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戏曲“非遗”项目进校园的途径与方法
2019-10-21徐宁宁刘斌
徐宁宁 刘斌
摘要:戏曲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具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感知和认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提升艺术修养、培养文化自信。地方高校具有支持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基础,河北戏曲“非遗”项目是河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如何使其在大学校园内通过有效的途径与方法传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河北戏曲;“非遗”项目;高校传播途径
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3-00187-01
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戏曲进校园的主要形式包括组织观看戏曲作品,原则上以组织戏曲艺术表演团体进校园演出和组织学生走进剧场现场观看为主;开展戏曲教育活动,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新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吸戏曲教育形式;加强戏曲社团建设,支持学校建立多种类型的戏曲兴趣小组、学校戏曲社团、戏曲工作坊和戏曲传承基地等。这表明国家政策在传统戏曲的传承和保护上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近年来,地方和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越来越多的戏曲文化涌入高校,戏曲艺术进校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的困境,比如高校对自身的传承作用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作为受众群体对地方戏曲“非遗”项目的认识薄弱,专业团体和传承人与高校的链接较少,高校本身戏曲教师资源的短缺等等。需要探究一些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使河北地方戏曲“非遗”项目能够在高校乃至社会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1高校重视自身对河北戏曲“非遗”项目的传承作用
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其重要作用就是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河北戏曲与河北高校的文化特征具有天然的亲缘性,河北高校对河北戏曲“非遗”项目传承和保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高校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要优于社会上专业团体以及“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等,他们可以从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地方戏曲展开理论研究,抽象出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理论支撑,从而更好地推动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其次,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社会文化传播的动力。高校在人才培养阶段,把对河北本地戏曲“非遗”项目的培养摆在重要的位置,则更利于人才输出时对本地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因此,河北各高校应更加认识到自身对河北“非遗”项目传承和保护的作用,并在师资培养、科研力度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
2针对河北戏曲“非遗”项目建立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目前,除了一些设置戏曲相关专业的高校外,其他高校在戏曲方面开设的课程较少。一些高校在通识选修课模块中开设的《戏曲赏析》等课程,也多是围绕鉴赏、文学的角度来开展课堂教学的。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开设一些戏曲方向的实践课与技能课,比如:文学专业的学生开设剧本写作、戏曲评论等课程,音乐学专业可以开设戏曲演唱等课程,美术学、设计学专业可以开设道具设计、脸谱设计、文创产品设计等课程,动画专业可以开展动漫衍生品创作等课程。高校可以从德育、美育、知识传承的角度出发,建立集理论、鉴赏、技能、实践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另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大环境,开设一些视频公开课、慕课、微课等课程,让学生通过更多渠道全方位的感受河北戏曲“非遗”项目的魅力。
3围绕河北戏曲“非遗”项目开展丰富的学生活动
(1)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方针,让更多的学生多渠道的感受和学习河北地方戏曲文化。目前,河北戏曲专业团体以及“非遗”项目传承人与高校的连接较少。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高校需要加大资金和精力的两重投入,引进地方戏曲专业团体或“非遗”项目传承人到学校演出经典剧目,并组织热爱戏曲艺术的学生到戏院观看专业演出,为河北戏曲“非遗”项目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搭建桥梁。
(2)高校应融合各学科特点,定期组织开展关于河北戏曲的创作、表演、文创作品展示等主题活动。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传播作用,定期举办相关内容的讲座、培训、交流等社团活动,并积极策划“戏曲社团嘉年华”等类似的品牌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到河北戏曲“非遗”项目。另外,各高校在“第二课堂”活动设置中,也可以添加戏曲元素,加深学生对河北戏曲“非遗”项目的认知,以便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项目。
(3)充分利用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把河北戏曲“非遗”项目作为一个切入点来设置实践活动内容,选择到乡村、社区、中小学、工厂等地进行实践,不断拓宽受众群体。这样既能够满足学生自身实践的需求,又起到对河北戏曲“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可谓是一举两得。
4结束语
河北戏曲“非遗”项目是河北大地的艺术瑰宝,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并未在高校内得到充分的传承与发展,笔者作为高校教师,深知高校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河北高校要积极探索河北戏曲“非遗”项目进校园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高校的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玉.传统戏曲走进地方高校的困境与出路[J].四川戏剧,2018(9):12-19.
[2]张莉.高校戏曲艺术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J].大舞台,2012(6):45.
[3]孙根华,邵敏.简论大学对戏曲传承发展的文化支持[J].江淮论坛,2016(4):167-171.
[4]周晏.戲曲艺术在高校人格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戏剧文学,2014(12):95-98.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河北地方戏曲在本土高校传承研究”(HB18-YB009)
作者简介:徐宁宁,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