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2016-10-09
孟文俊++王增池++孔德平
摘 要: 面对严峻的食品专业就业形势,做好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在对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做好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食品专业 就业现状 困境 对策
食品专业毕业生是食品行业发展的人才保障,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高职食品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食品行业发展的未来。分析和研究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境,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还关系到高职院校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和发展。
一、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1.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从表1看出,四年的就业率相对稳定,还有待提高。升本人数呈增长趋势,就食品类企业而言,需要的研发、检验、工程技术、生产、管理人员相对较多。但从科研能力方面看,高学历毕业生更适合做研发型、技术型人员;从实际动手能力方面看,大专生甚至高中生更适合做生产人员;这就造成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把追求高学历作为将来更好的就业捷径。
2.行业流向统计分析。
食品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难以到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由表2可看出,2011-2014年,平均每年有大部分高职毕业生走向了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已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而毕业生向往和追求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对食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少。
3.专业对口率。
由表3可看出,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专业不太对口的职业,这个数字呈逐年递增趋势,到2014年有所回落,以后人数会越来越多。说明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没有学以致用。
4.区域流向统计分析。
从表4可知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集中分布在河北各地市和北京范围内,天津和其他省份就业的毕业生较少,这种趋势容易促使该区域人才需求达到饱和,因此,应鼓励学生扩大就业范围。
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
1.食品安全事件增加了就业难度。
由于食品企业多而杂,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大量民营企业不断投入到食品加工行业中,民营企业发展基础薄弱,管理相对落后,问题层出不穷。一部分企业诚信缺失,疏于自律,部分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导致“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等公共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带来了食品安全危机,为食品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给即将毕业的食品专业学生就业增加了很大难度[1]。
2.专业素养不够深厚,缺乏就业竞争力。
许多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的专业综合素养低,对一些专业的基本技能生疏,在工作岗位上很难快速进入岗位角色,培训时间长,让用人单位觉得有点“头疼”,安排的工作完成质量不高,只能干一些搬搬扛扛的活。而许多被访毕业生表示,在学校学得远远不够用,到企业以后还得从头学起。
3.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大多数学生不愿到生产一线,怕苦怕累,对单位安排的苦活累活能躲就躲。有的学生到企业几天就待不下去了,频繁换工作,希望找到一个舒适轻松的单位。这部分学生不仅给就业工作造成了重复推荐,增大了就业工作的难度,还在企业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4.薪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
食品专业毕业生薪资待遇普遍较低,比有些专业的薪资低很多。并且食品企业属劳动密集、薄利多销型、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多数毕业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甚至难得有周末休息[2],福利待遇比起机关单位差好多。再者,毕业生在这类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很小,与就业前期望值相差很远,这类企业往往成了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先学经验,再创业”的一个暂时落脚点。因此导致食品专业类毕业生工作更换频繁,继续深造现象频频发生[3]。
三、促进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加强教育引导。
我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毕业生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大力宣传国家政策,推进支援西部计划的实施,激励当代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环境中。
2.加强专业课程调整,推进教育模式改革。
近几年,食品专业学生就业率相对较低,而且就业质量相对较差,这就要求我们考虑办学特色的同时,更应考虑市场的特色,拓宽就业面,打通就业通道,以就业为导向,对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作为食品专业教学工作者,应努力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及时采取求真务实的新举措,删去一些陈旧的、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内容,添加一些新的、前沿的、尖端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实际能力提高,不能纸上谈兵。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3.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食品专业创业能力仅依靠课堂教学是培养不出来的,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才能主要来自于他们的亲身实践。我校通过知识讲座、参观考察、展览、实践、义务支教、社会调查等活动,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培养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观点的多样性、思维的灵活性、认识的新颖性,以及人格的独立性与较强的成就动机。我校举办的食品节活动,学校提供实践活动场所,学生自行设计产品,并自己检测产品质量。我校建立了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开设糕点店、奶茶店等经营场所,让学生出售自己亲手制作的,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创业的一些经验和认识。我校每年过中秋节给学生和老师们发放的月饼,都是学生亲手制作的,非常有创意。同时,在食品厂、饮料厂、啤酒厂等40多家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不仅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训练学生的就业技能。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知识竞赛、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学生自身实力和就业竞争力。
4.立足校内,拓展校外,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
高校应充分发挥就业工作者和食品类专业教师的作用,营造“全员就业”的工作氛围。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走出去,请进来”,积极走出校门加强与各地区人事部门、人才交流中心和企业的联系,通过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举办地区专场招聘会、和一些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培养、与国外合作办学、与食品人才网站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开辟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1]。
四、结语
总之,随着食品专业毕业生增加,“低质量”就业问题会越来越明显。高校必须以食品专业就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对食品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进行相应改善,才能有效促进他们“高质量”地就业[4]。
参考文献:
[1]武国剑.食品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
[2]王昭.高等农业院校食品学科类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学,2008(4).
[3]候爱香.地方农业院校食品科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和对策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9(2).
[4]周闻名.食品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对策分析[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