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穿刺手术途径改良探讨(附52例临床分析)
2019-10-21王彬覃雪王德明
王彬 覃雪 王德明
摘要:上颌窦穿刺术是五官科耳鼻喉专业,用于诊断、治疗某些上颌窦疾病常用办法。传统的经下鼻道途径穿刺的方法,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不足。我们从2013年开始用经口腔途径穿刺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通过52例的临床治疗,追踪观察,结果全部成功,未见并发症与异常;对照组55例,发生术中疼痛5例,出血稍多3例,术后感染加重2例。对此,我们认为术式改良后优点较多,安全易成功,穿刺区暴露清楚,不需要额镜、窥鼻镜等特殊器械,操作相对较简单容易掌握,适应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具临床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上颌窦穿刺术;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双尖牙;犬齿窝
上颌窦穿刺术是五官科临床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适应证很广:①.对怀疑有上颌窦内病变者,根据X线检查的发现可作穿刺,进一步确定诊断;②慢性上颌窦炎患者,可反复穿刺冲洗,并注入抗生素治疗;③临床上诊断上颌窦恶性肿瘤的病人,可作上颌窦穿刺术活检和塗片细胞学病理检查,辅助诊断。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3年6月开始,经口腔行上颌窦穿刺术的52例组成实验组;随机选择同期经下鼻道行上颌窦穿刺的55例手术为对照组;在同样条件下,对两种途径的穿刺进行的比较分折。
(2)手术方法病人于捡查椅上取坐位,头部保持正中;常规消毒铺盖,采用眶下神经阻滞麻醉;拉勾拉开手术侧上口唇,暴露手术野;用帶套管的上颌窦穿刺针,一手固定病人头部,一手拇指与食指固定穿刺针,针尾抵住手掌大鱼际。沿上颌第一双尖牙远中颊龈黏膜转折处进针,针尖直达犬齿窝骨面,再将穿刺转向骨面呈直角方向,用力旋转进针,直到出现落空感,证实进入上颌窦腔为止。然后根据手术适应症,抽吸腔内脓液、分泌物等,用生理盐水常规冲洗窦腔,最后注入抗生素或其他药物等;最后,拔出穿刺针,轻压穿刺针道表面皮肤,约2分钟起压迫止血作用,观察无异常后终止手术。
(3)结果
采用经下鼻道穿刺的52例患者中,出现术后出血在三毫升以上的有3例;术后引起或加重感染者2例;术中麻醉效果欠佳产生疼痛感者5例(采用了第二次安放浸有表面麻醉剂的绵卷子)。而采取经口腔途径穿刺法的55例患者中,均未出现上述问题及副作用。
二、讨论
传统的经下鼻道行上颌窦穿刺术,在临床上已经沿用几十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它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及副作用。通过临床分析不难看出如下的一些问题:
(1)在禁忌症方面,患者有急性鼻炎,单纯性慢性鼻炎,肥厚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的病例,不宜或者是不便行经下鼻道上颌窦穿刺术;因为这个位置的穿刺操作,可能帶来的损伤和炎症的扩散,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这些鼻病;但是临床上,凡有上颌窦病变的患者,多数同时患有上述疾病,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经下鼻道上颌窦穿刺术的临床实用价值;
(2)这个手术途径的麻醉,目前多数医院均采用表面麻醉的方法,而表面麻醉操作出现效果的时间较长,麻醉效果欠佳的机会也比较多;由于手术中的疼痛不适感,不利于医生手术操作及病员的耐受与配合,还可能因此帶来或加重创伤;
(3)经下鼻道穿刺上颌窦的手术,由于手术野在鼻腔内,视野窄小,不易观察,手术时需要较多的特殊医疗器具配合,手术野的暴露也比较差,操作不方便,不如经口腔穿刺直观,对手术操作者的要求较高,一般需要有经验的高年资专科医生施术,不利于普及推广;
(4)经下鼻道穿刺上颌窦的手术容易导致损伤,由于特殊而较复杂的解剖结构,施行经下鼻道上颌窦穿刺时,穿刺针与下鼻道的骨壁约成45度的角度,这样当穿刺时,穿刺针容易在骨面上滑动错位,既影响穿刺成功;穿刺針滑動,还可能刺伤范围更宽的鼻黏膜组织,甚至损伤鼻泪管的开口,引起较多的出血,带来新的感染,加重病情,进而影响鼻腔的正常生理功能。在穿刺时,如果手术者用力过大,还有可能穿通上颌窦之上壁,损伤眶下神经和血管,引起眶内和下眼睑的气肿、血肿和炎症,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
在手术的难易和成功率方面,我们认为,只要把握好下颌窦腔的解剖特点,经口腔途径下颌窦穿刺术成功不难。从局部解剖学来看,上颌窦上壁为眶底,与眼眶以此壁相隔;此处骨壁很薄;中部有由后向前穿过的眶下管,管内有眶下神经和血管。前壁下部有犬齿窝,这里是上颌窦前壁骨质最薄的部分;其上缘有眶下孔,眶下神经和血管由此孔引出;眶下孔的下缘则位于上颌骨的犬齿嵴稍上方。
经口腔途径行上颌窦穿刺术,准确地选好穿刺孔的位置非常重要。如果位置太高,可能损伤眶下神经和血管;而位置过低,则可能损伤进入牙齿根尖孔的神经和血管,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穿刺点位置选择在上颌第一双尖牙远中面和犬齿窝骨面的交线上最为理想,这里上颌窦壁骨质薄,穿刺的阻力也最小,容易成功也很安全。
总之,我们认为经口腔途径上颌窦穿刺术,比经下鼻道途径手术,手术的禁忌症少,手术野暴露更直观清楚,不需要额镜、窥鼻镜等特殊器械,手术并发症副作用少,安全性更高,更容易掌握并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作者简介:
王彬,男,成都市人,医学学士,临床医学实验师,研究方向:五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