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评价

2019-10-21赵立英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疗效评价产科

赵立英

【摘  要】目的:探究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评价。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52例进行分组,对照组25例给予输全血,研究组27例给予血液成分输血,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以及血液学指标等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2例,发生率7.41%,对照组8例,发生率32.00%,差异具有统计性(P<0.05);研究組在TT(凝血酶时间)、PLT(血小板)、HCT(红细胞压积)等差异明显(P<0.05),而D-D(D-二聚体)、PT(凝血酶原时间)、RBC(红细胞计数)、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HGB(血红蛋白)等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给予血液成分输血治疗后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率,提升血液学指标,临床上值得应用。

【关键词】血液成分输血;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疗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R71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1-0102-01

临床中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值得是存在微血栓形成,微循环出现异常,机体内部大量纤维蛋白沉积以及血小板凝聚与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该病临床属于较为常见的危重症,一旦发病则易引发诸多并发症,治疗不及时患者可能致死。疾病治疗方式目前有血液成分补充、抗凝治疗以及病因治疗,血液补充在以往治疗较为常见,而实际在保护液引入时,为对红细胞进行维护,其余细胞则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减少[1]。而血液生理学变化和该疾病也存在一定联系,同时该疾病的诱发因素有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以及胎盘早剥等,高凝血状态、纤维蛋白沉积以及血小板聚集等在短时间内发生。本文为探究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评价,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52例进行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7年1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52例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年龄为23-37岁,平均年龄为(28.45±5.14)岁,孕周28-40周,平均孕周为(36.44±4.01)周。研究组患者年龄为24-35岁,平均年龄为(27.41±5.22)岁,孕周28-41周,平均孕周为(35.44±4.01)周。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及家属均获知本次探究内容,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

首先岁所有患者建立静脉通道2-3条,之后将胶体液、晶体液从静脉通道输入,与体内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值、血浆鱼精蛋白及血小板水平等结合副凝试验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2800ml输全血,给予研究组患者输成分血治疗,取新鲜冰冻血浆2500ml(冰冻血浆取出后需尽快使用输血器输入,同时不可再次对融化后的血浆进行冰冻,血浆存贮时于贮血箱内保存时不可超过24h。)3400ml悬浮红细胞,血小板治疗量1-2个,根据患者病情实际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注意血小板输入前需对血袋适度摇动,杜绝发现粘附以及血小板聚集,输注时可适当提高输入速度,起到预防出血和止血效果。而对于冷沉淀物如已经融化,需以最快速度通过输血器进行输注,但也需注意不可超过患者耐受度。输入后注意对过敏反应进行观察。同时进行抗感染、抗休克、抗凝,肝素以及纤溶抑制剂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2]。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以及血液学指标等进行分析。血液学指标主要为血小板(PLT)、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不良反应有发热、感染、血栓栓塞等。

1.4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良反应对比

研究组不良反应2例,感染1例、发热1例,发生率7.41%,对照组8例,发热4例,感染3例,血栓栓塞1例,发生率32.00%,差异具有统计性(P<0.05)。

2.2血液学指标对比

研究组在凝血酶时间、血小板、红细胞比容分别为(15.20±1.70)s、(98.41±9.20)*109/L、(0.26±0.04),对照组分别为(21.88±3.70)s、(88.05±8.27)*109/L、(0.31±0.06),组间差异明显(P<0.05);而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红蛋白研究组分别为(825.75±245.32)ng/L、(14.20±3.25)s、(3.51±0.56)*109/L、(24.75±3.40)s、(84.61±8.54)g/L,对照组分别为(935.55±345.31)ng/L、(13.70±4.15)s、(3.41±0.59)*109/L、(28.75±3.58)s、(83.77±9.14)g/L等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特点有病情发展快、起病急以及致死率高等,临床表现主要为组织坏死、大出血等,而当患者各脏器功能发生严重异常障碍时,患者死亡概率将大大增加。临床上治疗该疾病以根治病因为主,治疗原则为对抗促凝因素,同时该疾病临床抢救和治疗的关键措施为输血治疗。据临床经验表明,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以往多采取新鲜全血补充为主[3],但实际临床疗效并不理想,患者还会发生不良反应,如荨麻疹、发热等现象,这与凝血因子发生程度不同的降低和损失存在可能相关。而还有研究表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血液离体后将出现降低现象,而通常情况下,凝血因子下降时间约7d后,血小板约为5d的寿命。而库存全血大于一周的血液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和抢救并不适宜。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新鲜全血可得到快速补充。通过成分血治疗后,血小板浓度逐渐增加,还具有载氧提高能力,对于凝血功能改善等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通过临床试验,对52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分输全血以及成分输血治疗后得出,研究组不良反应2例,发生率7.41%,对照组8例,发生率32.00%,差异具有统计性(P<0.05)。结果与黄亚男[4]研究报告保持类似,成分血组在临床治疗不良反应上为2.0%,明显低于输全血组。结果提示出成分输血方式可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利于预后治疗。本文还得出,研究组在凝血酶时间、血小板、红细胞压积等差异明显(P<0.05),而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红蛋白等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出成分输血减少可凝血酶时间、增加血小板以及红细胞比容,较全输血方式效果更佳。郭玉蝉,张巧璇[5]等人通过对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8例采取同样方式输血治疗后发现,输成分组的效果不仅并发症低,同时对于各个血液学指标上均具有较大提升作用。而向涛[6]对于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产妇进行治疗后发现,观察组26例中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2%,明显高于对照组中69%,提示出成分输血对于该类患者具有促进疗效提高的作用。

总而言之,针对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给予血液成分输血治疗后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率,提升血液学指标,临床上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鹏豪,林芳.成分输血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抢救中的合理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10):63-64.

[2]   崔富春,许艳蕾.成分输血治疗剖宫产术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6):152-153.

[3]   陈雪梅,贺小艳,邓文斌等.成分输血与全血输注在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S1):410.

[4]   黄亚男.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6):49-50.

[5]   郭玉蝉,张巧璇,李彩凤.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6,37(12):2975-2976.

[6]   向涛.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20):85-86.

猜你喜欢

疗效评价产科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探讨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应用研究
规范化产科超声检查对胎儿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规范化护理告知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评价探究
降糖三黄片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研究
微生态制剂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舒尔经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评价
疏风解毒胶囊联合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治疗大学生流感样疾病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