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2019-10-21姚淑文
姚淑文
【摘 要】目的:探讨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行非语言性沟通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所收治的112例患儿进行对照分析,将其按照抽签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患儿分别为56例。研究组行非语言性的沟通方式,参照组行常规的沟通方式,收集两组患儿的有关资料,并且对比研究组和参照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53例(94.64%),参照组为46例(82.14%),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研究组的住院时间(7.12±1.62)d,参照组为(9.21±1.93)d,研究组的住院时间明顯短于参照组,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行非语言性的沟通方式,极大程度满足了患儿家属所提出的护理需求,还能够促进患儿的病情恢复。
【关键词】非语言性沟通;儿科护理;工作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196-01
对于患儿而言,由于年龄较小,加之对于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躁动等不良情绪,同时,由于受到小儿交流和沟通、自身的控制能力和配合能力相对薄弱,并不利于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展开[1]。因此,将会导致医疗纠纷和护理风险的发生,护患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张,尤其是在儿科护理工作当中,采取常规的护理工作难以满足患儿家属所提出的护理需求。由此可见,在开展儿科护理工作当中,通过采取非语言沟通的方式,能够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更加利于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所收治的112例患儿进行对照分析,将其按照抽签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患儿分别为56例。其中,研究组男性30例,女性26例,最大年龄8岁,最小年龄3个月,平均年龄(5.31±2.18)岁;最小病程1周,最大病程3周,平均病程(1.8±1.5)周;参照组男性32例,女性24例,最大年龄8岁,最小年龄5个月,平均年龄(5.84±2.37)岁;最小病程1周,最大病程4周,平均病程(2.2±1.7)周。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研究组行非语言性的沟通方式。首先,利用面部表情与患儿进行沟通,面带真诚和温柔的笑容面对患儿,并且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确保操作动作和行为的温柔,给予患儿更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不断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确保患儿处于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当患儿病情加重时,则需要表现出担忧的表情,使得患儿能够感受到来自周围人的关心;其次,护理人员可以利用动作和手势传递对于患儿的关心和照顾,确保日常护理行为的举止得体,做到遇到突发事件也能够保持镇静,有条不紊的进行处理和解决,专业的技能和护理技术获取患儿家属的肯定和认可;最后,可以利用眼神以及抚触的方式,加强与患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给予患儿更多的鼓励和关心,通过抚摸和轻拍的方式,给予患儿更多的安全感,进而缓解患儿的不安情绪。
参照组行常规的沟通方式。使用语言的方式与患儿进行沟通和交流,按照医嘱给予常规的护理指导和干预。
1.3临床观察指标
收集两组患儿的有关资料,并且对比研究组和参照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实验中的数据均需要利用SPSS21.0软件包予以核验,总结归纳并分析两组患儿临床保护治疗所涉及的各项数据资料,如果结果显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53例(94.64%),参照组为46例(82.14%),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的住院时间(7.12±1.62)d,参照组为(9.21±1.93)d,T值=6.207,P值=0.000,研究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3 讨论
在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患儿沟通困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将会影响治疗效果。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加之难以更加容易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容易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的情况。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通过利用非语言沟通的方法,如:动作、触摸、眼神以及姿势等,不仅能够增加患儿对于护理人员的好感度和信任感,同时,还能够提高患儿的配合度和依从性,采取温柔的动作和耐心的态度,能够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进而更加利于护理工作的展开[3-4]。研究结论表明: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53例(94.64%)显著高于参照组为46例(82.14%),研究组的住院时间(7.12±1.62)d显著短于参照组为(9.21±1.93)d,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因此可见,通过在儿科护理管理中行非语言沟通的方法,能够促进患儿的病情恢复,疗效十分确切。
4 结语:
概而言之,临床上通过采取非语言沟通的交流方式,能够提高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的肯定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付延霞. 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9,16(05):22-23+26.
[2] 孟霄颖.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18):101-102.
[3] 曹雪,樊晓宇. 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4):174-175.
[4] 李良. 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