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在金代的发展状况
2019-10-21储晶
储晶
摘要:儒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对金代政治体系建制和文化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金代统治者稳定社会秩序,协调各民族之间关系的重要精神手段,因而女真民族文明的形成与完善也是以中原儒家思想为基础之后才形成的。分析这一现象,有助于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对金朝文化形成过程产生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方式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金代;民族融合;发展状况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3-00207-02
中华民族足以文化认同为民族认同的基础,因此历代入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汉化的道路。这不仅是较高文明征服落后文明的过程,还是落后文明自身逐渐蜕变,主动学习前进的过程。作为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学,其主要思想“和”,也成为各民族的精神追求。尊孔、复礼、崇儒成为历代王朝确立其正统地位的必须手段。
1金代统治阶级对儒家文化的学习
金王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自入驻中原成为统治民族之后,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原汉地儒家文化的熏染,作为中原王朝的主流文化,其伦理思想、礼法教化、以及大一统和正统观念等统治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出于维护统治、巩固政权的需要,金代统治者对尊孔、定正朔看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女真民族阶级身份转变之后,更加认识到本族政治文化与中原宋朝的差距,太祖完颜阿骨打时就注意到了儒家文化在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只不过此时女真政权初建,周边局势不稳,太祖并没有将精力用于发展文化上。
但是这并没有阻挡金朝统治者对儒学的向往和热衷,熙宗本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曾“适诸父南征中原,得燕人韩昉及中国儒士教之”[1],即位之后又建孔庙祭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熙宗常读儒家经典,统治者身体力行地学习儒家文化,对女真民族转变固有思想,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有着促进作用。海陵王还嗜习经史,金世宗更是大力推广儒学,使落后的女真人接受儒学的熏陶,世宗曾言:“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直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可见儒家礼教文化对统治者的重要性[2]。尽管如此,世宗为了保留女真的传统文化,还足下令禁止女真人说汉语,可见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对统治者制定政策的影响,而多元文明的冲突与交融又反过来促进着中华文化的整体发展,为儒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从而带动儒家文化的更新、丰富。到了金章宗时期,金代儒风也走上鼎盛,章宗本人“性好儒术,即位数年后,建太学,儒风盛行,学士院选五、六人充院官,谈经论道,吟哦自适”[3]。通过熙宗、海陵、世宗三代的不断革旧除新使金朝到章宗时期彻底完成了汉化进程,尽管金代统治者学习儒家文化有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方便利用儒学伦理从思想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但是由于不断的深入学习,金代统治者最终也避免不了被同化的命运。
儒学统治地位逐渐确立的同时也伴随着对“正统观”的迫切需求,因此宋与金战争的背后包含的是对“正统”的激烈争夺,宋朝建国以来从未放弃过对幽云十六州的收复,从宋太宗的雍熙北伐,到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甚至最后宋徽宗也想通过“海上之盟”共同伐辽来收复幽云十六州,从而更加确立自己在多民族政权中的“正统”地位。
辽、金、宋政权的长期对峙,使得南北地区的文化特质出现了不同,在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随着北宋的灭亡而迁移到了南宋,开启了儒家文化的新时代。而北方因为战乱及金朝奴隶制社会落后性的显现,儒家文化也饱受摧残,其发展与同时期的南宋理学相比差距甚大。《金史·文艺传》记载金代的儒家学说“无专门名家之学”[4],也反映了金代的统治文化陷入了迷茫。可能是征服辽宋这两个先进文明太过迅速,让自身统治丧失了效仿对象,既然无法“师今”,只能转而“师古”,就形成了北方儒学与南方儒学的和而不同。熙宗、海陵致力于弘扬儒家文化,而到世宗朝却出现了崇儒与恢复女真旧习并存的政策,这种现象除了统治者的个人因素,还有文化复古的影响。世宗曾说:“今时之人,有罪不问,既过之后则谓不知。有罪必责,则谓每事寻罪。风俗之薄如此。不以文德感化,不能复于古也。卿等以德辅佐,当使复还古风。”虽然到章宗朝完成了封建化,但是统治学说的多样性使政治统治的持久性难以维系,因此章宗之后不到三十年,金朝就迅速灭亡。
2金代的儒家文化教育体系
金代重视文化,重视人才培养。金朝旧儒家文化还体现在科举考试上,通过这种统治思想使南北文化差异日益明显,可以看出金朝意图通过尊崇先秦儒学经典,发扬宋以前的学术来对抗高度发达的南宋理学,尤其在金朝中期随着南北政权力量对比趋于平衡,金朝军事实力的下降,双方都无法用武力相互征服,因此文化对峙显得更加激烈。
金代相对于辽在文化上有显著的进步,女真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文化建设诸多方面广泛地吸收了汉文化,不仅封建化进程发展很快,其文学成就也超过辽代,相应的儒学思想也体现在文学中。有金一代出现了不少饱学之士。金初儒学知识分子主要为原辽、北宋旧臣。王伦于建炎元年出使金朝,但被金朝拒绝遣返,之后入使金朝的如魏行可、洪皓、崔纵等皆被金朝扣留,可见金代初期对发展文化的急切心理,为了招揽人才为国所用,不惜使用如此野蛮的手段,不过此种方式确实给初建的金政权带来了有益影响。
一些被扣留的汉人虽心中悲愤,但是仍能悉心讲学,对儒家文化在女真民族中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朱弁被扣留之后在金朝开馆讲学,许多达官贵人派遣子弟前来求学。世章之际又有蔡珪、王庭筠、周昂;宣宗南渡到金亡时的赵秉文、李纯甫、王若虚等,此外金熙宗通过立孔庙、亲自祭拜、袭封衍圣公以及在各地修葺或新建孔庙等措施,使金朝正式确立儒家思想为金王朝的统治思想,为金朝后世帝王所继承。
辽代在文学上与金相比较为逊色,有辽一代其文人学术水平并没有什么创新,加上战乱导致的作品流失,辽代的文学作品比较少。而金朝却有很多有名的学者文人,尤其是后期的王若虚,元好问等人在文学上的创造,不仅影响了金朝的文学,还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也起了很大作用。因此金朝的文化所呈现的多样性、独特性,是在南北对峙的情况下,“师古”旧儒学的思想下,“无专门名家之学”的条件下形成的。
3金代儒家文化發展的特点
金朝文学的发展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制约,其实南北文化的差异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界限,《世说新语》记载北方人的学问知识广博,而南方人做学问精通简要,说明南北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到了隋唐时期愈加明显。尽管两个时期的南北学风的界限不同,但是都说明了南北文化的差异不是在辽金宋突然出现的,而是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只不过到了辽金时期由于北方强大政权的建立使得这种差异化更加显现,更有代表性。
北方儒学与南方儒学并存的格局是当时金朝文学所处的特殊文化背景造成的。金朝儒学水平虽然不发达,没有取得像南宋理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但是北方的学风却使旧儒学出现了复苏,使得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得以传承,使受到理学思想束缚的文人,开辟了新的思维模式。金代的文化虽然推崇旧儒学,但是并不排斥占据文化主流地位的南宋理学,从实质上看,理学与旧儒学在金代文化中其实足共存的。金朝中期,理学在北方也是有所发展的,只是到了元明时期,理学从地域范围上才占据主导地位。
除了儒家文化之外,佛教文化也是影响金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佛教早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其宣扬的“因果轮回”,忍受苦难以求得进入来生极乐世界的思想观点,使得佛教与儒学相互结合起来,佛教不仅在宗教信仰上有了变化,还成为了儒教的羽翼,为现实政治服务与儒学一起成为统治阶级的学说。辽代佛教盛行之际,已经让北方文化逐渐显现出自己的特殊性。到了金朝,其统治思想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融合释道二家学说的政治文化生态,而文化的多元性也间接丰富了金代儒士文人的知识体系,成为金代儒家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校证(卷12)[M].北京:中华书局,1986:179.
[2]脱脱.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5:184-185.
[3]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校证(卷21)[M].北京:中华书局,1986:289.
[4]脱脱.金史(卷125)·文艺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