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互式民族音画”的重现与发扬

2019-10-21姜珊

黄河之声 2019年20期
关键词:跨界融合情感共鸣文化自信

姜珊

摘 要:民族管弦乐《高原·听见贵州》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跨界融合作品。是以多彩贵州为创作背景,以改良后的民族器乐为表现题材,以多媒体互动为舞台特色,融合了民族器乐、民族声乐、美术作品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了与“姊妹艺术”息息相关的艺术联系。作品既富有贵州少数民族原生态色彩,又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结合;作品既表现着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的地方风格特色,又吸收了现代摇滚、民谣的表现风格。有利于增强我国多民族音乐的文化认同感,提高貴州民族音乐的文化自信。同时也体现了祖辈的情感共鸣、展现了后代子孙对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认识模式。

关键词:民族管弦乐;跨界融合;现代审美;文化自信;情感共鸣

2017年9月16日,大型民族管弦乐《高原·听见贵州》在贵州师范大学国际音乐厅首演。作品以贵州高原多民族的民族民间文化为素材,突破常规的民族以及西洋乐器,用改良过后可以代表贵州民族器乐的乐器演奏,脉脉传承的曲调更加的突出了少数民族特色。音乐和视觉的震撼力不仅仅简单描述场面、景致,而是站在更深层次的一方面:使观众去思考人与自然、族群的关系和情感。整部作品也是基于情感链接,一幕一幕地串联起来,由生长、故土、逃离、徘徊、回归等“心理变化”,追寻到“天地人间”充满爱的本源,升华朴素的民族主义情怀,最终使人们回归到最本质、最淳朴的乡村家园。由于笔者首演时是低音声部演奏大瓢琴的演奏员,深入了解贵州民族民间音乐以及演奏贵州民族器乐,所以更加体会到“自我民族志”的深刻含义。

2018年10月27日,时隔一年,由山东省文化厅主办,贵州省民族乐团演出的跨界融合作品交互式民族音画《高原·听见贵州》作为首届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剧目之一,在山东省济南市群星剧场精彩上演。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在场的包容性,对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支持。只有重温“历史镜像”、重现对民族传统“符号象征”的认同感,当代文化才能多方面的向前继续发展。这七十多分钟的演出过程中,作为深受孔孟文化熏陶的山东观众,深刻感受到了诸如蜡染、木鼓、芦笙等贵州少数民族元素,领略到了浓郁的贵州风情,很大程度地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融合。

一、民族管弦乐:“音乐”与“器乐”的历史记忆

近年来西方古典音乐深受我国音乐学者的热爱,而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主要是在民族器乐的发展上出现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态势。当西方社会完成了音乐的革命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同时,中国在大型民族乐队及作品方面却几近空白。中国的民族乐器没有经历一个改革的过程因而被无所变化地留了下来。由于社会的动荡和记谱法的不完善,我们民族许许多多的音乐瑰宝不幸失传”①。创作这部民族管弦乐《高原·听见贵州》的作曲家意识到了现代人要传承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以乐器改良和创作富有民族风格特色的民族管弦乐套曲的形式,来弘扬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贵州高原地区少数民族音乐。

《高原·听见贵州》是一部以贵州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作品,全曲由五个乐章组成,分别表达依存、逃离、纠结、魂牵、回归这样一个高原孩子对于高原感情的连续性转变过程。整个套曲以乐达情,以讲故事的形式描述着在中国西南高原地区生长的孩子的心理变化。本场音乐会作曲兼指挥龙国洪先生也说过:“《高原·听见贵州》这部作品没有描写贵州的山水和景物,写的是对贵州高原这片土地的感情”。没有正式开演,音乐会最开始映入观众眼帘的是演奏家们手中的乐器,这一个个新颖独特的乐器给音乐会遮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它们既有西域乐器外观的精致美妙,如形态像琵琶的弹拨乐器实际上是贵州独有的乐器侗琵琶;也有欧洲乐器体型的宏伟气魄,如形态像大提琴的拉弦乐器实际上是根据贵州乡间用来舀水的葫芦瓢改良的大瓢琴。它也是由四根弦组成,由低音到最高音定弦分别是c-g-d-a。跟西洋乐器大提琴的把位以及演奏方法如出一辙,但是不一样的是琴发音以及琴的形态。随着演出的开始,观众们还发现除了琴之外,还有许多丰富的贵州乐器:侗笛、芒筒、铜鼓等。这些乐器都是贵州民族乐团从2012年起至现在进行多次改良研究研制并获得国家专利的贵州民族民间乐器。

第一乐章《家山水》,以贵州黔东南的文化背景为素材,本乐章旋律悠扬婉转,笛子吹出了鸟叫般动听的声音,使观众置身于娴静优美的大自然中。忘却了平日生活中繁忙、复杂的现实生活。十分应和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的妙境。该乐章运用了黔南布依族民歌、水族民歌、黔东仡佬族民歌素材创作,表达人与山水大地的依存。脑海中浮现出“我的家有水,水离山很近很近”这样的画面。这台音乐会包括民族器乐拉弦组、弹拨组、吹管组、打击乐组。观众们也注意到坐在大瓢琴对面那独特的乐器:小瓢琴。它代替了二胡在乐队中扮演的角色,这是贵州改良可以代表贵州器乐的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声音清脆而有力,像极了在山间田野中小溪水涓涓流淌,都说贵州天无三日晴,音乐的开始,便起于一场雨、一条溪。弹拨乐器侗琵琶是根据外来琵琶改良的,它既有着琵琶清脆悦耳的音乐、又有贵州特有的侗琵琶独特的形制、发音特色。本乐章通过侗琵琶表现出万物生灵揭是存在形式,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古朴的乡间民俗。

第二乐章《高坡顶上》,是小瓢琴与大瓢琴二重协奏曲,乐队伴奏。本乐章以黔北花灯音乐、黔东傩戏音乐为素材创作,表达了人们对现实希望落空时的无奈,以及对生活的反抗与逃离②。小瓢琴独奏员先奏起高亢的音乐与大瓢琴低沉的音色及悲愤的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曲家通过这两个乐器的对话,表现了从前住在大山里、高原上的人们对于痛苦单调生活的不满与无奈之情。两位演奏家的演奏技艺之高超,个人情感之到位,使观众仿佛置身于贵州西南部的高原上,由于对现实的愤恨,想尽快逃离家乡的这种心情,极大地感染到了观众。整个第二乐章并没有表达太多的抒情性,而是节奏明快情感鲜,虽不是最动听的乐章,不过却真实地衬托出年代感与人物内心的情感。以大小瓢琴协奏加乐队伴奏,折射出历史的再现,作曲家运用民族音乐的调式特点和民族性强的民族器乐,来表达音乐的历史镜像。

第三乐章《节庆记忆》,是以贵州苗族音乐素材创作,表达了传统民间俗乐对于高原儿女的影响。第三乐章是笔者认为旋律最动听、故事情节最突出的一个乐章了。一开始便由扬琴进入,弹奏的旋律美妙动听,极富有诗意,“节庆记忆”这个乐章标题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官便是敲锣打鼓般热闹的场景,与整个乐队柔和的音乐似乎格格不入。接下来大瓢琴拉奏的低音声部起到了衬托乐曲美好的作用,更加进一步推进了旋律的柔和美妙。第二乐章加入了民族声乐,民谣的声乐演唱与民族乐队完美结合。在声乐结束时,是第三乐章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过渡段,观众依然沉浸在第一部分的美好向往之中。紧接着进入乐曲的第二部分,一开始音箱便放出《春之歌》,这是指挥在去台江采风时,录下的苗族当地歌手唱当地的民歌,融入进了这个乐章。苗族飞歌曲由女生录制演唱,通过演唱自己本民族的音乐,体现出民俗对于节日庆典的重要意义。《春之歌》极富有苗族音乐特色,令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更加赞叹民族声乐与民族器乐相融合震撼的音响效果。既传承了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与民族管弦乐相融合。电音侗琵琶的出场便是第二部分的开始。与扬琴的音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电音侗琵琶连接电子音响设备,是贵州特有的乐器之一,音色的质感与琵琶截然不同,它注重渲染气氛,有摇滚乐的动感。加入了美国摇滚乐的元素,烘托出了高原节日庆典热闹的场景,第三乐章进入高潮部分。最后较为新颖的:牛腿琴、月琴等新改良的贵州民族乐器也深深地吸引着观众。作曲家在本乐章保留和传承了贵州少数民族苗族飞歌,也創造出电音侗琵琶,模仿美国爵士音乐来丰富我国民族管弦乐的舞台效果,中西并兼,音乐相融。

第四乐章《乌蒙循回》是以黔西北彝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循回曲式,揭示人们与生俱来的故土情结以及无法逃离的地缘、亲缘关系。本乐章一开始以弹拨乐器与拉弦乐器的拨弦开始,旋律轻盈明快,带给观众的情景则是:人们千辛万苦逃离了故土,可外面的世界也未必尽如人意。人们被世俗、冷漠笼罩,从而回忆起家乡那纯粹、宁静的乡间生活。回归家乡。曲式结构安排多运用中国传统曲式,曲式风格特色极具有民族风格特色,充分体现出人们重返故土的“民族志”。乐曲中吹管乐器芦笙吹出的旋律悠长、音色适中,赋有神秘色彩。它代表着贵州苗族乐器作为一种传统性的文化艺术,其形成发展是与这个民族的经济、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若干年来,芦笙响遍苗岭山区及祖国的大江南北③。本乐章故乡之情变得愈来愈浓,值得观众们感悟。

第五乐章《天地人间》是民族管弦乐与合唱的表演形式。本乐章以侗族音乐为素材创作。起承转合多部曲式。描绘出的意境是:人们经受过苦难与岁月洗礼后变得豁然开朗,仿佛置身在家乡辽阔的土地上放声歌唱。忘却了烦恼,内心无比安然。歌曲加入了合唱,旋律婉转动人。一开始加入打击乐器摇铃,摇铃清脆般的声音带给观众一种心旷神怡无比轻松地感觉。这些家乡的歌谣我们曾经熟悉、是那样地热爱。现在我们一点点的重拾,重拾那份朴素、自然的美。在接近尾声的最后一个乐章笔者才了解清楚本场音乐会共有八十多个属于贵州当地的民间乐器,每一件乐器充分地发挥着自身的“民族”特色。结束在这样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乐章中,使听众心旷神怡,仿佛置身最淳朴的自然风光之中。呼吁现代人们重拾我们自己民族特有的音乐。

二、跨界融合:现代审美下的“记忆重构”

《高原·听见贵州》2018年10月27日在山东开演。与首演不同的是,本场音乐会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使用大量多媒体先进技术,力求做到可听、可视、互动。可以看出贵州省民族乐团突破以往单一的表演风格,力求丰富舞台听觉和视觉的效果,给观众带来了历史音乐与现代舞台设计相结合的审美盛宴。作为全国优秀民族乐团的贵州省民族乐团,第一次走出贵州,走进与之地域风俗相差甚远的其他省份。带给全国观众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使拥有不同背景的音乐文化之间彼此交流与融合。

(一)加入了与民族音乐相结合的美术作品。在音乐的奏响与大屏幕的放映中,相同气质的美术作品与演奏出的音乐完美结合,现代审美与民族民间音乐相融合。比如各个乐章都会放映贵州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场景:包括一起跳舞、一起演奏乐器等场景。

(二)加入现代多媒体舞台艺术,特制的音响设备为作品增添了艺术氛围。作品中加入演员的独唱、舞蹈演员的舞蹈表演、插入新奇的贵州民间视频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舞美设计,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官体验。

(三)为了拉近观众与民族管弦音乐,本场音乐会还开发了微信小程序。观众可以通过手机亲身参与音乐会的演奏及演唱,使观众不仅亲身参与其中,还大大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谱例知识。真正做到用心去聆听去观看音乐会。观众与演奏员互动感强,贵州的民族民间音乐被全国各地的人们所认知了解。

(四)回顾音乐会的所有乐器,都是改良版的贵州的民族乐器。如牛角胡、空、牛腿琴、月琴、侗琵琶等。在《高原·听见贵州》这部民族管弦音乐会的第三乐章《节庆记忆》中,电音侗琵琶的出现极富有美国摇滚爵士乐的风格特色,虽然用贵州本民族的侗琵琶去演奏,但也可以演奏出贝斯乐器的摇滚之感,民族乐器演奏美国爵士音乐,符合观众审美的要求、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充分体现我们在发扬本民族民间音乐中,积极学习异国的音乐文化,结合历史因素来学习现代审美的标准。

《高原·听见贵州》中跨界融合上的舞台创新,既让观众们了解到了我们本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构建,又加入了现代审美一些新的舞台设计、艺术理念,使贵州民族民间曲调风格、旋律特点被大众所了解;融入新的舞台元素后,使观众更加深入观看作品。音乐会将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姊妹艺术相结合,使民族管弦乐与舞台设计相融合,场面气势宏伟,达到一种真实朴素的感官体验。这种跨界融合在未来的艺术作品和舞台创作中将会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它更贴近观众的生活。创新是跟随时代大众审美的要求来创造的,结合历史记忆,融入跨界元素,这将会使我们的音乐会被大众所认知接受。民间音乐“记忆”与现代专业演绎共同呈现出一台别具少数民族气息的优秀民族管弦乐作品,延续历史记忆,更加推动与当代音乐文化的交流,起到借鉴作用。

三、文化自信:多元民族音乐当下的“情感表达”

《高原·听见贵州》这部民族管弦乐作品运用了布依族、仡佬族、水族、彝族、苗族等不同民族风格的民间音乐素材。与当代提倡多元化的文化背景相适应。民族文化原本就是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这部民族管弦乐作品不仅展示了贵州少数民族地方特色,同时也展示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拥有着多民族的国家,在当今时代中,提倡多民族音乐文化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提高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感尤为重要。不仅要尊重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各个地域中存在的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也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民族音乐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历史镜像”,折射出遥远年代的历史记忆;它也包含着“情感表达”,体现在现代观众对于以往作品创作的文化认同感。《高原·听见贵州》作为民族民间音乐在贵州本土首演,它的作用是唤起了贵州当地人民对于本民族音乐的情感共鸣,通过音乐会的认识模式来重现历史记忆,使当代人民接受并去弘扬自己民族民间的音乐,从而更加热爱这片淳朴的土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而在山东济南演出则向全国各地的观众展示了贵州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风采,通过欣赏八十余件代表贵州民族的乐器、聆听贵州多民族的原生态音乐、观看演奏员们真实的表演,激起了观众们强烈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多媒体的加入更加拉近了观众与民族管弦乐团的交流,也向全国的观众们展示了贵州民族音乐文化,使各个民族的观众了解贵州音乐的音乐风格、旋律特色、语言表达等。相互借鉴彼此的异同,接受不同音乐文化背景的差异,彼此学习,相互促进。

本场音乐会通过对贵州民族器乐的演奏、民族声乐的演唱、民族曲式曲调的运用、民族舞蹈的加入等民族元素,共同组成了一场民族管弦乐音乐会。作品从第一乐章到第五乐章各自表达了不同的音乐历史背景与情感表达,运用器乐多样、形式丰富。还加入了多媒体与舞美这种符合当代人们审美的新感官体验。不过乐器改良和舞台设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贵州原生乐器的声音到改良乐器的声音,再到乐队新组合的融合,还需要经过一个磨合和思考的过程。这将会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演奏员们如何提高演奏民族乐器的技术、如何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应反复思考来完善它。从《高原·听见贵州》这部管弦乐作品中,启发更多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出现,这将带动我们贵州的民族民间音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更增加了本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自信,推动当代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

注释:

① 杨春林.中国民族管弦乐若干问题初探[J].人民音乐,2002,09:13.

② 摘自网络:大型民族管弦乐《高原》首演,向世界展示贵州民族音乐,http://www.sohu.com/a/192612683_121207

③ 吴启寿.浅谈苗族芦笙艺术的文化特点[J].三峡论坛,2012,01:137.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情感共鸣文化自信
情理和谐 成长相伴
如何通过朗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IP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实践与资本抉择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消费热潮下新都市电影的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