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型食品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2019-10-21孙丽平庄永亮张瑶
孙丽平 庄永亮 张瑶
摘 要:昆明理工大学食品安全研究院自2012年进行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改革,认真谋划,从提升生源质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教研融合、提高论文质量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目的是探索加强食品相关专业的内涵式发展及创新研究生的培养。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明确了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学位点授权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食品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7-0014-03
Abstract: The Food Safety Institute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carried out reforms in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education since 2012, and has been carefully planning to carry out reform practices in terms of improving student quality, optimizing curriculum system, strengthe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tegr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apers. The aim is to explore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food-related profession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ents. After several years of reform and practice,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chieved, including clear train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settings,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has been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has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degree authorization has been further developed.
Keywords: innovation abilit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practice; food specialty
創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任务和使命。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学技术竞争的集中体现,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科技发展的重要使命,是发展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双一流”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性因素。[1]研究生教育要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协同育人,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国家相关部门明确要求研究生教育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2]
我国的食品总产值较高,但是科学技术基础非常薄弱、创新发展能力不强、人才队伍明显不足。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支持云南大中专院校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产品加工等有关专业,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发展。
本论文以昆明理工大学食品安全研究院的食品相关专业为基础,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达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食品相关专业研究生人才目标。
一、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问题
(一)生源质量问题
生源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要想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首先要保证良好的生源。[3]昆明理工大学食品学科相关专业非学校的优势和强势学科,在全国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位点的高校中排名靠后,报考人数不稳定,本校的本科毕业生第一志愿报考也不积极,多数研究生是从其他学校落选后调剂。
(二)课程设置问题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环节,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全国食品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来看,普遍存在着课程陈旧、理论不强、交叉学科不足,甚至因人设课、因事变课等问题。
(三)理论教学与科研融合问题
研究生的培养一般采用二段式,一年的课程理论学习,随后进入课题的科学研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一般没有明确的界限,如何使两者产生相互促进作用,提升学生对两者联系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提高毕业要求和学位论文质量
科学研究能力是培养研究生质量的关键指标,使研究生具备独立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最基本的目标。研究生能够正式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是其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学位论文是表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可以较充分地反映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学术水平及创新能力。从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来看,存在毕业要求没有硬性指标、学位论文质量较低的情况,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创新型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法
(一)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1. 校内
根据昆明理工大学“关于优秀本科生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的规定”和食品安全研究院“本科导师制”对校内优秀学生进行提前选拔和提前培养。吸收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研究生组会,指导其主持和参加各级创新科研项目,鼓励校内优秀学生就读本学位点的硕士研究生。
2. 校外
依托食品安全研究院为会长单位,组建云南省食品质量与安全学会,与省内的各高校、各食品相关的事业单位及规模企业建立联系,加强食品安全研究院的学科学位点宣传,提高一志愿的报考数量。鼓励指导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会议报告和墙报体现昆明理工大学食品安全研究院的学科宣传,对此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积极作为承办或协办单位组织食品相关的国际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老师和学生到院内指导和交流,加强食品安全研究院的学科宣传工作。
(二)优化课程设置
1. 提高基础课程质量
充分利用昆明理工大学“百门核心课程”和“优质课程”的建立,对研究生的基础学位课进行提高,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全面提升。[4] 教学方法改革主要包括问题教学法、案例研究法和终生学习与辩证学习法。认真设计科学问题,以相关问题为驱动,将研究生引入学习的内容,积极的提升研究生的学习热情。案例的发现和制作是案例教学研究法的核心内容,课程进行前,指导教师要结合日常生活和环境的实际,精心选择和制作案例。案例的制作要注意目标明确、启迪深刻、综合性强三个要点。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就是构思层次逐渐上升的研究生设计练习,让研究生综合运用自身学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开放性思考。[5]本科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提到:“对终生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可以说终生学习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样该思想也适用于研究生教育。要培养研究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就要不局限于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让研究生通过不同的认知模式,提高自身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让研究生了解自己从事学科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还能为培养研究生的持续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2. 强化交叉学科课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储备能够产生较高的学术创新观点。[6]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应该适当的补充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强调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因地制宜设计交叉学科课程,加强食品与环境、生物、化学、材料等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我们根据云南区域特性和学科需求设置了《生物无机化学与技术》学科特色课,并撰写相关教改论文。
3. 增加课程学术交流
前期调研发现大部分教师在研究生理论授课中有一定的时间安排研究生进行PPT交流,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且各课程有重复的可能。为保证理论课程的授课时间和质量,由院内统一组织建立学科内学术交流平台,减少课内学生PPT的讲解时间。根据时间安排2~3周进行一次学术交流,注重一年级研究生交流数量,做到人数全覆盖,有效提升研究生的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
(三)强化理论教学与科研过渡融合
在研究生一年级课程学习的下学期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教学内容,有效过渡学生从理论学习到科学研究的转变,完成研究生从课程学习和本科生的验证性实验到真正的科学研究的认知转变。[7]此教学过程指导教师只设置实验专题,研究生根据专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条件等,让研究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和求知欲。综合性实验持续时间为1~2周,相关授课教师协调时间和场地,经费由院内提供。实验结束后,无论实验结果是否成功,要借助相关实验的过程让研究生对科学技术研究有新的认知,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达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拓展其各项能力。
此过渡融合模块是要积极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兴趣,从细微处下手,抓研究生的基本功,并引导研究生体会团队协作精神。强化此教研过渡模块一方面能够培养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独立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拓展能力和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认知力,科学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常会失败,提升研究生的耐心和抗挫折力,从而有效的实现对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的过渡。有关指导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深化成果,经过近几年实践内容,撰写了相关的实验教改论文,并将部分实验数据编写到所著作的《云南野生牛肝菌营养与安全研究》和《云南食用野生菌加工技术》中。
(四)提高毕业要求
科学研究的高水平与人才培养的高水平是同步进行的。只有处在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创新实践中,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加强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将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提高到达到昆明理工大学基本要求后,另发表1篇及以上EI或SCI收录论文。同时,积极开展期刊论文撰写培训,每年邀请国内外期刊主编或编辑现场指导。开展学术论文专项撰写培训,主要由院内指导老师交流培训,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五)加强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全部参与盲评,盲评送审方均为具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科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近几年,盲评送审高校主要包括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
三、改革实践取得效果
本论文针对生源质量、课程体系、教研融合,高论文质量等方面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生培养与改革方案。目前,这些培养教学改革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改革实践取得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志愿录取人数
全日制食品科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率逐年提升。从2015级至2018级,一志愿录取率分别为25%,44%,50%和100%。
(二)课程设置和教研融合
对基础课程、交叉课程和特色课程进行有效设计;保证一年级研究生参加院内组织的学术交流,研究生指导教师现场指导;设计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16个,保证研究生新生在研一下学期参与此模块,有效快速的过渡了研究生新生从理论学习到科学研究的转变。
(三)发表论文
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研究生第二作者发表论文83篇,其中SCI收录52篇, EI收录6篇,B类25篇,生均发表论文1.3篇。2015至2018届研究生人均发表论文分别为0.8、1.1、1.5、1.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数人均分别为0.1、0.3、1.1、1.4 篇,逐年提升明显。
表1 2015至2018届研究生发表论文情况
(四)毕业和就业质量
2015至2018届共毕业研究生63名,其中事业编制15人,占总数的23.8%;升学19人(含5名公派留学),占总数的30.2%。2015届至2018届升学率分别为8.3%,21.4%,23.5%和55%,逐年显著升高。
表2 2015至2018届研究生就业情况
(五)学位点申报
从研究生的一志愿录取率、课程设置、发表文章、论文质量及就业质量等方面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成果显著,有效的支撑了食品安全研究院于2017年获得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并于2018年10月获批云南省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培育单位。
参考文献:
[1]方岱宁.“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8:43-45.
[2]石启龙,李志合,赵亚.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12):122-124.
[3]王伟民,谌素华,章超桦.食品类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2,289(8):150-154.
[4]孙丽平,庄永亮.在食品专业研究生课程中设置《生物无机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6(1):212-217.
[5]李艳红.论高校研究性教学的主客观要素及制约因素[J].改革与开放,2018,494(17):128-131.
[6]刘正春,郭灿,黄忠朝,等.基于交叉学科背景导师团队模式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机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26(6):94-95.
[7]孙丽平,庄永亮.食品专业设计生物与无机化学综合性实验的几点体会——以“全仿生消化模型评价食品中重金属存在形态”为例[J]. 农产品加工,2015,378(2):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