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改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引
2019-10-21胡思云
胡思云
摘要:笔者十多年的课改实践,耳闻目睹了许多教師的成功与喜悦,也经历了不少困惑与失败,切身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真正的哲学,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能为教师的课改实践提供许多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教师;课改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
课改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指导课改实践:懂得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善于把握事物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学会系统分析的方法;善于根据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创造条件,构建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新的联系。课改能否顺利推进,离不开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学校层面的密切配合和家长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教师个体的微观创新和团队合作,每一个影响因素都不可小视。只有将各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课改工程才能更顺利实施。我们欣慰的看到,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要求,已顺利完成国家统编课程的宏大工程。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告诉我们:事物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肯定和否定,克服和保留的辩证统一。课改并不是对传统课堂的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它既需要我们具有革命批评精神,敢于向传统挑战;也需要我们具有创新精神,善于和时代接轨。在教师的课改实践中,不要盲目地照搬某地的教学模式,不要追赶所谓的时髦而忘记了教育的初衷。习总书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诲,对广大教师同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瑰宝。无论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属,实践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当今时代,课改理论方兴未艾,层出不穷,只有在教师的课改实践中才能辨别真伪,纠正谬误,才能出真知,结硕果。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课改实践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要相信学生的智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获得幸福体验和生命快乐的主渠道。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要主动作为,在深入钻研新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大胆探索适合本地校情,本班学情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近年来,我校教师勇于实践,开展了课堂“新三维”模式的尝试,已初显成效。对各类考试试题试行“五步追问法”,效果明显。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全面推进课改实践既要结合学校实际,又要符合学科特点,更要符合学生实际。不能千篇一律,不能搞“一刀切”。课改要有正确的理念,要在尊重课堂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课改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实践证明,许多在其它地区、其它学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却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校,或者不适合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学生。无论是学校还是我们的教师,都要走具有学校特色的课改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用正确的课改理论给自己“充电”。要始终牢记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在自己的课改实践中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克服重视知识轻视能力培养的错误思想,摒弃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教育的错误观念,让爱国主义在潜移默化中浸透到学生的灵魂,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浸透到学生的血液里。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作为教师,应该率先认真贯彻落实,特别是要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几个月来,让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都痛心疾首的香港暴乱,给内地教育敲响了警钟,爱国主义教育一刻也不能松懈,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容不得半点偏差。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领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生命的灵魂,它开启了我们的心灵之门,智慧之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看到了课改的美好前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教师的课改之路会更平坦。
参考文献:
[1]刘丽红.新时期新课改对教师的新要求[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37-38.
[2]孙滨杰.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J].上海教育,2013(30):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