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高校精准扶贫优势助力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2019-10-21高常捷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思想建设脱贫扶贫

摘 要: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先进的思想文化聚集地,其在我国思想文化的历史推动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说明了思想文化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做好扶贫工作,首先要做到真扶贫,扶持真正的贫困。如此就要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真正的贫困地区以及贫困的实情,找到真正的扶贫帮助对象,这才是坚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也是推动工作前进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脱贫 扶贫 高校 人才 思想建设

一、充分发挥高校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优秀的高等人才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造成贫富差距过大,我国共产党和国家正在不遗余力地实施扶贫和脱贫的战略,这对高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也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精准扶贫工作给大学里的教师们提供了真实的素材,更加調动了大学教师的积极与创造性,让师生通过这一真实具体素材,能够更迅速地融入到精准扶贫的工作中,高校还有很多科研成果,比如与农业相关的方面的知识,都可以应用到实际中,给高校带来传播知识的平台,也给农村的建设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充分发挥高校中先进思想文化的优势,宣传最新的帮扶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正确引导贫困群众对“贫困”的认识,如何正确去对待,如何用正确的方法脱贫,摒弃旧的顽固思想,拓展新思路,帮助其建立和培养信心。[1]

二、做好全面调查研究,“量体裁衣”,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这项工程看似简单,实则会涉及到诸多领域,如科学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环境领域。切不可照葫芦画瓢,一成不变,要根据每个地区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出规划。充分考虑到这个地区的季节环境,风土人情,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利用高校内的多种领域的高等人才,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科研究,调配最优质资源,做出规划设计和咨询工作,着重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影响因素,其未来发展前景如何,要把每一项都做好评估,谨慎的抉择。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地域的民族习俗,本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制定适合自身的方案,让贫困地区、贫困户高效脱贫,精准脱贫。

授人以财,不如授人以才,不能一味的输出高等学校的人才力量,一定要利用人才的力量来彻底的解决乡村贫困的现象,这就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为精准扶贫工程助力。首先,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素养与思想建设,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免费开展扶贫讲座,让高等人才进入乡村讲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大力开展相关职业培训,使贫困户有一技之长。

我国一些大学,在几年前就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的计划,主要是培养新型的职业农民。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在网络上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和内容,同时还有正规的入学、发放文凭的规定。利用高校的丰富资源,把最实用、最贴切的技能教给需要的农民,有很多农民大学生,已经成为了全村致富的领头羊。到2017年3月份为止,这所高校已经招收了61万人次的农民大学生,有近40万人已经毕业获得文凭。

三、加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

精准脱贫这项工程,是关系全社会的工程,各个方面都不能落后。我国应当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是医疗方面。加大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投入,提供便利可靠的医疗保障,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经费保障,有效解决因病返贫或者因病致贫的现象。其次,各个部门应当同心合力,互相帮助,努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对于能够使贫困地区脱贫的项目,各部门配合好,届时给予最大的便捷与支持。基层政府部门,应当做好相应的监督监管工作,做到高效健康脱贫。

四、精准脱贫是长久之计,不可急于求成

一个地区若真正摆脱贫困,绝非是一日两日,不可图快,做做表面文章。高校精准扶贫应当和高校的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同其自身的特色相连接。如果贫困地区的医疗水平欠佳,那就应当同医科专业的高校相连接,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健康和医疗水平加大努力。对农业发展较欠佳的地区,应当同农业为专长的高校相结合,致力于当地的农业知识普及与培养。因地制宜,辨证的对待脱贫工程。高校还应该尝试在贫困地区建立实验基地,让大学生真正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研究适合的对策。高校同时也应当制定相应的学分优惠政策或者奖励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进行调研,宣传精准扶贫的政策。[2]

五、高校积极发挥其教育资源丰富特点,招收贫困生

对于贫困地区有能力上大学,但却迫于贫困没办法读大学,高校应当对这样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免费培养政策,可以免收其在求学内的学费、住宿费,并给予生活的补助,但是需要其在毕业后回到家乡,为家乡脱贫做出相应的贡献。

设立奖学金等鼓励政策,为贫困学生树立信心,激励其修满学分顺利毕业,为贫困地区大学生提供在校期间生活保障。

高校为我国精准扶贫提供了一个可靠且有质量的平台,要充分利用好高校的人才资源、教育资源和活跃的思想平台,为我国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助力。高校是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中流砥柱,不同的学科优势,导致扶贫效果也不一样。在这个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努力提高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汇聚能量,坚持致力于根本的思想,持续前进。

参考文献

[1]]教育改善贫困效应的地区异质性研究[J].高艳云,王曦璟.统计研究.2016(09)

[2]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农村低保政策的瞄准效果分析[J].朱梦冰,李实.中国社会科学.2017(09)

作者简介

高常捷(1997.02—),女,吉林省通化市,现就读于长春师范大学,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思想建设脱贫扶贫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高校培养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加强电视队伍思想建设做好电视舆论监督工作
证监会“扶贫”
做好新形势下化工企业护卫工作的思考
管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