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法在食品质量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2019-10-21孙肖悦
孙肖悦
摘 要:现阶段在经济社会持续进步及不断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实现了创新与改革,食品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食品质量安全也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在食品安全管理中,质量检测是关键环节,对人们健康产生了直接影响,也是社会稳定及国民经济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想要促进食品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提升,就需要应用气相色谱法,通过物质解吸附以及吸附作用分解组分食品。文章主要研究在食品质量检验中,气相色谱法技术的具体应用以及应用效果。
关键词:食品质检;气相色谱法;实践应用
21世纪已经进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所以不论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与时俱进,食品行业也不例外,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社会发展速度的提升与加快,对高质量食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但是因为一些制造商为了节约成本,牟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食品生产中会使用劣质原材料,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1]。所以为了有效保障食品质量安全,需要做好食品质量检测工作,通过应用气相色谱法高精度检测食品,在挥发性物质的检测中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1 气相色谱技术的应用原理
气相色谱法主要是将气体作为流动相的一种色谱技术,在固定相以及流动相中,样品组分能够瞬间实现平衡,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等特征,在食品质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为其具有较高的分析灵敏度,因此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范围。这是一种新的分离分析技术,尤其是在容易挥发的固体或者液体检测中十分适用,在复杂混合物中的分离时间较短,成为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色谱技术[2]。该技术通过对吸附性、极性以及沸点的不同利用从而实现分离混合物的目标。为了实现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平衡,样品需要反复吸附,从而分子量较大的组分能够先流出色谱柱,再进入检测器并转变为电信号,放大并记录下这些信号之后就能够进行计算与绘图。
2 食品质检中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2.1 污染物质以及农药残留检测
水产品以及农产品中很容易出现农药残留的情况,现阶段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农药残留中应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可以应用GC/ECD色谱检测有机氯农药残留,可以应用GC/NPD气相色谱法检测有机氯以及有機氮农药残留,可以应用GC/FPD气相色谱检测有机硫农药残留。当前通过对GC/MS技术的应用能够对上百种农药残留成分进行同时检测,并准确分析饮用水中的污染物质。
2.2 多环芳烃与丙烯酰胺的含量检测
GC/ECD气相色谱能够对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进行检测,应用GC/FID气相色谱能够对山梨酸等添加剂的含量进行检测[3]。并且烟熏食品中一般含有大量的多环芳烃,这是一类十分关键的食品污染物及环境污染物,其中很多成分能够致癌,但是因为这种食品口味独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所以应用气相色谱法检测烟熏食物中的多环芳烃含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使用GC/MS色谱技术能够对多种多环芳烃进行同时检测。
2.3 浸油溶剂残留以及脂肪酸组成的检测
食用植物油中具有较多的脂肪酸,使用GC/FID技术能够有效检测其中的芥酸含量。通常情况下会应用6号溶剂作为植物油的萃取剂,长期接触该物质会对人体的造血功能以及中枢神经产生损耗,所以有效监控成品植物油中存在的浸油溶剂残留就至关重要,其能够确保食物油的品质与安全性。使用HS-GC技术能够有效检测并分离6号溶剂中的芳烃以及烷烃类化合
物[4]。除此之外,在生产塑料包装袋过程中,为了增强其强度以及可塑性,会添加如邻苯二甲酸酯等多种增塑剂,其对动物以及人类均会产生慢性毒性,因此应用GC/FID技术能对五种邻苯二甲酸酯进行检测。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食品检测中气相色谱法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范围,能够准确分析并快速分离饮料、水产品以及农产品等食品中的有害物质。随着现阶段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通过结合其他检测技术能够充分发挥监控与检测作用,为检测食品质量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最大程度上提高我国食品生产的安全性,推动我国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泽淳,熊含鸿,刘莹莹,等.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中16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量不确定评定[J/OL].食品工业科技:1-12[2019-09-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759.TS.20190829.1843.011.htm.
[2]黄伟,刘天洁,廖青.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蔬菜和水果中16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9,34(4):224-229.
[3]邵林,李福敏,杨丽芬,等.QuEChERS-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米中10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9(11):2825-2829.
[4]崔庆新,王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在食品添加剂及毒物分析中的应用[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3):48-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