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纪录片制作中的“讲故事”结构

2019-10-21高超

传播力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制作讲故事

高超

摘要:以故事的講述为核心的电视纪录片,不管是内容还是结构层面,都需要为“故事”服务,因此这个故事的叙述可说理可抒情,但通过镜头实实在在呈现出的故事一定要保证其真实性。当然,如果讲故事的纪录片仅仅停留在真实层面而没有深入的思考,则一切只是肤浅的表象,而当真实的现象与本质形成冲突时,我们该如何抉择?通过开放的结构方式与自由的表达手段能够让故事讲得更加流畅且引人思考。基于此,文章将主要针对讲故事的电视纪录片在制作中的结构展开深入分析。

关键词:讲故事;电视纪录片;制作;结构

所谓“讲故事”的电视纪录片,无论是内容还是结构,都主要为核心故事服务,是用镜头实实在在表现出来的故事。当然也会有人问,纪录片不都是讲故事的吗?实际上,纪录片并非全部都讲故事,也有偏向说理、科学教育等类型的纪录片[1]。而为了保证电视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能够将故事讲述清楚且动人心弦,不仅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角色与戏剧性的冲突,同时也需要合理的结构对一切进行架构。

一、结构在讲故事的电视纪录片制作中的作用

(一)结构是故事建立的基础

当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产生了枯燥、厌烦的体验时,我们便需认识到片子在故事与结构上出现了问题。随着电视纪录片的故事化表达越来越多,结构作为故事建立的基础,将决定创作者如何去开展故事的讲述,做好信息的有效组织。一部没有结构的纪录片,一定会松散且毫无看点,而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一定懂得如何巧妙地通过结构构建去满足观众对故事的需求,就算是部分探索性的纪录片,也会尝试通过结构去将故事与影像进行连接。在纪录片《三节草》中,讲述的便是一位生活在泸沽湖54年之久的老人的故事,全片采取的两条并行交叉故事讲述线索去进行构架的方式,其中一条为老人对自己年轻时从城市来到泸沽湖生活经历的个人讲述,而另一条则主要拍摄老人努力将孙女送往大城市生活的故事。在“一进一出”的对比结构下,加之各类优美风光画面的渗透,实现了客观纪实与主观表达的完美融合。

(二)合理结构能够推进故事的发展

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除了要有吸引观众的主题与内容之外,还需重视故事讲述结构的合理性,唯有保证结构的合理才能让故事的精彩程度更上一个层次,并且有效推动故事的发展[2]。纪录片《归途列车》中讲述的便是一对外出打工的夫妻与留守在家的子女之间的故事,创作者经过三年的跟踪拍摄,围绕“春节回家”的讲故事结构展开,尽管在拍摄初期导演无法预料故事会走向哪里,但只要讲故事的结构明确之后,便能够对可能发生的事件有一定的预测。当老张夫妇与女儿历经坎坷回到家乡之后,父女之间埋藏已久的矛盾终于爆发,从最初争吵到后来的扭打,真实的事件虽然出人意料,但却与该片的结构有着内在关联,将这场戏与之后吃年夜饭的无奈进行对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电视纪录片制作中的“讲故事”结构类型探析

电视纪录片属于对生活的记录,但生活兼具丰富性与琐碎性的特点,所以编导无法在纪录片中将生活的所有细节进行记录,因此需要从中提炼与构架,可见纪录片本身便是一门选择与舍弃的艺术,简而言之便是结构的艺术。在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许多创作者会片面地认为故事会自然而然发生,因此对讲故事的结构并不在意,而真正到了后期剪辑时便会毫无头绪[3]。倘若一个精彩的故事没有合理的结构支撑,便会导致其索然无味。那么,要如何在确保真实客观的前提下,通过巧妙的结构去讲好故事且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的是,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搭建不可能到后期剪辑再去设定,一定要在确定选题之后便需要考虑结构问题,并且要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去预测故事的走向,同时对拍摄大纲进行制定,结合拍摄与制作中故事的发展去做好针对性调整。不难看出,电视纪录片的合理结构大多是在制作过程中被逐步完善的。

从当前的电视纪录片制作来看,结构的搭建方式主要可分为线性结构与散点式结构两种,而结构主要由创作主题、创作方式及故事件本身等因素所决定[4]。倘若纪录片题材为事件性的,大部分会选择线性结构;倘若纪录片为主题性、概括性的,则大多选择散点式结构。当然,不管结构如何选择,都一定要确保尊重客观事实,不得弄虚作假。

(一)线性结构

线性结构作为纪录片常用的讲故事结构,通常在确定主题之后,人们便能够结合时间发生顺序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逻辑顺序去找到一条或多条线索结构。比如,纪录片《空山》便以“水”为主题,围绕着“缺水、找水、引水”去进行结构搭建,从而表达出自然界的残酷与生命的顽强;纪录片《千锤百炼》主要以“拳击”为主题,分成三条线索对拳击教练和他的徒弟为梦想奋斗的故事进行记录。讲故事的纪录片在制作中采取线性结构,其优点在于可确保故事的完整讲述与人物的全面塑造,但在具体的制作中会遇到更多复杂线索的构架,一旦结构无法统一或保证完整,便会导致纪录片的节奏出现问题,从而陷入沉闷的“沼泽”,这一点在许多宏大主题的纪录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线性结构在故事讲述中显得内容过于单薄且无张力。

(二)散点式结构

从现如今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来看,更多人倾向于对信息的跳跃式接收,所以在讲故事的纪录片制作中选用散点式结构,实际上更符合当代观众的收视习惯。这一结构会按照人物、时间、地点或是主题的不同进行内容划分,彼此间有一定联系且能够形成起承转合。下面笔者将列举几个采用“散点式结构”的电视纪录片例子进行分析:

1.由法国导演Thomas制作的纪录片《宝贝》,主要讲述的是来自旧金山、东京、纳米比亚、蒙古的四位宝宝从出生到一岁的成长故事。在故事的讲述中,纪录片按照地域的不同将宝贝的成长生活片段分散为不同的“点”,而通过将这些“点”进行叠加,便能折射出四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尽管无旁白与人物采访,但这一纪录片同样能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在这一纪录片的制作中,导演便巧用了散点式结构去呈现了一个无需提示便能看懂的故事,从而一上映便收获了超高票房。

2.由Discovery频道制作的《列国图志——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中,导演在短短的50分钟里为观众呈现了从梯田到草原的景色、从少林武僧到体操小女孩的人物等,将中国这一古来文明国度的巨变形成缩影。可见,散点式结构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去丰富信息的密度,大大加快了讲故事的节奏。

3.由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当中,让观众同时感受到了香格里拉的松茸、诺顿的火腿、遂昌的冬笋以及湖北嘉鱼的莲藕,这种主题鲜明却用散点式结构的故事讲述,能够让观众在感受美味的同时,对创作者所要表达的“自然的神奇、劳动者的辛勤”意图也有深刻领悟。

由此可见,在讲故事的电视纪录片制作中运用散点式结构,能够将许多情节方面不连贯的故事进行有机融合,对纪录片的主题进行烘托,从而构建出更具张力的题材。倘若故事的讲述在点与点之间并无内在联系,便会导致纪录片“形散神也散”,从而弱化了故事的表达。较为典型的例子便是《舌尖上的中国2》第四集“家常”中母女学琴的故事,会让人感觉到与主题偏离,对故事的讲述节奏形成了干扰。

总的来说,虽然电视纪录片在讲故事中会出现不同的结构形式,但结构并无优劣之分,仅仅是针对题材的不同去选择最为合适的结构而已。实际上,某些电视纪录片在制作中还会对两种结构进行混用,比如《幼儿园》则以散点式结构作为主要结构,整部纪录片无固定人物,一切与编导思想相关的幼儿园趣事都会放入到纪录片当中。而在故事讲述中,编导却又基于时间的先后,从上学到放学、从入园到毕业去进行讲述,是典型的线性结构。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电视纪录片导演正在尝试更加多元化的叙事结构,目的则是为了烘托出纪录片中的众多看点,讲述更多扣人心弦的故事。

三、結束语

在电视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编导的结构意识极为重要,唯有保证结构的合理性,才能够制作出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而结构对于纪录片的故事讲述来讲,更像是房屋的建筑框架,只有保证框架合理且牢固,才能让鲜活人物、动人故事、戏剧冲突能够依附其进行构建,从而保证了故事表达的合情合理,为故事的主题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杨俊峰.电视纪录片制作中的“讲故事”结构[J].科技传播,2012(17):32-33.

[2]陈雯惠.浅析电视纪录片的艺术结构——纪录片创作中的认识与体会[J].中国电视(纪录),2013(6):54-57.

[3]李莲.电视节目如何讲好故事[J].中国电视,2017(06):89-91.

[4]潘大为.纪录片讲点故事更好看[J].记者摇篮,2014(7):56-57.

猜你喜欢

电视纪录片制作讲故事
电视纪录片解说者应具备的素养及风格的形成
电视纪录为载体的中医文化传播新范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应用瀑布模型的MOOC制作方法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论纪录影像中文化传播的限度
讲故事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