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演员的声乐训练方式研究
2017-08-31吴铱
吴铱
【摘要】文章在综合多方观点的基础上,从呼吸、发声、共鸣、情感表达、合唱训练的角度,系统探讨了音乐剧演员的声乐训练方式,由此为演员更好地进行声乐训练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音乐剧演员;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共鸣训练;合唱训练
音乐剧是一种通过歌唱、对白、表演、舞蹈来阐述故事内容、传达情感思想的舞台艺术形式。歌唱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既要求演员拥有十分娴熟的歌唱技巧,同时也要拥有较强的情感理解、处理与表达能力。这需要音乐剧演员对此进行专业化的训练。
一、音乐剧演员的呼吸训练
人体呼吸分为自然呼吸与艺术呼吸两种形式。音乐剧中歌唱活动的呼吸属于艺术性呼吸,即以自然呼吸为基础,通过合理把握与处理气息节奏,配合、带动发声,从而将生理的呼吸需求上升为对其理性的支配和运用,使歌唱中呼吸方式的运用与风格、韵律达到完美的统一。部分歌唱艺术家曾提出“歌唱的技巧就是呼吸的技巧”,充分彰显了呼吸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在声乐训练过程中,音乐剧演员可以采用两种形式进行呼吸训练。一种是自然地张开口鼻,在吸气的过程中,使腰部和两肋尽可能地向外扩张,横膈膜下沉,然后控制住体内的气息,通过腹部突然用力向外推,由此发出短促、有力的“次”音。按此方式可以适当提高练习的速度,由此增强腹部肌肉的力量,加强气息爆发力,从而为以后跳音、顿音的训练活动奠定基础。另一种是重复第一种方式的动作,控制住体内的气息,慢慢发出长长的“丝”音。音乐剧演员既要尽可能延长发声的时间,同时也要保证声音的连续性与均匀性,不能忽大忽小或者断断续续。初次吐气练习的时间应在20秒左右,经过长期练习可以将时间延长至70秒。通过此种训练方式不仅可以增加肺活量,为合唱活动提供充足的气息,而且还可以根据歌唱节奏与情感表达的需要,灵活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吐气大小、节奏和韵律,借此更好地控制自己的音量、音高与音色效果。
二、音乐剧演员的发声训练
在发声训练之前,音乐剧演员需要进行一些前期准备活动。一方面要能够保持积极、兴奋的歌唱状态,尤其是要有开心、愉悦的心情,从而为合唱技巧的发挥、气息的运用与情感的表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则要进行一些热身活动,包括伸展运动、扩胸运动、颈部按摩以及发出“叹气声”或者“哎声”等,由此找到歌唱的状态。
首先,演员要注意“起音”活动,部分情况下使用的是“硬起”,即通过适当的气流和力度冲击已经闭合的声带,由此呈现出强烈的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在舒缓、自然的音乐节奏下,演员也可以运用“软起”,即在保持“硬起”发音位置的基础上,以柔和、微弱的气息进行发声,由此表达出特殊的情感表达效果。
其次,音乐剧演员在练习跳音的过程中,在找到横膈膜下沉的感觉之后,要能够由慢到快,增强内在气息的流动性,一方面在练习“a”的时候,要能够通过舌头顶住齿背,使声音位置靠前,增强音色的明亮性;另一方面则要多找胸腔的共鸣点,使中低音区的发声浑厚、深沉。
再次,在进行连音训练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一些简单的练声曲,练习齐齿音“i”之类的音,要能够保持微笑的状态,横着咬字,从而解决声带不闭合和漏气的问题,并分清其与其他母音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则要通过一些大跨度的练声曲,在快速、反复训练过程中,增强声音的灵巧性,拓宽音域。音乐剧演员一定要打开上开口盖,抬起软腭,下沉横膈膜,抓住气息的支点和声音的共鸣点,为歌唱活动提供连贯、顺畅而充足的气息。
最后,在进行和声训练过程中,要针对各个和弦的基本特征,通过自由地延长、减弱、渐强和突强极弱的方式加强这一内容的训练。
三、音乐剧演员的共鸣训练
正确的起音产生基音,经过增强和补充振动,使基音在人体腔体内产生共振便是共鸣。从上到下产生共鸣的腔体主要包括左右窦、额窦、头腔、鼻腔、口腔、咽腔、候腔与胸腔等。相对于男声丰富的共鸣技巧,女声的共鸣则相对少一些,但无论男女,要想产生美妙的音质效果,就必须增强各个腔体的协调性,无论音量高低,从胸腔到额窦都必须进行振动。但考虑到女声的实际情况,会在各个腔体之间有所侧重,比如在演唱高音的时候,以咽腔以上的共鸣腔体为主,以咽腔以下的共鸣腔体为辅;而在演唱低音的过程中,则以口腔以下的共鸣腔体为主,以口腔以上的共鸣腔体为辅。
音乐剧演员首先可以通过“M”演唱哼鸣的方式来寻找共鸣点,即闭上嘴演唱哼鸣。如果张开嘴,声音没有变化就是正确的共鸣点;声音发生变化,则说明共鸣点不正确。在找准共鸣点之后,再从中音区F调的位置发声,由此找到合适的共鸣点的位置,随后再依次类推高音区、低音区共鸣点的位置。在实际的共鸣训练过程中,音乐剧演員一定要放松喉咙,放平舌头,放松下巴,抬起软腭,控制音量,尤其是鼻音不能太重。
四、音乐剧演员的情感表达训练
音乐剧演员在接触一个声乐作品时,首先需要从宏观上系统把握演唱此乐段作品的角色性格、情感、心理特征、乐段所传达出的故事内容与思想内涵情况,随后对各乐句的情感思想进行一个系统梳理,准确把握各个乐句的情感思想特征,以此统领对于演唱技巧、音色效果、节奏韵律、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的处理。
其次,声乐作品最终是通过音乐剧演员的演唱活动所呈现出来的,这一过程表现出明显的专业性与技巧性的特征,需要演员结合对整个声乐作品以及对该作品中各乐段、各乐句情感思想的认识,正确处理各个方面的演唱技巧,来顺利地传达声乐作品的情感思想。
再次,音色是声乐作品进行传情达意的重要元素之一。音乐剧演员在有效处理各乐段、各乐句演唱技巧的同时,也应根据各乐段、各乐句所蕴含的情感思想情况,对其音色进行系统把握,从而使音乐剧表演过程中的声乐演唱更具感染力,更能顺利地阐述音乐剧中的故事内容,传达角色情感,塑造个性化的角色形象,并由此更好地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最后,在声乐演唱过程中,音乐剧演员一定要根据词曲谱例各个部分的情感、思想、节奏、韵律与音色效果情况,配合以外在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使自己能够与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音乐剧演员在作品中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该角色具有独特的性格、情感、心理特征,而且还处于特定的情境氛围之中,由此表现出独特的肢体动作方式的行为方式。因此,演员在声乐演唱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考虑如何顺利地完成声乐演唱活动,还必须结合特定角色的行为方式特征,有意识地控制声乐演唱过程中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运动轨迹等。借此,一方面更好地辅助声乐演唱活动进行传情达意,强化歌唱的情感表达效果;另一方面则更好地展现人物形象,发挥音乐剧作品中的表演性特征。这对音乐剧演员“唱”与“演”的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加强声乐“演唱”与“表演”的有效控制和表现,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为在音乐剧表演中更好地进行声乐演唱奠定基础。
五、音乐剧演员的合唱训练
音乐剧表演过程中往往还会采用一定的合唱方式来强化角色情感传达效果。这不仅要求各个音乐剧演员具备高水平的音乐素养和演唱技巧,而且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合唱能力,掌握一定的合唱技巧,由此才能呈现出完美的音乐作品,展现其应有的听觉审美特征和情感表达效果。
参与合唱的音乐剧演员首先需要依次聆听每一个和弦,在找到自己的声部并唱出来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和弦的训练。随后,参与合唱的音乐剧演员需要一个一个地在钢琴的伴奏下演唱完整的作品。参与合唱的音乐剧演员先熟悉并演唱横向的自身旋律,再找准横向的协调性。在此基础上,参与合唱的音乐剧演员需要进行清唱,再通过钢琴来检测成员的音准情况,由此通过多次训练之后,自然也就掌握了准确的音准。在进行卡农式的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抓准进入的时间点。比如在训练两个声部的卡农练习曲过程中,先唱第一声部的第一小节,结束之后,在唱第一声部第二小节的过程中,唱第二声部的第一小节,由此锻炼音乐剧演员对于进入时机的把控以及对于演唱节奏和速度的控制等。音乐剧演员可以再进行四个声部的卡农练习曲,延续以上练习方式,即先演唱第一声部的第一小节,结束之后,演唱第一声部第二小节和第二声部第一小节,结束之后,演唱第一声部第三小节、第二声部第二小节和第三声部第一小节,结束之后,再演唱第一声部第四小节、第二聲部第三小节、第三声部第二小节和第四声部第一小节,直到把所有声部唱完。在此过程中,演员可以灵活调整演唱的次数、演唱的方式等,以此实现对于进入点的准确把握。
合唱中的音效是否平衡,声中是否协和以及力度的强弱,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一个作品,任何一个声部,甚至任何一个声部中不同音区之间都在音响方面存在着相对的不平衡因素。参与合唱的音乐剧演员在深入分析母音变化、音色融合、和声结构、和声排列方式或者复调织体的渗入等诸多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尽可能准确地控制音响的平衡点,由此实现最佳的音质效果。在此过程中,音乐剧演员则必须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即旋律与背景织体内部的音量平衡问题、主旋律声部在音区与音高上的个性特征问题、合唱背景与领唱声部之间的平衡问题以及复调织体中各个声部之间的平衡问题等,由此才能达到最佳的音响平衡效果。这需要音乐剧演员在合唱之前对作品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反复琢磨和训练,合理地控制音响的平衡性。
【参考文献】
[1]李涛.欧美音乐剧演唱训练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2]程波,王敏泽,班丽梅.声乐技能训练与作品鉴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