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提升办法
2019-10-21李铨凌
李铨凌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科目,作为教师应该从调动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让学生通过对知识产生了兴趣,然后再让学生再积极地学习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小学生正是处于好奇好玩的阶段,陈旧枯燥的教学方式可能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合理的进行激发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学习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提升
小学生在学习时,一开始都是懵懂的状态,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然后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首先应该在问题的设置中有所创新,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思考,然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启发心智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学生应是学习的主动者,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或直接体验,使他们对数学学科产生学习的愿望,也就是让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主动发现数学学科的无穷奥妙和其在生活实际运用的价值。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感悟。例如,在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时,我就会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入手,想一想生活中有什么东西都是圆形的,可以不可以画出来,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这些就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到探究中。再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的时候,我会让学生想一想我们平时为什么要用到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究竟是做什么的,让学生们引导思考,学生们带着问题就会进行探究,只有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学生们才会主动探究,便于学生认识和接受。小学数学课堂上诸如此类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打下基础。
二、通过实践操作,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任何学习的过程都是对一个事物的认知、理解、掌握的过程,数学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一个自由的空间,大量实践证明,只有学生通过自身操作和实践,才能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作为教师主要是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入门,从好奇心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运用,其学习的思考性和积极性才能得以很好地调动。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将问题进行设计,让学生对问题感兴趣,对于问题的设计,整个数学实践的操作,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实践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好事,教师一定要多鼓励,这要让学生遇到问题敢于思考,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让学生真正在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例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时,我就会让学生亲手做一个统计图,统计一下自己一天都做了些什么事情,花了多少时间,将24小时看作一个整体,让学生们回想自己一天都做了什么,占了多少的时间比例,学生们在自己的动手中就会对知识产生更深的印象。
三、益智游戏的运用
教师在教学时要设计一些可以启发学生心智的游戏,要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启蒙和提高,大多数孩子都比较喜欢玩游戏,喜欢一些动脑子的益智游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教学中渗透益智游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对数学知识也不会是那么的排斥和厌烦了。教师要明确游戏的特点,在教学中分析教材的内容,然后和游戏进行整合,要在游戏中设置层层递进的关卡,这样可以保证游戏的完整性,教师要在游戏的设计中进行分层,通过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教学,要让学生深入浅出一步步地掌握知识。
举例说明:在教学“分数加减法”知识时,教师可以将这部分知识内容分成几部分,并将其设置成几道不同的关卡,关卡的难度随着知识内容的难度依次递增,第一关就是分数的加法,这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有许多学生都可以通过;学生在进行第一个关卡的时候就很容易通过关卡,随之学生的信心也会增长。第二关就是分数的减法,学生在进行做减法时由于有了加法的基础,对于计算就稍微快一点了,将整数设置成分数的形式,也能很快解答出题目,进而达到通关的目的。第三关就是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进行混合,让学生综合前两关学到的知识,因此学生的解题难度也增加了很多,但是在解答此题时已经有了前两个关卡知识的积累,再对此题目加以分析和思考,就能解答出此题目。通过这样的形式逐渐提升知识的难度,学生进行闯关游戏时,对教学的内容也有一定的积累和准备,因此在教学中类似益智游戏的运用能够使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快学到新知识,进而取得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结语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之际情况出发,让学生们对数学燃起兴趣,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探究心理,学生们就会越来越爱上数学,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獻
[1]潘菊萍.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18(90):91.
[2]佟殷.兴趣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8(2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