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调查研究
2019-10-21茹宗志席芳杨继敏
茹宗志 席芳 杨继敏
摘 要: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适应中的问题集中在学习、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三方面。学习方面: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学的不适应;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课程内容不涉及本民族文化;日常生活中:民族饮食种类偏少;民族歧视问题仍然存在;宗教信仰方面体现在学生对国家宗教信仰政策不了解等。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改革措施:针对性的培养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树立自我教育的思想;加强高校后勤管理,满足少数民族学生饮食需求;尊重并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看待宗教信仰。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7-0068-04
Abstract: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roblems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dapting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oncentrated in three aspects of study, daily life and religious beliefs. Learning: the incompatibility of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lack of scientific learning methods;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does not involve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daily life: the ethnic diet is less; the problem of ethnic discrimination still exists; the religious belief is reflected in the students' lack of understanding on country'sreligious policies.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problems, special reform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cultivate and strengthen the language ability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 active learning consciousness of minority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idea of self-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dietary needs of minority students; Guid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to correctly view religious beliefs.
Keywords: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daptive; research
一、研究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流动性呈现出增长态势,南方人到北方生活,北方人去南方就业已经成为市场环境下的大趋势。然而在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面对完全迥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是否能够适应这样的巨大变化,能否及时调整好心态面对这一切,在语言、饮食、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是否能够处理得当,这些不得不面对的现状对他们的学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高等学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民族地区涌现出的佼佼者,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1]。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肩负着本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更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沟通的桥梁,对于凝聚我国各族文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少数民族的骨干力量,是将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拓者和创新者,是国家的希望所在。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文化中的适应性将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同时有效的将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团结在一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有利于高校培养多元化人才,为国家繁荣富强做贡献。
本次调查所采用的方式是问卷调查法,通过自制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调查问卷进行数据采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同时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展开系统调查,深入调研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文化中的具体适应问题,以便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帮助其消除或缩减适应期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其更好地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問卷调查的研究对象选自宝鸡文理学院大一至大四在读的全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共计125人,共发放问卷125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为96%。这125名学生中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33.33%,女生占比为66.67%。年级分布中大一占有33.33%,大二为48.15%,大三是11.11%,大四为7.41%。这些学生分别来自七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藏族33.33%,回族25.93%,满族11.11%,壮族11.11%,蒙古族11.11%,土家族3.07%,门巴族3.07%,其中土家族与门巴族人数相对较少。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调查问卷表为自制的开放式问卷,共有34个单项选择题,主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宗教信仰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其适应程度。
(三)数据统计
问卷回收后对实测结果进行筛选,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20份,数据处理采用了SPSS 21.0版本进行统计并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生活适应
受访者中77.78%的少数民族学生拥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只有14.8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本民族语言。在被问到何时开始学习汉语时,48.15%的学生是从学讲话起就开始学习汉语的;同时也有48.15%的学生是从小学才开始学汉语;值得重视的是有3.7%的学生是中学才开始学习汉语的。对于汉语的重要性,66.67%的学生选择了特别重要,33.33%则选择了比较重要。对于受访者自身的汉语水平,25.9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汉语水平还可以,基本可以听懂,74.07%的学生则表示自己的汉语水平非常熟练,运用自如。在被问到对学校食堂饭菜种类的满意度时,62.96%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可选性很少;37.04%的则表示差不多,可以接受;而选择满意的为0人。对于食堂饭菜的价格定位88.89%的认为价格适中,可以接受;只有11.11%的则表示价格偏高,难以承受。针对学校饮食卫生情况,88.89%的学生还是比较放心的;仅有7.41%的学生不放心。受访者对于在校期间与其关系密切的朋友,40.74%的学生选择了汉族同学,55.56%的学生交友广泛,各民族同学都有,在被问到与同班同学的关系时,62.96%的学生表示基本良好;33.33%表示相处非常融洽。在被问到与其它少数民族同学关系时,59.6%的学生选择了很好相处、容易沟通,几乎没有矛盾,40.74%的学生表示依据具体对象而定,不太好说,而选择很难相处,难以沟通的学生人数为零。
由此可见,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语言能力及其使用方面基本不存在问题,他们对汉语的运用和理解情况也非常乐观,大多数人是从小就会说汉语,汉语与其母语相比是差不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的日常交往比较频繁和亲密,民族关系处理的很好,大多数学生认为汉语还是比较容易的。高校餐厅食物的种类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的不满意,无法满足学生对饮食的需求,但对于饮食卫生方面,还是做的不错的,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对于民族饮食差异,只有少部分的民族学生不能接受和适应,该问题需要引起校方的重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与其它民族同学相处比较顺利,大部分人不存在交往困难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是能够与其它民族同学互相帮助,和谐相处。虽然高校中的民族歧视问题并不严重,但高校领导仍然要高度重视。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的好友数量可以看出他们交友甚广,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有利于他们在高校中的学习和生活。大部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还是相处的比较融洽的,基本不存在师生关系问题。
(二)学习适应
被试者在被问到学习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时,占比最大的就是教学方法,有37.04%,其次是学校环境,有18.52%,语言掌握和人际关系都占了11.11%。在说到是否明确学习目标时,51.8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目标很明确,而有44.44%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仅有3.7%的学生没有什么目标。针对大学课程,29.63%的学生认为大学课程很有意思,自己很感兴趣;选择大学课程没有新意和自己没有想法的学生占比都是25.93%;还有18.52%的学生表示如果将有关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内容加进去,则会更感兴趣。对于老师的上课进度,14.81%的学生表示自己跟不上,老师讲的太快;66.67%的则表示差不多可以跟上;仅有18.52%的学生完全能跟上,不存在问题。针对学生的学习压力,觉得压力很大,难以承受的有11.11%;觉得压力一般,可以接受的有85.19%;仅有3.7%的学生觉得压力不大,几乎没有压力。
结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语言、环境和人际方面对学习的影响不是很大。对于学习目标只有一半的学生比较明确,因此,不太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应该是问题的重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大学课程的态度比较多样化,民族成分不是主要原因,但仍希望加入自己的民族文化元素。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在校的学习压力还是能够接受的,说明这种压力是正常的,不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宗教信仰
受访学生中只有33.33%的学生没有信仰,25.93%和37.04%的学生分别信仰伊斯兰教和佛教。在日常交往中,有80.76%的学生在交往对象的选择上更愿意与自己同样信仰的同学交往。学校环境对于他们的信仰习惯是否有所改变,有80.76%的学生表示没有改变,可以继续坚守;15.38%的学生说有所变化,因为不方便,一些信仰活动无法实施;还有3.8%的学生已经放弃了自己的信仰习惯。被试学生对于是否愿意向周围人介绍自己的信仰问题,有61.53%的学生只有当有人主动问起时才会说;也有11.53%的学生不愿意向人提起,认为说了别人也不会懂;还有26.92%的学生非常愿意向人说起自己的信仰,并希望他们也有信仰。在有人对自己的信仰产生质疑时,19.23%的学生选择了不予理会,也懒得解释;23.07%的學生则会与之争辩,直到讲清楚为止;也有57.69%的学生不会去争辩,但自己心里会不舒服。对于国家出台的有关宗教信仰的政策,选择比较了解的有48.15%;选择不太了解的有40.74%;还有11.11%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在被问到自己的信仰与共产党信仰是否有所冲突时,65.38%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冲突,自己很清楚两者的区别;还有30.7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不在乎。对于信仰宗教的原因,61.53%的学生是受了家庭传统的影响;15.38%的学生认为信仰能够让心灵有所寄托,并充实了自己的内心;也有7.69%的学生是因为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针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影响,55.56%的学生认为信仰宗教有助于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风尚;40.74%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影响;还有3.7%的学生认为信仰宗教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乱,影响社会的稳定。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学生数量还是比较多的,他们的宗教信仰也成为了他们交友的一个重要原则之一,学校环境的变化对于他们的信仰习惯还是有所改变,虽然大部分人依然在坚守,但不方便问题却仍然存在。由于信仰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会与其它民族学生产生分歧,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国家宗教信仰的政策了解还不全面,对于自己信仰宗教的原因也不明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对于宗教信仰的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比较认可的,认为宗教信仰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四、结论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园适应过程中,其生活适应状况良好,但语言方面除了日常沟通比较顺利,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对于汉语也是很早就开始学习的,所以其汉语水平也相对较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还是存在语言理解困难问题。对于汉语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因此其对于汉语的学习还是很重视的,态度也是积极的。在饮食问题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意见比较大,尤其是对于食物种类的可选性,认为可以选择的食物种类太少,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需求。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中的人际关系适应较好,与老师同学也都可以相处融洽,其朋友圈也比较广泛,不局限于本民族同学。对于在同学交往中有障碍的学生而言,语言和宗教信仰是问题的核心。高校中的民族歧视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引起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适应问题比较严重,主要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近乎一半的学生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不知道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及学习所应达到的状态,由此很容易导致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减弱,进而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如果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业氛围,必然对其校园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2]。就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在课程中加入自己本民族文化这一提议表示非常的认同,体现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多数人还是有宗教信仰的,其信仰习惯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他们对于自己的信仰不会主动去向别人解说,也就不会主动传教。他们对于国家出台的宗教信仰政策不太了解,并且对于自己信仰宗教的原因也基本是客观原因,缺乏主观判断力。
五、教育建议
(一)针对性的培养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3]首先,高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初期进行一次汉语水平测试,将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组织起来,专门针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和引导,使他们能够有一个平台去学习和练习,从而更快的提升其语言沟通能力。除了日常沟通交际能力,还要对课堂教学的专业术语进行讲解,以便在后期上课时能够很快适应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缩短其教学适应期。其次,高校还要组建专门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沟通的平台,可以通过活动,也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的形式进行。这不仅给少数民族学生,同时也为汉族学生了解其它民族文化创造了机会,有利于扩充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发展更加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最后,鼓励和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论在课上还是课余时间,抓紧一切机会,使用汉语来进行日常沟通交流,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意识,从根源上建立学习汉语的思想。同时,教导其在人际交往中,尽可能的广交朋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依靠个体主观能动性来克服语言障碍问題,加强其语言适应能力。
(二)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树立自我教育的思想
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明白高校学习与以往的学习不同,高校学习主要依靠自我学习,要培养他们的自我主动学习意识,遇到困难和问题需要积极的寻求解决办法,首先依靠自己的能力,其次再向别人求助。学习上的问题,要主动去发现,找到问题的根源,再对症下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还为将来的自我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民族身份,不仅是高校的培养对象,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他们的发展必须是多方面,一来证明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二来可以倡导更多的民族学生来高校继续深造,是学校的代表,更是民族的骄傲。因此,使其主动学习,锻炼意志力,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加强高校后勤管理,满足少数民族学生饮食需求
高校后勤管理在学生餐厅种类的设置上,要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饮食习惯考虑在内,在满足大多数学生需求的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设更多的餐饮窗口。坚决杜绝以已有清真餐厅为借口的敷衍,要实现餐厅管理的精细化,将民族学生的特殊需求放在首位,切实地为学生的民族身份考虑。全面了解本校民族学生的种类和饮食习惯,以大多数民族学生为主要对象,开设专门的餐饮窗口,及时进行检查和监督。同时,还可设立专门的巡查小组,听取民族学生的反馈意见,尽可能的将后勤服务做的更完善,将民族学生的满意度提升到新的高度。
(四)尊重并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看待宗教信仰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民族身份和民族环境,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都信仰宗教,家庭的传统信仰根深蒂固,不容改变。宗教信仰是个人行为,可以不予以干涉,但不能影响其他同学正常的作息和学习。[4]高校在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时,要以不干涉为原则,只要他们没有扰乱学校的正常秩序,就不对其进行过多的干涉,给予适度的信仰自由空间。同时,向学生解说国家对于宗教信仰所出台的政策,使其了解,信仰宗教所应把握的程度,围绕国家的政策规定,进行教育和引导。多数学生信仰宗教都是由于家庭传统等客观原因,针对这一现象,巧妙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发现自己信仰宗教的真正原因,使其正确认识自我,重新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鉴别,找到自己信仰宗教的主观原因。同时,也使其明白在高校中所提倡的信仰共产党与其个人信仰之间的区别,正确对待国家信仰和个人信仰,防止学生陷入自我矛盾中,进而引发心理疾病。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抓住各种机会,克服恐惧、担忧心理,在主动交流中提高自身素质,彰显自身价值,获得同学认可,在群体中确定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身份归属。[5]
参考文献:
[1]祁帆.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适应能力调查研究[J].江苏高教,2012(4).
[2]刘立新,刘秀艳.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京蒙高校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5,02.
[3]袁淑清.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
[4]席芳,茹宗志.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性研究[J].教育观察,2017(7).
[5]李德福.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