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藏族歌谣

2019-10-21多吉晋美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歌谣藏族

多吉 晋美

摘要:歌谣是人们的心声,历史的镜子,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历史的本质,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历史真相,不同时代产生的歌谣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文化表现。本论文主要在前人们收集整理歌谣的基础上,对歌谣进行分析,并进而分析西藏以往社会生活以及传统文化传统。

关键词:藏族;歌谣;民族历史记忆

一、藏族歌谣形成的背景和具体内容

藏民族能歌善舞,民间歌谣源远流长。在早期,大部分的文献中,对藏族歌谣没有系统的阐述,并且歌谣大都是以零散的方式在英雄史诗的中涉及到一些歌谣的文本。而这并非说明在此之前没有歌谣的,由于歌谣大多以口述的方式传承在民间。

正如:“一切民间歌谣,都是沿着时代的轨道前进而前进、发展而发展的。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歌谣,脱离时代的民间歌谣是不为群众所承认的。”

(一)歌谣形成的背景

1、经济方面:

由于当时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祈求丰收成为了最主要的目的。当时望果节的歌谣在大多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参考文本,只是提到在望果节中那些寺庙喇嘛为首,在转田地时念咒语,百姓们跟着喇嘛们一起祈祷丰收。到解放后,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后,对望果节的歌谣方面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大多文献中,歌谣的内容都以赞颂歌谣为主流。即:歌颂新中国、歌颂共产党以及歌颂美好、幸福的生活。

比如:《吉祥的彩云》

毛主席站了起来,漫天呈现吉祥的彩云;

这朵朵吉祥的彩云,就是农奴分得的土地。

毛主席做了下来,大地充满闪闪的金光;

这灿烂闪闪的金光,就是农奴土地上的麦浪。(陈义根、丁国民记译)

歌颂生活的主要以描写幸福生活。

2、文化方面:

随着藏文的产生与应用,不仅促进了藏族社会的发展和民间文化的发展,更是推动了歌谣的发展。并在解放初期与解放之后,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许多民间歌手以及学者们对歌谣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再次基础之上,进行加工创作,为后来人们研究方面成为了宝贵的资源。比如在:《中国的水,印度的水》

(慢板)中国的水,印度的水,

当初在高高的雪山时,在一起形成,在一起融化。

后来因为流向不同,志向各异,分开后各走各的路;

最后在茫茫的大洋大海里,他们又在一除相逢,

他们又在一处汇聚。

西藏的鹦鹉,印度的孔雀,当初在白白的云里时,

一样落生,一样成长。

后来因为毛色的不同,叫声各异,分开后各走各的路;

最后在神殿的佛殿里,

又在一处相逢,有在一起汇聚。

(快板)好父亲的儿子,好母亲的女儿,当初在妈妈的肚子时,

一样的出生,一样的长大,

后来因为性情不同,命运各异,分开后各走各的路;

最后在欢乐的歌舞场中,

又在一起重逢,又在一起汇聚,

牙拉索!

在此歌谣当中,提到了“印度”这一词语,表明了印度文化对当时藏民族的影响。特别是《诗镜》当中,“比喻”的用法,虽《诗镜》是以诗歌的形式,但对歌谣的创造方面也是影响深远的。在众多的歌谣当中,以比喻的方式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理想生活及愿望,在个歌谣当中也是可见的。比如:《姑娘美得象金子》有一句:“姑娘美得象金子,美得像绿色的松耳石一样”;《积雪啊》:积雪啊,是那山头戴的帽子,白云啊,是那山腰缠的丝带;森林啊,是那山梁穿的衣裳,江水啊,奔流欢唱在山下。

3、在宗教方面:

佛教的传入对藏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文化等一系列方面的影响之大。特别是在歌谣的创作及歌谣的传唱内容带有藏传佛教信仰的印痕。大都往往以歌颂神灵的方式,表达内心的虔诚。特别是在望果节时,信仰者们在寺庙喇嘛的带领下,进行转山的活动,用自己的歌声表达着内心的信仰,流露自己的心声。并久而久之成为了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后逐渐增加诸如赛马、射箭、歌舞、藏戏等民间活动,流传至今。“在这种转山的歌谣越过崇山峻岭,向“三宝”(佛法僧)带去的最高致敬”:

加拉山的顶峰上,

堆有白石的峰标;

每次过山供奉你,

这次绕道莫误会。

这种内心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是广大藏族人民的精神支柱。能够表明,对歌谣的产生的影响是较大的。

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歌谣创作或者是对望果节活动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使之流传至今。

二、具体歌谣简介

藏民族几千年的民间艺术,需要人们去传承、发扬。然而,歌谣的传承方面,主要是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是以集体演唱的形式传承至今,并没规定的人数的演唱形式,这种口头传承方式,导致许多歌谣的失传,出现了歌谣的断裂。

1、望果节的来源

望果节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族传统民俗节日,望果节已有一千五六百多年的历史,在雅砻地区,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传说中:这时为了确保农产的丰收,藏王布德贡杰便向苯教教主请求赐以教旨,再根据教主教義,以村落为单位全体村民出动,绕本村土地转圈游行神殿或山神前都要举行祭祀仪式。让农民绕田地转圈,祈求神灵保佑丰收,这就形成了“望果”,八世纪末,是以莲花教主乌坚白玛为首的宁玛教派兴盛时期,“望果”活动也带上了宁玛教派的色彩。这时的望果活动便一定要念咒来保佑丰收。

2、谐青

望果节的歌谣主要是以“谐青”“果谐”为主,关于谐青,“皆青”由“谐玛”、“ 谐巴谐玛”发展而来,并在民间的传说中提到,是象雄地区传到西藏各个地区的,并流传至今。如今成为人们每逢节日必跳的一种舞蹈。然而由于苯教的影响下,在谐青内容多数都有着浓厚的苯教的思想。如在日喀则地区的谐青中谐巴谐妈所唱的第四个大段《歌舞献给庄稼神》中唱到:

唱起震天的歌曲,献给您呀,献给您.

动听的歌声献给您,圣洁的桑烟献给您,

请求您呀, 威力无穷的庄稼神,

当金色的果实成熟时,跳起动地的舞蹈,

洁白雪山下的庄稼神。优美的舞蹈献给您,

香甜的美酒献给您。永远守护这广阔的田野。

把丰产的青棵赐给种田人。

《内地五台山上》(谐青)

(歌头)内地五台山上,文殊菩萨降白央;

我们向你顶礼,感谢你布下吉祥。

藏族歌谣比起其他民族的歌谣,是偏向大众化的。歌谣是人们的心声、历史的镜子,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历史的本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真相。在众多的望果节歌谣当中,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更能体现出广大人民的基本愿望与要求、以及对宗教的重视。

猜你喜欢

歌谣藏族
The Light Inside
甜甜的歌谣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捉蛐蛐儿
《演变》《藏族少女》
Han and Eggs
The More We Sing Together
为了失去
一位藏族老阿妈和五星红旗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