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生源结构调查及分析

2019-10-21钱洪鑫王淑琴

关键词:招生培养模式

钱洪鑫 王淑琴

摘 要:为贯彻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目前,公办高职院校招生方式有普通高考、技能高考、高职单招、“3+2”四种方式。由于招生方式的转变,使得高职生源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三年来生源结构中中职生的比例连年增加,由2016年的30%增加到2018年的近40%。本市生源和本省生源在近三年也不断下降,本市生源由2016年的37.9%下降至2018年的24.6%。通过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在学生培养和招生方式上提出对策。

关键词:生源结构;培养模式;招生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立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眼优化教育结构和提高教育质量,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发挥个性潜能提供多样化选择。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逐步形成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该指导意见指出职业教育多样化入学形式,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生源结构相对较为复杂,不断变化的生源结构,对职业院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

一、生源结构现状

为贯彻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目前,公办高职院校招生方式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普通高考)、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知识加技能统一考试(简称技能高考)、湖北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简称高职单招)、中高职贯通招生的高等职业教育转段(3+2)四种方式。由于招生方式的转变,使得高职生源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呈现出多样化。由于生源结构的变化,致使教学模式和师资素质相应改变。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来生源结构进行调查分析,情况如下:

2016年招生录取4850人,实际报到4562人,四种方式所占的招生比例分别为70.2%、3.7%、25.6%、0.5%;2017年招生录取4687人,实际报到4451人,四种方式所占的招生比例分别为62.5%、7.4%、26.4%、3.7%;2018招生录取5100人,实际报到4840人,四种方式所占的招生比例分别为60.8%、31.5%、5.3%、2.4。

总结近三年招生情况及生源结构,见下表1。

二、生源结构分析

(一)生源结构变化必然推动教育模式改革

由上表可以看出,生源结构中中职生的比例连年增加,由2016年的30%增加到2018年的近40%,同时,由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普通职业技术学院比发生了变化,可以预见的是普通高考报名人数将继续减少,技能高考和单独招生的报名人数会有所增加,而中职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普通高中生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如何针对不同生源调整教育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本市及本省生源变化的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我校本市生源和本省生源在近三年也不断下降,本市生源由2016年的37.9%下降至2018年的24.6%,本省生源也从2016年的84.4%下降至76.5%。经调查,本市及本省生源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本市生源下滑明显,特别是中职生源下滑更加突出。2017年,宜昌市中职毕业生7604人,当年我校招生4451人,其中招本市中职生1001人,占全市中职生的13.16%;2018年,宜昌市中职毕业生7831人,当年我校招生4840人,其中招本市中职生825人,占全市中职生的10.54%,这说明宜昌市中职生生源严重外流。

2.湖北省是教育强省,宜昌是教育强市,本科上线率超出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专科生源数较少。

3.学校作为地处宜昌的高职院校,相比省会城市来说,在吸引优质生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压力。

4.宜昌市政府没有给中学特别是中职学校提出行政方面的要求或者給予相应鼓励政策,而在招生过程中,其它地市州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使得外地市州中职生报考我校的学生少之又少。以我校为例,招生的中职生中外地市州学生仅占10%左右。

5.招生秩序不够规范。由于近年来高职生源持续萎缩,省内高职招生争夺战愈演愈烈,仍然有少数学校存在有偿招生的现象,而我校高职招生严格遵守各项招生政策,致使在招生中处于不利地位,也是本地生源外流的原因之一。

(三)本市及本省生源变化的影响

1.宜昌市及湖北省生源比例下降,对市外和省外招生增加有力地扩大了我校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生源规模不稳定,宜昌市生源理应是我校最主要最重要的生源基础,这个基础数字变小,学校的生源规模就不稳定,有发生生源严重下滑的风险。

3.影响毕业生在宜就业比例,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宜昌,服务宜昌,在宜就业比例是宜昌市政府对我校考核的重要指标,而历史数据显示,宜昌市生源留在宜昌市就业的比例大大高于外地生源。

三、面对生源结构变化采取的措施

(一)对于学生培养的应对策略

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现一专多本。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现一专多本,即同一个学校的一个专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2.推进现代学徒制。近年来,中职生比例连年增高,同时,高职生生源中高考成绩多集中在200-300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较弱。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各地要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加强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统筹协调。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充分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有教书育人的教师能力,又要具备相应行业的从业能力;二是提高兼职教师队伍质量,迫切需要改善编制、薪酬标准、经费来源、学历职称门槛、人才流动机制等政策梗阻,聘请优秀的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参与学校教学或实践指导工作;三是“三能型”教师偏少,迫切需要引进或培养“有教书育人能力,有指导实践能力,有社会服务能力”的“三能型”教师。

(二)招生的应对策略

1.依托三峡职教集团,稳定宜昌市生源。做强做实三峡职教集团,促使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在培养方案制定,学生培养和资源共享等方面下功夫,加强高职院校与宜昌市各中职学校的联络,使本市中职学生充分认识到宜昌职业教育的优势,引导学生报考本市高职院校。

2.严格规范招生秩序。近些年,省教育厅和各市教育局对于规范招生下发了相应的文件,但是在招生中发现,部分学校和的确依然存在有偿招生等不规范的招生情况。

3.政府支持。宜昌中职生外流明显,而招入本市的外地市州的中职生却少之又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各地区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地域保护,而宜昌市并未有此方面规定。因此,宜昌市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引导本地中职生报考本地高职院校,是避免本地生源外流,促进宜昌市职业教育发展,提升高职生本地就业率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职业教育诊改网高职数据中心http://cr-pdc.gzvtc.cn/.

[2]虎铃华,张妙凌.从生源变化及特点探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管理方法[J].贸易实践,2018(24):296+298.

猜你喜欢

招生培养模式
基于PHP招生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Android的招生报名系统设计与实现 
河南省高校运动康复相关专业招生现状调查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试论高中招生失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