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强国,青年大学生应勇担先锋

2019-10-21张文敏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摘要】:100年前的五四运动中,青年大学生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被历史所铭记,100年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青年大学生应继续发挥先锋军作用,以爱国精神和担当意识来凝练自身的内在素质和人生境界,在文化建设中,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做起,走向文化自强,为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运动中青年大学生一腔热血,呼唤民族觉醒、内除国贼、外争主权,他们是近代民族崛起的先锋军,他们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也为历史所铭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长远艰巨的任务,“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进入新时代,高校学生朝气蓬勃、充满生机,他们整体上知识层次高、社会感受力强,有旺盛的求知欲和积极的社会参与热情,传承五四精神,青年学生应继续发挥先锋军作用,以爱国精神和担当意識来凝练自身的内在素质和人生境界,在文化建设中,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做起,走向文化自强,为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一、把握文化自觉的先锋

文化自觉首先是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确知道自己文化能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清醒辨别自己的文化的缺陷和不足。青年大学生是有过系统的、相对成功的文化学习过程的,我国传统文化中“仁”、“德”、“和”等思想精华被他们吸收,同时对自己文化的不足也有思考。此外,他们的视野也相对开阔,对其他的文化类型也有涉猎思考,这在社会意识多元化的情况下意义重大。

在文化方面有了以上基础,这些年轻人就不至于在别人追捧或批判一些文化时跟着人云亦云,加之大学里思想里相对浓厚的文化氛围,主客观条件的同时具备更利于他们对不同的文化现象加以反思。这种反思能力是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目的是将中外文化、古今文化拿来为当前服务。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需要说明的是文化传统不等于传统文化,也不等于封建文化,文化传统是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自然结合,是长期继承交流之后的文化结晶。高校大学生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对外来文化辩证取舍上也更有优势,不致于迷失自我。

大学生在文化自觉上的优势,除了对文化本身的思考外,还体现在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上。文化发展的规律最主要的是要把握“由主流引导传播”的规律。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的传播力和广泛认同的文化形式。在建立“主流”的过程中,教育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无论是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还是弘扬和坚持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大学生的先锋作用是和教育的基础性地位结合在一起的。

当代高校大学生对“主流”认知方面的调研结果令人欣慰。2018年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有94.2%的学生赞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大学生最想对国家和社会说的一句话”中,“愿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希望祖国繁荣昌盛”等成为重复率最高的句子。

认可中国人民才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主体,并愿意积极担当,以文化自觉来修身,又积极主动地与天地奋斗,将建功立业、匡世济民作为人生最高追求。这种思想与爱国主义情感相结合,特定在个人身上就是“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责任意识。将责任感体现在文化建设上,积极探索文化发展的方向、模式和道路。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上认识清晰,行动上敢于担当,这使得他们成为文化自觉毫无疑问的先锋队。

二、践行文化自信的先锋

文化建设中不忘本来中的“本来”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延续上有自己的优势。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仁、德、礼、法、化、和”六个字,认为这六个字概括了我们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世界上所有民族、所有人的共同追求也不外于此。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懂得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的强盛。”[欧阳中石:《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人民政协报》2010-04-19,第11版]而许嘉璐教授将中华文化的核心总结为独特的伦理观(忠、孝、仁、义、信)、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世界观(唯物)。虽然在总结上稍有出入,但对中华文化精髓的认识是一致,因为懂得所以骄傲,青年大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和内在精华深感自豪,这种自豪感是每个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九十八年的历程是一部披荆斩棘、饱经磨难的历史,人民日报在理论版曾推出“寻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系列专版,对具有代表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进行深入解读,探究其深刻内涵,阐释其时代价值,这些精神和价值在高校举行的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中被怀念和继承,也通过诸如重走长征路的暑期活动来体验红色革命文化,理论学习加上实地践行,拉近了党的历史与当代大学生的距离,红色革命文化就这样一代代传承。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着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年轻人在爱国强国梦的引导下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从“本来”中发掘自信,在自信中激发责任,因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这份自信,如何用好这份自信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费孝通老先生曾提出一种著名的文化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种文化观的基础就是对自己文化有信心,“各美其美”,弘扬自己优美的文化传统;其次是增强辨别能力,把别人的优秀文化拿过来学习,“美人之美”,为我所用;“美美与共”是对所有优秀文化的吸纳融合,这种文化观的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世界的优秀文化交流交融,创造和谐社会。因此,辨别吸收外来文化,高校大学生除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之外,还要在树立文化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其他文化,高校大学生具备了开放的态度,增强了辨别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外来文化的转化再造能力,洋为中用,这是进行文化建设的目的。之所以这样强调这些,是因为我国文化建设中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地方:传统文化被忽视,文化快餐盛行;大众文化重于精英文化,文化融合大于文化净化等等。这些不和谐亟待纠正,高校大学生在这些选择面前更应该有全面意识和长远意识,以面向未来的眼光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前景有清醒的认识。

文化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文化建设的未来前景就应当定位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文化领域的话语权。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他的名著《历史研究》中预言,鉴于西方文化的排他性和不平衡性, 西方文化不可能使西方人从宗教冲突、民族冲突等种种矛盾中自我解脱,解药只能在东方,在中国,在中国的文化。汤因比先生的结论和当前有的外国学者提出的“世界文化东移论”、“未来在很多方面西方要向中华文明取经”等含有“捧杀”成分的观点是不同的。他倾其毕生精力研究人类文明史,总结了人类史上存在过的33中不同的文明形态,指出了人类发展的规律和必然前景,他师承西方,然而却能超越文化的情感,将人类文明的希望之路指向东方,指向中国,正是这种超然的态度使得他得研究结论更加令人信服。

多阅读多思考,青年学生在浓厚的人文学术氛围中更去体会学者大家们博大的情怀和科学的结论,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充满信心,确立文化主体,再以未来世界的文化融合为着眼点,充当文化自信的先锋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于历史传统和青年大学生所拥有的主客观条件,他们应成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突破点,而作为培养大学生摇篮的高等院校,在引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走向文化自强的先锋

文化自强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

高校大学生在文化自强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吸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可塑性最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相对单纯,是非观念较强,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在他们心目中生根发芽,因此发挥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教育人民的作用离不开青年大学生的先锋作用。二是为文化自强提供了人才基础。文化自强的根本依靠力量是人民大众,但不能否认专门人才的作用和贡献,高校大学生就是这些专门人才的重要来源,在当前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不少高校都开设了适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培养出了很多人才,他们是文化建设的后备力量,也是未来文化自强的骨干力量。三是为新型文化业态提供直接支持。网络文学及其衍生的优质IP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而青年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对网络文学等新经济、新动能有更多的了解和应用,所以他们是新型文化业态的消费者和支持者,是文化创新的追随者和尝试者。从我国文化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看,要克服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高校大学生必须对文化逆差和文化安全有着清醒的认识,以保证文化建設的接力棒一直传下去,不偏离不跑题。

综上,激发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为走向文化自强而努力,高校大学生有能力也有条件成为文化建设的先锋队伍。不过从客观角度看,完全靠高校大学生主观意志来促进文化发展,其力量是比较单薄的,需要一些外部的引导力量。因此,高等院校建立完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机制势在必行。

四、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机制

积极向上的文化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大家对此可谓是见仁见智。

首先就是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在校园环境中加入人文主义因素,校园建筑、道路、桥梁等铭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句,使大学生在校园中时刻沐浴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竭力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在加强政治理论课之外,积极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讲学,打造深厚的人文底蕴,引导大学生拥护和认同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

其次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校园文化中除了传统的校报、广播台、校园网等平台,还要将新的科技运用其中,诸如博客、搜索引擎、公众号等新兴媒体,通过官方微博和校报评论员文章,不断宣传文化建设的内涵、亮点和成果,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人心,尤其注意的是高校应重视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还有就是多为学生创造参与文化实践活动的机会。多创造机会参与文化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诸如组织开展法律援助、义务支教、援建书屋等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得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化建设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最后是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有益的品牌文化活动。当前高校的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一些有益的品牌文化活动可以扩大大学生的视野范围,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重塑当代年轻人的先锋性。如全国大学生泰达论坛针对的是部分大学生存在的信仰危机、人文素质下降等系列不良现象,号召全国大学生造就和谐的自我,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青春与智慧。从2005年开始举办的中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和校园氛围,探索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有助于将高校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先锋队伍。

新时代的大学生躬逢盛世,生当其时,应秉承五四精神,积聚前行,奋勇前进,在当前文化建设中谱写新的壮丽篇章,成为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先锋队伍!

【参考文献】:

【1】欧阳中石:《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人民政协报》2010-04-19,第11版

【2】许嘉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讲演

http://dxhely.blog.163.com/blog/static/139287072007467485646/

【3】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85/14577/1295896.html

【4】刘云山:《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任仲文主编《文化自信十八讲》,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194.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张文敏,女,1980年生,河南焦作人,历史学硕士。现为湖南省怀化市委党校教师,主要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等。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