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育中体能训练的创新体系研究
2019-10-21岳峰
岳峰
摘要:当下,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体育教育又是素质教育当中的重点。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体能训练又是体育教育中的关键,因此本文将对高中体育教育中体能训练的创新体系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育;体能训练;创新体系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就包含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身体素质不好的话就会对学习以及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体能训练是体育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运动技巧,因此对体能训练进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1.高中体育教育中体能训练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中体育教育中的体能训练还存在多种问题。(1)虽然现在我国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很多高中还是更重视文化课,对于体育教学不是很重视,所以体育课比较少。此外,很多体育教师更注重技巧的传授,不注重体能训练。(2)当前,很多高中在进行体能训练时,使用的手段比较单一,训练负荷也不科学,缺乏整体的体能训练,训练强度也不够,所以体能训练缺乏科学性;高中对于体能训练的效果没有科学的评判标准,这就导致体能训练缺乏科学性,训练效率也比较低,此外高中体育教师没有科学安排训练时间和次数[1]。(3)通常情况下,只有保证体能训练的全面性,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发挥体能训练的作用,而且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训练目标。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高中的体能训练都不够全面,一直沿用着传统的训练方式,并没有结合具体的训练情况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对训练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2.高中体育教育中体能训练的创新体系研究
2.1提高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
体育教学不仅包括技巧训练,也包括体能训练,所以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统一性。因此,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只有保证训练的全面与系统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在体育教育中多开展体能训练,让学生拥有良好的体能。
2.2创新训练内容
体育教师在制定体能训练方案以及具体内容的时候应该结合具体的训练情况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说学生的体重、耐力、速度以及力量等各方面对体能训练进行创新和调整,提升体能训练在体育教育中的比重。高中学生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体育基础,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就可以适当增加体能训练的难度。体育教师应该从各方面把控体能训练,比如说时间,一定要合理安排体能训练的时间,此外还要将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体能训练的作用。体育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制定一个科学的长期训练目标及计划,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坚持进行体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2]。
2.3创新体能训练的方法
要想提高体能训练的质量,体育教师还应该对体能训练的方法进行创新,要加强力量训练、速度训练、弹跳力以及灵活性训练。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力量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韧带力量以及肌肉力量,降低学生在训练中受伤的可能性。教师应该加强速度训练,可以通过短跑、冲刺等多种方式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耐力。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单腿跳、连跳、全力跳等多種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在体育运动中,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增加灵活性训练,比如说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转体能力等。
教师不仅要靠多种不同的训练对体能训练的方法进行创新,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偏好设置一些小游戏,这样可以有效增添体能训练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3]。
比如说在学习篮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告诉学生几个运动技巧,然后开始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最开始让学生跑圈,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力量、耐力还能提高学生的速度,当然跑圈也不是围着操场跑,可以玩一个小游戏。就是让所有的学生坐在地上围成一个圈并唱歌,然后让一个学生围着他们转,当歌声停止的时候(可随时停止),转圈的学生需要随机拍一个同学的后背,然后被拍的学生要去追这个学生,如果这个被拍的学生没有抓住他就要接受一定的惩罚,然后再通过游戏对学生的弹跳力、灵活性进行训练。
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高中的体育教学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极大,容易降低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兴趣,导致学生的体质比较差。而体能训练在体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应该提高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解决当下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开展体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鑫.高中体育教育中体能训练的创新体系研究[J].新课程(下),2015(12):81-81.
[2]佚名.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中体能训练的创新研究[J].东西南北:教育,2017(2):31.
[3]唐皓.体育教育中体能训练的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风,2018(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