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班班通”在品德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2019-10-21邓建新邹小涛

关键词:班班通有效融合深度融合

邓建新 邹小涛

摘 要: “班班通”的合理应用必然会促进品德课教学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班班通”的应用提高了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品德课的教学精彩纷呈,“班班通”的应用对品德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班班通”教学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关键词:班班通;深度融合;有效融合

近年来,“班班通”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之中,为各科的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生动的平台,让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品德课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行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班班通”的合理应用必然会促进品德课教学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一、“班班通”的应用提高了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品德课的教学精彩纷呈

“班班通”俗称电子白板,它作为新型多媒体互动教学终端,深度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形成了集成化教育教学平台,方便广大教师轻松自如地开展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表现形式,让常态课堂教学动感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互动参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教学工具之一。借助这个平台,品德课的教学将更精彩。

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铸魂育人的“金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是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健途径,也是品德课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班通”中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情境,来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日行千里不是梦》一课时,可以预设这样一个问题:如今汽车多了带来哪些烦恼?然后,利用“班班通”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播放汽车鸣笛、路上堵车、交通事故、汽车尾气等视频、音频资料,通过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启发学生思考:汽车多了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烦恼。这样一来,通过视频、声音、图片等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绘声绘色,使呆板的课堂教学变得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帮助学生走进生活,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分析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班班通”的应用对品德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熟练掌握“班班通”教学工具,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增强收集、加工、组织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对“班班通”掌握的程度直接表现在教学课件的制作效果上。一份成功的教学课件,可以说就是一份符合教学需要的艺术作品,它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色彩等元素巧妙组合,将抽象的讲解变成动态的演示,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丰富了学习内容,更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提高了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要做到这些,我们每一位教师就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网络和电脑等相关的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和运用,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没有过硬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就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2.要求品德教师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要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信息的传播和知识的更新速度愈来愈快。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怎样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加工,并最终整合为课程资源呢?这就要求品德教师能够静下心来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加工。这样,才能像沙海淘金一样找到适合教学内容和自身教学特点的有用信息,使之服务教学,让这些课程资源成为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推手。因此, 品德课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专业理论素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教书育人的需要。

3.品德教师要能够适应信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观念多尝试。“班班通”教学工具的广泛使用,不仅仅是教学方式上的变革,更多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上的更新。为了能够适应信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品德课教学更要率先采用“班班通”手段,整合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启迪心智、思考人生的素材,培养他们关注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思想意识。要让学生懂得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课教学的意义重大,品德老师肩负的责任也重大。

三、“班班通”教学存在的不足

虽然“班班通”教学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在教学中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其运用仍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课堂教学模式固定,导致程式化。新的《品德课程标准》主张:“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班班通”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班班通”上的公共教学资源,无形中提供了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有时只能在讲台上演示,枯燥地讲解“班班通”中所固有的教学资源。当然,教师从中也加入了自己整合的一些教学资源,也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在“班班通”的大框架下,教师的能动性还是被束缚了许多,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打了折扣。

2.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也制约着“班班通”教学效果。尽管“班班通”教学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但要运用好“班班通”这个教学工具,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前提。过去,大多数教师习惯了“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现如今,“班班通”教学工具是个新鲜事物,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班班通”技术运用的比较少、缺少尝试。由于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制约着“班班通”教学效果,还需要继续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力度。

2.过度依赖“班班通”教学工具,容易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新的灌输化现象。《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应遵循‘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德课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与个性。”目前,多媒体教学几乎成了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教学的时髦工具,其运用突破了传统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它集声音、文字、图画、影像于一体,既形象直观又声情并茂,在教学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多媒体教学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好,则锦上添花;使用得不好,比如,原封不动,照屏幕宣科,则往往会表现出新的灌输化现象。

四、结束语

总之,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与品德课教学深度融合的优势,克服融合过程中的弊端,使“班班通”与品德课“有效融合”,让我们的“班班通”教学不是单一追求课件光鲜的“表演教学”,更不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包装的单一的“包装教学”。正确的方法是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辅助品德课的教学,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具有良好的教学实效和现实作用,从而促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央电化教育馆.班班通综合解决方案(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10-01.

[2] 教育部.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 黄振飞.班班通教学系统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3):62-63.

[4] 陈继勇,班班通的利弊及解决方案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8(10):14-15.

猜你喜欢

班班通有效融合深度融合
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
班班通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中“班班通”资源的应用策略
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班班通”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高中美术鉴赏与语段阅读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