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童声合唱排练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思考

2019-10-21冯婷

锦绣·上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呼吸训练

摘 要:合唱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的普及,但在当前的合唱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合唱团的指挥或艺术指导仍对声音训练、共鸣训练、呼吸训练等有所误解,本文通过对童声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解决童声合唱中忽视呼吸训练、真声过多、字头过重等问题。

关键词:童声合唱;呼吸训练;共鸣训练

童声合唱源于西方的宗教唱诗班,早在中世纪欧洲,教堂为了凸显它的神秘和圣洁,便让男童站在祭坛边用圣洁的声音来歌颂人性歌颂主。后来合唱从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童声合唱迅猛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童声合唱团最多的国家,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我国童声合唱存在起点低,起步晚的特点。地区之间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合唱作为中小学课内课外活动中重要内容,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表现音乐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它不仅可以把学生绚丽多彩的音响世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团队意识,还增加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童声合唱所起的作用已经被愈来愈多的中小学重视。但是一些合唱团的组织者和排练指挥者,缺乏对正确和美妙的童声的理解和鉴别能力,常常出现合唱团整体出现了“毛病”而不能察觉纠正,致使童声合唱缺乏协调性和均衡性,更有甚者导致青少年声带破坏,因此在当下针对童声合唱训练的研究是非常重要。

很多合唱指挥往往认为发声过程中已有了呼吸,就不再对合唱中的循环呼吸作单独的训练,而杨鸿年主编的多部著作如《童声合唱训练学》中提到:刚组建童声合唱团时就应当先练习呼吸。并且明确地指出歌唱艺术由四部分构成:气、声、字、腔。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所以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进行童声合唱训练的前提。呼吸分“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联合呼吸”,其实,由于每个人生理等方面条件不同,呼吸的深浅程度也有差异。歌唱时要“巧”,如果在训练中不给学生强调节奏、速度、力度等都而一味地追求“低呼吸支点”,必然会造成呼吸路程加长而不能及时补气,造成上气不接下气的状况。解决方式很简单,可采用“快吸快呼” 和“快吸慢呼”训练,以达到用尽可能少的时值完成呼吸。在合唱中进行呼吸训练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双手叉腰,胸部平直,切忌弯腰与挺胸。可以同时用鼻口吸气,有时也可单独用鼻吸或口吸,但无论哪种吸气方式,都要感到横膈膜向下,下腹部扩张。训练时要在协调、平衡运动的基础上,逐步做强化运动,然后再要求孩子注意不吸不吐(停顿)时的腹部保持控制状态的感觉,并自行对吐气长度进行计数,这是很有价值的。每次练习结束时,最好要做一些缓解和放松的练习,即自然呼气,然后加速吐气,以便使全部呼吸器官松弛。除单纯的呼吸训练外,在更多情况下可以结合乐句来进行。比如:均衡呼吸的发声练习,使合唱团员体会到在不同音区吸气状态的逐渐变化;跳音的气息控制练习,锻炼横膈膜的敏锐反应;长音的呼吸练习,在做长音练习时应当保持正确的呼吸状态,最好采用多声部和弦形式,这种练习可以培养合唱团员逐步掌握和声音响平衡的能力。杨鸿年教授强调在合唱训练中特别需要注意强化呼吸训练,只有通过正确的呼吸训练才能使学生呼吸时能得到很好地控制,从而满足歌唱的需要。

在以往的教学中,排练者往往不注重儿童声带的保护,一味的追求声音洪亮、整齐统一,导致儿童歌唱时真声过多。童声合唱注重的是“合”,要做到“合”就必须做到“弱声”唱,寻求声音的共同点。“弱声”的基础实际上是人体各个发声器官协调发声,它符合循序渐进的道理,而发声状态下不必要的紧张和僵硬也被有效地克服。弱声唱法训练的是让合唱团员们能够非常自然地调节好声带以及共鸣器官的大小,使不需要用力的肌肉得到放松。练习“m”时舌尖要轻轻抵上齿龈,提眉和放松下巴,调整头部的方向,共鸣点是在眉心的位置,让学生找到最佳的共鸣位置。合唱团员要经常以轻声高位来寻找头腔共鸣位置,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学生们在歌唱时能够做到完全打开喉咙、放松下巴、气息匀畅、呼吸自如,才能考虑音量。童声是发音稳定的时期,男女的音色几乎相同,我们应抓住这个时机,经“轻声带假声”,以“假声找头声”,扩大共鸣腔体,去解决自然声的局限,寻找共鸣位置,逐步扩大到两个甚至是八度,为变声期解决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困难,同时对成年后修习声乐感到方便。童声合唱训练的首要目标,是获得柔和、干净的声音,而不是追求力度和音量。当然,“弱声”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养成自然歌唱的习惯,提高演唱水平的手段。坚定、积极地用轻声歌唱,就能使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活动的,并使儿童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同时可以保护儿童的嗓音并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

在童声合唱的排练当中,排练者往往为了追求起音的统一性而要求学生在起音的时候做到强起,殊不知这样虽然做到了整齐,却在无形当中造成字头过重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保证起音的统一性,又保避免字头过重呢?首先是歌唱状态的统一,在排练中可以要求学生做打哈欠状,深吸气,自然地把气沉到腹底,从容舒展地唱出,把声音送入头腔,在一个长音上做渐强渐弱的练习。其次要做到以“柔”入声,即 “起音”要用“软起”,关于软起声,杨鸿年教授认为,软起的基础是激起,在保持激起的气息状態下发音,而发音后让声音徐缓而出,犹如流水般流畅自如,练习时不要有任何的强弱变化。练习软起声可以运用增加简易的多声部音色模拟的方法来进行,培养学生演唱多声部的协调能力,同时结合歌曲进行。所谓“激起”,简言之就是要求每个合唱成员在唱每个音前的瞬间要处于如下的状态:1.将自己的身体形成积极的、统一的、良好的乐器状态;2.准备好气息(下肋扩张、横膈下降);3.声带有闭合感;4.声音通道和各共鸣腔畅通打开(可用打哈气的感觉启发学生);5.准备好即将唱出的字的韵母形态以及做好该音的音高、音色和音量等在意识和形态上的准备。必须强调的是上述五点应在发音的瞬间同时发挥作用,这就是“激起”的全过程。

在童声合唱排练中,排练者经常会忽视共鸣训练的重要性,而合唱中的共鸣训练对音色的融合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杨鸿年教授把共鸣器官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以软口盖为分界,上面属上部共鸣器官,下面属下部共鸣器官,口、咽、喉为中部共鸣器官。人声的三个音区是根据共鸣器官的三部分来划分的,所以人声就可以分为头声区、混声区、胸声区。童声亦是如此,对儿童来说,要在混合共鸣基础上引导他们运用头声。在低声区也要用高声区的感觉,可以常用下行音阶引向低声区,要求松弛、自然。这样就可以在建立悦耳动听的声音的前提下,逐步向两端扩展音域,并且要求三个声区形成垂直式的自然过渡,使之没有痕迹地将整个歌曲音域统一起来。在日常排练中,我们可以通过哼鸣唱法来进行共鸣训练,在练习哼鸣时,音量不宜过强,声音不要穿鼻而过,“激起”时要敏锐,“舒起”时要流畅,这样就可以求得最大的共鸣效果,这对于寻找上部共鸣极为有利。要想使声音得到良好的共鸣,掌握共鸣器官的调节至关重要。因为我们要求高、中、低三个声区是统一的,因此要训练歌唱者能灵活自如地调整共鸣器官,只有使这三个声区的共鸣器官联成一体,声音才能圆润、明亮。唱低音区时要想到头腔的声音,最有价值的低音不在于能唱多低,而在于是否具有高位置。反之,唱高声区时要想到低声区时的通畅及松弛的状态,最有价值的高音在于它是建立在坚实的底座上面,我们可以概括为:“唱高想低”,“唱低想高”。无论是个人或合唱团整体的声音,通过发声及共鸣训练,应该做到: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弱而不虚,强而不炸。

随着我国合唱事业的繁荣发展,童声合唱作为音乐启蒙教育的一个门类逐渐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人们愈发认识到合唱带给儿童的乐趣和意义。童聲合唱团通过多种合唱训练技法,培养儿童的视唱练耳能力、歌唱能力、音乐赏析能力等,参加合唱这种团体活动还可以培养儿童的服务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在合唱训练中,儿童通过聆听他人的声音来及时调整自己的声音,这又是对儿童合作意识的间接培养。在童声合唱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童声合唱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通过对童声合唱排练中忽视呼吸训练、真声过多、字头过重等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对童声合唱的排练,体现童声合唱的社会文化价值。从而使我国童声合唱更稳定、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周正松.合唱与指挥教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浩.杨鸿年先生童声合唱改编手法探微[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赵浩然.杨鸿年先生童声合唱与指挥理论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5]杨鸿年.论合唱音准问题(一)[J].20-30.

[6]杨鸿年.论合唱音准问题(二)[J].42-51.

[7]许敏.杨鸿年先生塑造心灵之声[J].166-167.

[8]赵宇欣.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建团三十周年[J].37-39.

[9]何长明.歌声飞过海峡[J].台声杂志,1995,(11):17-19.

[10]吴竞.借鉴杨鸿年先生先生合唱教学教育理念及实践应用[J].百花园地,2011,(12):133-134

[11]赵浩然.杨鸿年先生童声合唱训练教学探讨[J].黄河之声,2011,(20):63.

[12]龚晓婷.未来属于孩子--写在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建团25周年之际[J].人民音乐,2009,(6):20-24.

[13]孙莹.童声合唱教学策略探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4):25-27.

[14]冯向青.童声合唱<春雨沙沙>结构分析及排练提示[J].歌唱艺术,2012,7(7):13-14.

[15]常靖.浅谈开展童声合唱的意义及常见问题的解决[J].艺术审美批判,2010,(4):25-26.

作者简介:

冯婷,女,汉族,1995.11.19,山西省忻州市,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音乐教育学院,舞蹈学,音乐教育学,西安音乐学院,710000

猜你喜欢

呼吸训练
浅谈歌唱教学中的呼吸训练
音乐剧演员的声乐训练方式研究
西洋管乐器的呼吸训练方法及应用
呼吸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再次住院的影响
不同呼吸训练模式对肺癌术后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探讨
健康教育结合呼吸训练对胃镜检查不适反应的影响
呼吸训练联合噻托溴铵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体育舞蹈的基本练习与呼吸训练方法研究
游戏教学法在言语障碍幼儿呼吸训练中的效果
COPD患者呼吸功能康复训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