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音序列中的五声性研究

2019-10-21武茜

黄河之声 2019年20期

武茜

摘 要:采用古诗词作为现代艺术歌曲创作在我国近代以来的音乐创作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当下的音乐创作中,有很多以五声音调和十二序列技法创作的声乐作品,这样的创作视角将作品赋以民族的风韵,充满艺术性。本文从五声性音调和十二律序列的角度出发,分析作品《涉江采芙蓉》结构的方整性、基本节奏型的贯穿、旋律线条的“可唱性”,以及词曲声调的紧密结合等,以探究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音乐特征,以及该作品对于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五声音调;十二音序列;旋律可唱性

一、中国先秦音乐理论中的五声、十二律

中国先秦音乐理论中,关于音的名称有五声、十二律之说。五声是最古的音阶,即五音:宫、商、角、徵、羽。十二律是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其原理是利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十二律由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和诸律。我们可以将古代音乐体系中关于音的名称概述为:五声、十二律。就十二音创作来说,作曲家将十二个绝对平等地位的半音,根据作品需要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构建成为一个序列,用序列作为材料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可以设计不同的序列结构原则,如“调性序列”、“无调性序列”、“旋律序列”等。无调性中国风格音乐作品是现当代我国音乐艺术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精神的内涵。在这些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对传统的承继,又能感知到这些作品是作曲家们用现代音乐语言对我国民族音乐新的解析、感悟和诠释。可以说,这些根植于民族音乐沃土中的作品不仅仅是西学习西方音乐的成果,更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审美层次上的延续。然而,中国传统音乐种类繁多,风格迥异,被现代音乐作品创作吸纳的元素可谓是林林总总,又因作曲家们的着眼点不一,呈现出的作品更是丰富多样。但是,运用五声性旋律音调来体现民族风格确实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作曲家罗忠镕创作的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采用了西方现代十二音技法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是既保有“现代风格”的特征,又不失其“古色古香”韵味的一首作品。

二、《涉江采芙蓉》中的五声性因素

罗忠镕在《涉江采芙蓉》中以创新的五声性序列角度去考虑构建,融入了我国特有的民族调性因素,使作品非常具有“新潮性”,并保留深厚浓郁的民族风味。这首作品的旋律构建虽然是用十二音方法完成的,但由于序列中所包含的五声性音调和润性因素,结构的方整性、基本节奏型的贯穿、旋律线条的“可唱性”,以及词曲声调的紧密结合等,给予听众一种耳目一新的“现代风格”特征,又不失其“古色古香”和空灵的诗词韵味,因此也就比较接近中国听众的欣赏习惯。

《十二音序列在五声民族音乐中的运用典范》中有对罗忠镕的《涉江采芙蓉》一曲进行研究,民族声乐作品《涉江采芙蓉》是作曲家罗忠镕于1979年创作的第一首“中国化”的十二音作品。此曲将“十二音”和“五声”特征并存,是具有中国风味的“五声性十二音作品”。该作品在序列音乐写作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独具个性的创造,融入了中国民族的五声性音调。歌曲序列设计上包含着五声音调的调性因素、结构的方整性,灵活运用作曲技法,将西方十二音创作技法与中国民族声乐传统创作技法相结合,是十二音序列融合至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典范。作曲家以别致创新的视角,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相结合,使作品既富有现代感,又不失中國风韵。

三、《涉江采芙蓉》对中国音乐创作的启示

中国诗词自然具有可唱性,而歌曲也原本就是唱词、歌词的歌唱,其可唱性是极强的而且是必须具备的。《涉江采芙蓉》运用了五声性音调和十二音序列,将歌词的节奏韵律与曲谱的音乐旋律完美结合,是诗词的已经与音乐意境完美结合的艺术。这样的新兴旋律,打破了人们心中传统的音乐感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声、十二律作为中国音乐最古老的理论流传并沿用至今,并对当下的音乐作品创作和研究起着及其重要的影响。总体审美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是我们认同民族文化音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五声性特征是我国传统音乐音调的总体概述,我国多民族文化和多地域性差异决定了民族音乐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即便处于同一调式之中,由于创作旋法的差异,构建完成的旋律也是复杂多样且风格迥异的。同时,在五声十二律几千年的发展中,也辐射出中国音乐文化和美学的发展的思想渊源。我们有义务深入去了解中国乐律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这对我们当下的音乐创作和研究是有极大帮助的。不论时代远近,音乐作为感知性的高等艺术,其思想和美育有着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吕氏春秋》中的音乐起源论中所提到,音乐的起源是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结合起来,以道家的思想来解释音乐的起源,追溯音乐最本真的面貌。这何尝不是我们当代音乐学习者和创作者所追求的。在今天喧杂的人潮中,我们渴求一方宁静的空间去感知真正地音乐,去创作真正打动人心的音乐,将自己所学的演唱技巧融会贯通,与作品自然地融合,追求将自己的内心与自然结合,将自己的心灵与音乐碰撞和交流。这样的现象。正如作品《涉江采芙蓉》,作曲家罗忠镕敢于去尝试新的创作技法,真正去感知音乐,将自己的所学融会贯通,加以创新。

民族声乐作品《涉江采芙蓉》突破了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创作理念,以创新别致的视角,新颖的创作技法给听众以耳目一新的感知。我们可以从作曲家罗忠镕的角度看到,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和无限潜力,传统的创作方式已经难以表达我们的心声和情感,作曲家更是希望寻求一种创新的表现手段以表达他们的艺术构思。作品《涉江采芙蓉》的问世一度引起激烈的、颇富建设性的争鸣,但是也积极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现代音乐向多元化方向的转变,结束了中国现代音乐生活的单一化局面。中国现代音乐和民族声乐已经渐渐具有多元包容的趋势。因此,民族声乐作品《涉江采芙蓉》的问世具有相当重大的现实意义与不可低估的实用价值,作曲家以及作品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应该被充分地发挥和吸收。

[参考文献]

[1] 赵微.浅析罗贯中《涉江采芙蓉》的创作风格[J].大众文艺,2012,11.

[2] 李宁.无调性中国风格现代音乐作品中“五声性音高结构”的听唱[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