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教学的思考
2019-10-21董立民
董立民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困生由于学习能力差,基础知识薄弱,时常会产生紧张情绪、自卑心理与消极态度。对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更应对有效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更多实践探索,切实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使消除其心理障碍的同时,引导其具有积极进取的心态,由此为其奠定良好的成长与发展基础,同时也全面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9-0141-01
学困生既包括缺乏学习愿望与动力、学习方法欠缺而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也包括道德品质不良的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从“点燃学困生的希望之火、勾起学困生的学习欲望、赋于学困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可以有效地转化学困生。
1.落实分层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首先,在进行课程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困生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明确学困生在知识理解方面的难点问题,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推动学困生的积极转化,具体需要教师在进行新课讲解之前,结合班级学生情况,对前置性教学方案进行编制,并在方案当中对学困生问题保持关注,保证学困生也能够对相关学习目标加以完成;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将具有一定难度,深度较大的问题交给学习较好的学生,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多个浅显而简单的基础性问题,由学困生来回答,要为学困生积极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提升学习的积极性,而不能在教学当中对其放任不管。
2.问题引导与数学教学相融,鼓励学困生积极思索
学困生之所以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困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未能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由于心中存在的“畏难心理”使其不乐意积极探索,自主解决问题。针对此情形,教师就应当根据学生的现状采取问题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充分给予学困生积极思考的平台,并充分利用课堂提问的机会,以灵活的提问策略和有价值的提问内容提升学困生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结合学困生的知识基础,让其在教师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加深思考,自主探索,切实掌握知识。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优化学困生的学习方式
在对学困生进行转化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加以应用,将小组合作中的帮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学困生能够在小组学习当中得到有效的帮助。教師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小组划分,以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并选择两名学习好的学生作为组长和副组长,从而对应两名学困生,通过学习小组实现一对一帮扶,在小组当中,学困生可以放下顾虑和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学习,而让学习好的学生对学困生进行辅导,一方面可以对其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另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落实教学指导,这对于班级学生的共同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同学帮助以及教师启发的情况下,学困生能够逐渐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使其学习动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通过小组学习模式,能够将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出来,每个学生都不想拖小组的后腿,教师可以在小组之间设置一定的竞技规则,提升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加努力的学习,并对数学学习活动进行积极的参与,使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得到有效的推动。
4.照顾学生转化起点
经过努力,有些学生的开始提升,而有些学生还在原地踏步,甚至越学越糊涂——真的就是智力不行吗?其实,智力因素在小学阶段的差异还没有那么大,还是学习素养上的问题。教师自己费力,学生也辛苦,为什么不出效果呢?有一个原因是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的——每个学生“学困”的起点不一样。
比如四年级的学生,有的学生是从二年级开始“学困”的,有的学生则可能刚刚开始遇到困难——那,前者已经落下了很多基础知识,而后者前面的基础挺好只是遇到了一个知识点问题。显然,后者经过教师的精心点拨,很快就能脱离“学困”区,而前者基础补不上,教师怎么教也不行。我怎么知道的呢?
有一次指导一位“学困生”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时,我发现他竟然连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还没有搞清楚。这一下就把我点醒了——原来,要想“转化”学困生,教师必须要找到每一位学生的转化起点。从“学困”的根上去帮助他们一步步补习——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但必须要去做。不然,就不可能实现成功“转化”。
5、给予课堂“优抚待遇”
对“学困生”,哪位教师也没少付出心血——课间指导、放学补习……确实,不少“学困生”就是在教师这种辛苦付出下,实现了“华丽”转身。但还有一些学生却变化不大——其实,这另有个原因。就是教师再怎么补课,时间也毕竟有限,课外辅导时间平均到人头上,一天能有多少?顶多也就十几分钟而已。
所以,我们给学生补课、加小灶,其实不如把精力放在课堂上,让这种“优抚待遇”常态化——大多教师在互动时喜欢叫“学优生”,学生一答就对,这样能保证时间进度。这实际上是“冷落”了“学困生”,我们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指导。不把课堂利用好,而把精力投入到课下,其实有点“亡羊补牢”的意思,显然效果不如在课堂上直接解决问题,不让“羊”丢失。我们在互动的时候,优先跟“学困生”互动;在让学生操作体验的时候,优先让“学困生”参加……给“学困生”更多参与学习、得到指导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第一时间给予辅导。比如教“多边形面积计算”,我问一名“学困生”,“这个多边形面积怎么计算?”他答,“切割成两个三角形进行计算”“对,那得数是多少?”“嗯……”——我一下就发现了,他掌握了多边形面积分解计算方法,但没有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于是,当时再把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演了一遍。这样,及时帮“学困生”解决了“困点”,而且其他同学也“沾光”巩固了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全面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更应对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爱护。不仅能够在教师的尊重与关爱中获得成长的自信,更能在教师耐心的指导与鼓励中充分展现自身优势,由此为其未来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数学课堂教学参与性的提升,也将使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梁萍娥.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策略[J].学周刊,2018(18):32-33.
[2] 张晓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0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