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旅游村的建筑形式分析
2019-10-21曾奕力
曾奕力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娱乐的诉求更多,丰富且具有高品质的农村游逐渐又流行了起来,面对城市糟糕的环境和压抑的气氛,农村短游是新的解压方式。相比于景区,农村人流量少,环境好,旅游文化村成为了很多人节假日的选择。但是目前赣中地区的农村旅游没有达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整体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导致农村游的整体体验度不高,过程品质感不足,使得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让周边城市居民驱车前往。这成为了目前赣中地区农村旅游遇到的主要问题,在不少的村庄规划项目中提及到了如何塑造文化村的品牌内容,但是对于农村整体的建筑形态却没有详细的规划设计内容,本文将从新旅游农村的建筑形式作为研究内容,同时列举赣中地区两个旅游文化村新余昌坊度假村与新余彩色村作为案例分析。
一、从地理环境特点规划住宅空间形式概念
赣中地区的地貌主要是以江南丘陵和丘陵地貌为主,所以赣中地区的主要地形特点是以平坦为主,从农业角度来说这种地貌适合种植农业产品,而就从住宅设计的角度,因地制宜利用广阔的视野特征设计的通透性强的住宅形式是优选解决方案。而赣中地区的新农村住宅以独栋别墅的形式存在较多,别墅的基本构造以框架结构为主,外观以模仿欧式洋楼为主要造型,住宅群体没有完整的规划,包括住宅形态规划和住宅之间的空间布局规划。而在设计方向上也是低成本仿建,也就没有了整体的住宅风格的营造感,这样的做法导致整体住宅在文化和环境利用上有所欠缺。
农村地区住宅的空间形态应该是跟随着周边环境的特性做出对应的设计方案,而不是一脉相承的使用相同形态,地理环境的多样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让农村住宅的建设相比于城市更加困难和复杂,但是也因为复杂的环境,在设计建造住宅的时候根据地理位置和特点的不同住宅的呈现形式也大有不同,在山田之间地形会更加的复杂,依山而建、傍水而建,农田之间是比较常见的几种地形。针对这几种不同的地形建议在住宅建造上采用不同的形式。依山住宅根据所在山体的位置大致分为山顶、山腰、和山底,根据不同的角度在住宅的设计形式上也能形成差异性。
山顶住宅的进光量相比于山腰和山底的位置要多,利用位置的优势且扩大优势,阳光充足的特性在山顶别墅的整体设计的形态上对于取光的设计占高优先级,别墅的四面弱化墙体的概念,突出无边界和融合的概念,加大玻璃的在墙面的占有率,加大进光量的同时也增加了视野的广阔。在这种宽广的环境下,位于山腰的住宅考虑到了山体的体质特性对于地基的搭建相对于山顶住宅具有跟多的要求,在形式上也因为位置不同考虑的问题方向有所差异。
山腰的视野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营造均质空间不是此类位置住宅主要考虑的涉及内容,而居住温度与湿度给住户带来功能性问题是主要解决问题,山腰的空气潮湿会影响到住宅的居住舒适度、房屋墙面和日常生活。设计多向的对流的空间提升空气流通的速度,住宅楼层提高增加住宅的视野观赏景观。
山底开发的土地面积阔绰,地表平坦,住宅结构形式能够多样化存在。总体住宅以独栋和围栏为单元形成建筑群,群组的排序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单元形成整体,整体中存在单元的布局构造,根据所处地面的土壤成分和状态处于潮湿的情况,做架空层处理减少潮气对住宅内部的影响,同时高于围墙增加居住楼层的视野。住宅的形态贴合环境因素,不同的地形条件常常可以赋予建筑以不同的形式。因此在乡间山区内部住宅的形态根据所处位置围绕着环境因素,以在住宅的内部空间中形成通透感,强调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为建筑形态为目的,解决农村山林的潮湿环境带来的生活影响。农村山林的地形不如城市的规整平坦,起伏变化大。但是根据不同的地形设计不同形式的住宅,从功能性角度分析,按照地貌环境选择建筑形式可以节省工程量,减少开支,解决部分环境因素造成的生活问题。从形式的角度分析,以多形式的住宅是提升旅客居住新鲜感的重要因素,利于打造旅游文化村的整体层次,由此营造旅游村的文化气氛,也利于旅游村长期持续发展的方向。
二、根据地方特色文化规划设计旅游村的建筑
从农村环境的角度设计不同形式的建筑是从功能性的角度思考,赖特说过:建筑应该是形式与功能合一。设计旅游度假村保证在乡村环境下住宅的舒适度是重要的,而如何设计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群也是重要的,在旅游度假村中支撑着流量与发展的关键元素是环境与地域文化,能将地域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出来的方式是建筑形式,因此建筑的文化装饰对于整个村的气质塑造具有很大影响。
江西的建筑文化是多元化的存在,无论是赣南地区,赣中地区,或是赣西地区的古建筑均是移民文化的结果。在赣南地区受到客家人影响,乡间的住宅以围屋为主,四面围合,是经济性和特有文化的结合产物。而赣中和赣西地区的传统建筑则为徽派建筑,度假村的整体风格向徽派建筑靠拢,形成有规模和具有统一风格的建筑群。目前中国的大部分的度假村和景点在建筑文化塑造上存在的问题较多,这些问题对于整体村庄氛围的塑造和持续性发展带来影响。以昌坊度假村和附近的的彩色村为例,从中找出目前赣西地区的度假村在建筑文化设计和规划上上出现的问题。
建筑装饰细节问题:在彩色村的整体建筑风格建设中存在风格多样化的问题,风格多样化会带来中心主题不明确和整体氛围粗糙的观感。在彩色村,村口的建筑风格是仿西式洋楼,但是具体模仿的内容只是在整体的体态,并没有在一些细节上做出设计和雕琢,接近建筑本身就能感受到建筑的粗糙和随意性,其建筑的形式本質还是没有脱离江西地区常见的仿欧式洋楼的形态,虽然在墙面做出了大量色彩涂装作为特点营造,但是房屋和颜色之间没有过度和联系,每栋建筑的颜色不同且没有规律在整体视觉上颜色的混乱使得整体的视觉美感效果并不好,直观感受是具有廉价感。设计之初彩色村是将色彩建筑作为特色景点作为宣传,在围绕颜色作为主题的设计时,简单甚至粗糙的处理了建筑外部的装饰,导致在外观上建筑没有内容。在颜色的特点内容上没有设计和思考,颜色排列无序,色彩饱和度和冷暖没有关系,呈现出的效果会真实反映出设计时思考的内容,因此最终导致整体的视觉效果、美感欠缺,不但形成不了独特的视觉美感,还会破坏原生态的乡村气氛。
从颜色角度如果要形成舒适的观感,在颜色搭配上需要有思考。山间农村是质朴的气息,颜色可以反应气质,虽然彩色村的主题是色彩斑斓,但是可以通过降低纯净度和明度的方式让建筑的着色与山林的整体环境结合,而赣西地区的古建筑是徽派建筑形式,徽派建筑的颜色也是以黑白灰的素朴感为主题,因此降低明度和饱和度的做法也遵循了徽派建筑的特点。如果需要制造出丰富而不违和的色彩装饰,排布上要感受到自然的纯粹,排列可以产生律动,或抑或扬,从色彩的分离,到渐变,彩色村的建筑没有按照渐变韵律排布,整体的色彩感具有强烈的跳跃感而此类效果符合农村气质也在视觉上难以被人接受。
从整体文化效果营造的角度分析,彩色村和昌坊在住宅群体风格上没有出现统一的规划,村庄内没有规律的散落着各种风格的建筑模式。彩色村的村口排布着彩色的仿洋楼,随后出现了布满木条装饰的仿东南亚式矮房,深入出现砖瓦房和夯土垒砌的土房,再深入村庄内容又出现彩色欧式连排高层楼,最后在村庄的后背还是传统的农村式仿洋楼。
在昌坊度假村,村口的建筑是传统框架结构楼房,村庄的中心为仿古木结构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群,后村依旧是传统框架结构楼房,山上的高层楼房是外墙有仿徽派建筑装饰的高层单元楼。彩色村和昌坊都是在一个村庄里设计了多种建筑形式。从整体效果分析,两个村庄的整体面积不大,但是同时出现多种风格的建筑形式,使得村庄没有了主题视觉中心。
彩色村的主题是以彩色的建筑为中心内容,但是到了村庄的中心东南亚建筑形式的内容占据了大部分面积,翻新的夯土房也具有一定规模,但是两个不同风格的建筑群范围扩大了,彩色村的彩色这个概念就被淡化,村庄的主题也就不明确,这在宣传推广的情况下就不具备优势,也失去了本来的特色。昌坊的整体氛围营造相比于彩色村的整体,统一感更强,这因为昌坊的建筑风格整体都是古典中式,仿木结构与仿徽派建筑造型在风格方向上都取中式,在大方向上风格规划有具体的指向,不同风格的建筑群面积有大小分别,在整体上有了主次之分,,但是从整体的最终效果分析,保持一种风格会让村庄的格局更庄重也更具有精致感。
因此在规划文化度假村,考虑到塑造文化气质,在设计建筑风格时采用统一的风格,甚至同一类别的细分风格,对于整体度假村视觉品质的提升起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结合文化与地理环境选择建筑材料
材料是建筑的基础,在设计中材料对装饰效果的质感有影响,也是不同区域建筑文化构筑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发展的形式和存在样貌是由所在地的天然材料决定的,因此在材料上的选择对于地域风格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使用地方材料;赣西地区的旧式乡村建筑的材料以夯土为主要材料,配以砖、石、瓦搭建组成,夯土房即是赣西地区的传统建筑,具有质朴的气息和浓烈的文化气氛,对于文化旅游村的建筑形式,结合传统文化,再现古迹是国内目前发展文化村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相对较“安全”的设计思路。
如今在江西范围有不少的旅游村为了提升地域文化属性,将部分有的破旧的夯土房进行翻修改造,保持住该地区原有的风土人情是文化旅游村的常见手段。夯土材料造价低廉、冬暖夏凉、施工修补简易等特点,在现在的农村依旧存在不少的数量,所以用较低的预算就可以大量翻新和重建,在建设改造中预算金额不高的情况下依旧能够达成风格强烈的视觉效果,展现出地域文化特色,也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的融合。
在彩色村有相关案例;在彩虹村的中心地带有一片的夯土平房,房子属于老式土房,进行了简单的改造后用于饭店包房。从外观上分析,为了不破坏土房整体质感与气氛,并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外观上唯一可见的现代化改造,是在窗户上使用了透明亚克力片,作为简单的阻挡作用,在外观变动较小的情况下建筑的气氛得到保留,这样就能杜绝上述提到的建筑形态與环境出现割裂感的问题。
虽然考虑到了建筑的实用性,在夯土房的内部则针对使用功能性有所改造,但在整体结构上忠于原始结构,还原了建筑的本质。
因为环境限制夯土房不易于做高,且容住率不高,并不适合作为旅游村的客房布置,选择作为包房保留了风格也将空间利用最大化,饱和空间使用率才能使得传统不仅是作为摆设,而是起到实用作用才能良性发展。
但是从精神角度分析,村庄的原住民对于传统形式住宅的认可度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上升的影响产生的变化,夯土房被认为是象征落后、贫穷的的住宅形式,而框架结构的别墅现在是农村的主要住宅形式,从精神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和住户们的形式需求有重要的关系,乡村住民对于住宅的附加价值含义有了需求,而传统的夯土房不能承担这种精神需求,即便优点多,但是对于如今大部分旅游村快速发展,经济上升的优势下,村民早就由基础的功能需求上升至了形式需求,夯土房因此而大规模的消失。
在乡村搭建混凝土住宅,因为未经修饰的混凝土这种材质具有强烈的人工气质在乡村自然的大环境下会呈现出强烈的感官刺激,这种视觉冲击源自于混泥土材料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剥离性,即人工材料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性效果。建设旅游乡村不是拒绝多种形式的存在,建设的形式在于构造和谐的村庄形态,将材料、元素融合与环境结合。混凝土虽然是具有强烈的人工效果,但是的混凝土本色具有原始材料的质朴感,粗犷的肌理,同样的气质能够适用乡村环境。夯土房的建筑是就地取材的原始材料带来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氛围营造混凝土材质与乡村的环境都带有相同的气息,虽然混凝土是混合型人工材质,但是材质体现出的内容却具有自然的原始感,夯土和混凝土的材质共同点是“内在不可见“的形态,这一材质上带来的形态共同点使得夯土房和混凝土房的设计本质有共同的初衷。夯土房的材料取于自然,因此拥有原始质感,而混凝土材料拥有原始质感,两者得到的效果是相同的,因此使用混凝土设计农村特色建筑同样具备环境特点。
从材料的特性上分析,混凝土具有随意性,只需提前设计好框架,混凝土就可以根据框架作出适合的造型,用较低的成本可以获得高自由度的建造形态,可以满足绝大部分建筑的设计需求,因为混凝土的强度高,够坚固,因此混凝土有很强的承载性,在建筑的表面可以进行高强度装饰,满足风格需求。在农村环境复杂,混凝土牢固可以防止土地松垮导致的房屋稳定性下降。抗腐蚀性防止雨水侵蚀,虫蚁腐蚀,是当代理想的复杂乡村环境建筑的主要材料。
通过以上两个赣中地区旅游村的考察,以及对整个江西地区旅游文化村建设发展方向的理解,从中分析出在建筑规划与布局的方向整体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建筑风格与材料使用上存在一些偏差。从功能上设计,旅游文化村的建筑应该考虑村庄的环境与材料的影响,外部环境与建筑内部空间的作用,即建筑与环境和谐相处,建筑空间能够展现环境优势,建筑材料可以抵御环境劣势,利用地形减少建设开支。从形式上改进,应该尊敬本土的地域文化,在装饰设计中保留风土人情,整个村庄的风格整体统一,不应出现多种不同文化不同形式的装饰风格过多不同风格的装饰存在会导致文化村主题风格不明确,缺失地方特色,整体观感廉价,内容混杂最终导致文化村缺乏核心竞争力。只有尊敬环境,尊重文化,在这两个基础上策划布局,建设出的文化村才是具有持续发展生命力的旅游乡村。
身份证:3624011991080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