,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了解尊重学生,优化阅读的内容、方法

新的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的总量,它只是一个定量指标,它应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又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评价呢?

首先,教师应对班级学生做一次全面的调查了解,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了解学生家庭文化背景。因为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教师应了解他们的差异,允许差异的存在,对他们阅读的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因人而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读物,读书的方法要不拘一格,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成功地激发学生阅读动机,从而以自主、能动的心态轻松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其次,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比如,有的学生沉迷于武侠小说,有的学生甚至于迷恋黄色的“口袋书”,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这样的学生,他们也有阅读的欲望。要保护好那小小的兴趣火苗,然后再引导他们在阅读大环境中调整自己的兴趣,在书海中尽情遨游又不迷失自己。

3.顾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优化指导策略

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教师进行阅读指导的主要依据,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既不能超前,又不能滞后。从具体而便于掌握的阅读内容着手,循序渐进,逐步加宽加深。教师应因不同年级段的对象而异,对小学生进行分层次指导。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应指导他们进行兴趣阅读。他们喜欢字句活泼,内容变化大,充满热闹、愉快气氛的读物,喜欢用问答的方式来探讨故事的内容以及人物活动的细节,期待故事情节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教师推荐直观的、易感易知的寓言、童话、故事等读物。中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持久一些,而且开始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喜欢传记类读物,喜欢节奏明快,富有刺激性的故事,教师可推荐人物传记、少年科普等读物,让他们从中感悟作者的情感,欣赏精妙的语言,揣摩人物形象,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兴趣,欣赏性阅读。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了较明确的时空概念,能够试图从多种角度看待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在培养他们广泛兴趣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观点赏析或评判文学作品。这样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既符合语文教学要求,又与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一致。

愿课外阅读的“好雨”“润物细无声”,待来日“花重锦官城”。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读物书香
关于山区高中班主任专业能力访谈
墨韵书香
有声读物发展中的版权挑战及应对
墨韵书香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书香海报
数学阅读指南
美国有声读物市场:稳步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