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
2019-10-21杨永霞
摘 要:民办高校的学费收入是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高校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教育教学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民办高校只有积极应用预算管理来统筹规划各项经营决策,推动民办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有效提升学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以民办高校为主体,分析预算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民办高校;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一、 民办高校实施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市场上民办高校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增长,民办高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行业的中坚力量。但民办高校与普通企业的性质有一定关联,作为市场上独立的经济主体,民办高校往往以自有资金作为运行基础,发挥社会服务与经济增收的管理目标,通过实现运行机制的多样化,形成完整的教育体制,面向社会并服务于社会。但民办高校在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也突显出管理滞后性方面的问题。如何平衡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效益扩增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与资金合理化配置,这不仅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管理质量,也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而预算管理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细化战略目标,编制年度计划。在预算编制环节中,围绕高校的战略规划,将工作目标分解为可量化指标,进行预算的编制。同时,避免资源配置的浪费。例如:避免重复购置电脑、办公家具等,通过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统筹协调,将旧的家具设备进行充分利用,将资金用在教学研究与学校师资建设上。预算为教职工规划了一个蓝图,促使大家共同努力实现目标;(2)促进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通过预算工作会议启动预算工作,各职能部门讨论年度预算的编制,相互沟通各自的计划和需求,相关职能部门对预算数据进行参考,更好地协调各职能部门的行动。比如,教务处、学生处根据招生处的招生人数安排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因此,预算编制工作有效地促进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二、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
通过制定预算制度增强各级领导和部门人员的重视,提高民办高校各院系的配合程度。由于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广泛,预算内容也相对复杂,如果局限于单一的预算编制方式,可能会影响预算管理的可操作性。民办高校预算目标的确定一般按照以前年度实际经营情况,采用增量预算法确定预算目标。这种预算编制方法虽然具备简单便捷的优势,但忽略了外部环境变化客观因素,如:行业环境、政策变化等,造成预算弹性不足,也影响了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以收入和支出作为基本的預算内容,但没有考虑到校企合作项目收支、教育培训费用等,无法保证预算编制环节的全面覆盖性,导致预算资金体外循环。由于预算目标不符合客观情况,通过努力也无法实现预算目标,起不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影响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二)预算执行不到位
首先,部分公办高校的预算管理机构由财务部门牵头主导,预算工作也以财务控制为主。而预算的执行机构是民办高校内部各个院系,缺少预算管理的专门机构,缺少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不能对预算进行分析、控制、调整,影响了预算管理的实施成效。其次,部分民办高校内部缺乏有效的预算监督机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约束个人行为,无法有效遏制随意更改支出项目或追究预算资金等问题,尤其在预算调整环节没有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使得预算执行与预设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后,财务会计人员在财务报销环节也仅仅只是对会计凭证相关数据进行核对、对票据凭证的规范性进行判别,没有具体审核支出内容的合理性与资金支付进度的科学性,使得部分项目经费存在支出无序或无效投资等问题,资金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三)预算考评不落实
首先,部分民办高校内部缺乏有效的预算监督机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约束个人行为,无法有效遏制随意更改支出项目或追究预算资金等问题,尤其在预算调整环节没有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使得预算执行与预设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次,一些民办高校在预算控制环节仅以预算模板中的标准限额作为控制依据,这种预算控制方法缺乏灵活性,财务人员在报销审批时也只是依照报销规定审核票据的合法性,但不会审核支出内容、资金投入合理性等,造成一些项目经费没有落到实处,资金浪费现象时有发生。最后,高校内缺乏有效的预算绩效考核机制,对部门人员的激励性不足,人员控制环节乏力,这也是造成预算执行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部分民办高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约束个人行为,无法有效遏制随意更改支出项目或追究预算资金等问题,尤其在预算调整环节没有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各预算执行单位报销困难,对预算目标的完成造成不良影响,导致预算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预算组织工作,仅限于预算的编制,缺少对预算的分析、控制、调整,执行与考核工作落实不到位。
三、 民办高校改进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预算组织架构
转变思想意识是完善预算组织架构的先决条件,因此,民办高校管理层人员在重视效益提升的同时,也要兼顾内部管理工作。首先,民办高校要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架构,设置独立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预算目标下达、预算监督审批以及预算信息反馈工作,由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采购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教务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相关负责人组成预算管理小组,负责各部门的预算编制及日常预算管理工作。对预算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行专业的管理,防止预算流于形式。其次,落实民办高校经济责任体系,以“集中核算、适度放权”作为管理原则,在各部门和岗位权、责、利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对各个预算执行单位的定期考核,有效平衡权利与效益配置之间的关系。只有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架构,才能加强预算的组织工作,对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落实到位,才能充分发挥预算的作用,合理保证民办高校健康持续发展。
(二)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基于民办高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预算内容不全面、预算编制方法单一等问题。首先,改变权威式预算编制方式。民办高校的预算编制方式一般采用权威式编制方式,由最高管理层决定,较低层级只能按照编制完成的预算执行,不仅影响工作积极性,还会产生为完成预算故意浪费资金的行为。采用参与式预算或者混合式预算,能够调动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挥主人翁的思想意识,更能促使他们完成预算。其次,民办高校要保证预算编制内容的全面覆盖性,细化预算项目,将学费收入、住宿费收入、伙食费收入、学术交流收入、教育培训费收入等纳入预算管理编制范围。最后,实现预算编制方法的多元化,在增量预算编制的基础上结合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依据项目差异特点合理编制预算。例如:人工费、材料费等固定费用支出可以采用增量预算;对外投資、教育培训以及对外捐赠等一次性业务支出项目采用零基预算法进行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设备采购等项目采用滚动预算法编制。
(三)加强预算执行力度
预算管理的关键是预算的执行,首先,对实际经营活动进行监控,加强过程控制,突出管理重点,刚柔并济。其次,为了保证预算经费支出与预算目标的一致性,民办高校还要针对预算调整建立完善的审批程序,当预算执行与原定目标偏差过大,则可以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调整。最后,民办高校也可以利用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查询和统计功能,基于信息共享平台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并做好分析反馈工作,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预算缺陷。
(四)加强预算考核功能
预算绩效考核是对预算执行成效及预算目标完成进度的考核评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高校需要以年度、季度和月度细化预算方案,并建立阶段性预算分析机制,通过预算经费使用进度和预算计划执行进度的对比,及时督促执行有偏差的部门进行整改,以确保全年预算目标的实现。各系部分别按照月、季、年度预算责任制适时进行考核,形成动态考评,与各院系人员的奖惩绩效挂钩,并作为人事部门管理的参考。对预算组织工作的考核,分析预算编制计划的完整性、预算执行与初始目标一致性、预算管理体系完善性等,对各院系预算组织工作进行考核,加强基层人员控制,有效提升预算管理实施成效。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的发展与我国教育领域直接联系,因此,高校实现预算管理机制的应用是适应外部环境、促进内部改革的必然举措,也是民办高校提升内部管理质量的有效方式。因此,民办高校应从完善预算组织架构、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加强预算考核功能等方面入手,寻求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海珍.民办高校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8(2).
[2]叶桐.我国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4).
[3]陈明.民办高校全面预算管理刍议[J].会计师,2019,313(10):62-63.
作者简介:
杨永霞,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