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理解“看不见的手”

2019-10-21杨珉沣

写真地理 2019年17期
关键词:国富论

摘要:“看不见的手”是斯密经济学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引用频率最高和最为著名的概念。只有正确地理解“看不见的手”,才能真正地读懂斯密理论。本文尝试通过对斯密不同的著作对“看不见的手”的描述,分析对“看不见的手”的理解

关键词:看不见的手;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一、“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提出

亚当·斯密是公认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他的“看不见的手”理论研究颇具深度和意义。 在斯密的著作中,他曾三次提过“看不见的手”,而且每部著作都只提过一回。第一次是在《天文学说史》这篇论文,第二次使用是在《道德情操论》中,“看不见的手”第三次使用则出现在《国富论》中。近年些年来,“看不见的手”已成为社会生活都熟悉的流行名词,同时,围绕这个词而展开的理论研究探讨也持续不断,同时在社会各界留下深厚的意义。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说明为什么对进口或对使用自己的资本进行限制为不必要时,使用了“看不见的手”一词;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对“看不见的手”有着更为清晰的表述:尽管富人天性贪婪自私,雇佣劳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但他们还是同穷人一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与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在此,斯密的意思是通过“看不见的手”,财富会从富人手中分流到穷人那里,从而实现社会在经济上的公平。因此,在《国富论》那里,“看不见的手”指的是“自利”;而在《道德情操论》这里,“看不见的手”说的是“道德”。

斯密把“看不见的手”描述为一种自然的、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但斯密并未明确解释这个神秘的力量究竟是什么?有人认为,“看不见的手”的实质是市场机制这种客观的经济规律。也有人认为把经济规律作为“看不见的手”,失之过宽。

由此可见,正确地理解“看不见的手”显得尤其重要。

二、对“看不见的手”理论的理解

由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并非有意去造成的秩序这种基本思想,不是斯密的创新。在17世纪配第(Petty)和洛克(Locke)的著作中,这种思想已经隐约可见。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18世纪最早的先行者之可见。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18世纪最早的先行者之一,是伯纳德·曼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虽然关于曼德维尔是否有一种堪与斯密比拟的自行建立的秩序的概念还有一些争议,但是他的关于贪婪,奢侈和不知餍足这些私人恶癖会导致财富丰盈这种公共利益的名声不好的说法(《蜜蜂的寓言》,1714年)激起了许多辩论却是十分清楚的。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斯密是其中之——拒绝接受曼德维尔把私利同贪婪等同起来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但是他们创立了这样一种基本思想作为他们写作的一个主题:私人行为可以产生行为人所不曾预期的有益的公共影响。例如,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on)把私人财产和一般政治制度描述为“人类行为的结果,但不是执行任何人类意图的结果”(《关于文明社会史的论文》,1767年)。大卫·休谟(David HUME)在解释司法制度怎样作为关于具体争端处理的一系列个人为自己谋利益的决定的副产品而出现时,在他主张说人类体制(如货币和语言)是从个人指向另一目的的行为而产生时,均曾乞灵于这一概念(《人性论》,1740年)。

其实,斯密的两处“看不见的手”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个人对自身欲望满足的追求。这是人类共同的天性,在苏格兰启蒙思想中,遵循这一天性是符合自然秩序的。

这就是“自发秩序”的道德:每一个人依自利的原则相互交往,促成各种社会规则,而正是由对规则的遵从中,产生了道德的规范,约束我们的自利不至沦落为自私与贪婪,损害社会的公正。

在斯密看来,人的利己之心本就蕴含着道德的力量,这是一种比任何道德说教更为强有力的影响,它使得自我施行的社会秩序成为可能,而此时的社会不仅是有效率的且是符合道义的。“对财富的追求……对芸芸众生来说,是道德改进最重要的源泉。”——这就是斯密非凡的智慧。

而斯密在紧接着“看不见的手”之后的一个提醒或许更值得我们谨记:政治只有遵从这种“自发的力量”才能得到尊重,如果政府中掌权的人“认为他能够像用手摆布一副棋盘中的各个棋子那样非常容易地摆布偌大一个社会中的各个成员……这盘棋就会下得很艰苦,而人类社会必然时刻处在高度的混乱之中”。

三、概括

一般说来,“看不见的手”如此生动地概括的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改称为“对社会现象的有机理解”((1883年)1963年,第127页以上),哈耶克(Hayek)最近称之为“自发的秩序”(1973年,第1卷)——是由三個逻辑步骤组成的。第一步是一种观察:人类行为常常导致行为人所不曾存心和不曾预见的结果。第二步是一种论点:从大量个人或从长时期来看,这些没有存心而产生的结果的总和,在适合的环境下,要能形成这样一种秩序:它是人心所能理解的,它的出现好像是某一个明智的计划人所造成的产物。第三和最后一步,是一个判断:总的秩序对于这种秩序的参与者能以他们所不曾存心而又感到可取的方式,对他们产生善果。

参考文献:

[1]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帕特里夏·沃蛤恩.亚当·斯密及其留给现代资本主义的遗产[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乔洪武.“看不见的手”的伦理内涵及其重要意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作者简介:

杨珉沣(1985—)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产业经济学专业在读

猜你喜欢

国富论
关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认识
基于自然语言Python的长文本比较研究
浅谈《国富论》
经济学理论基础下的财务会计解析
“斯密问题”的由来、争论及再解释
品读穿越百年时空的经典
——评新译本格拉斯哥版《国富论》
论《国富论》对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启示
从《国富论》看中国居民收入与消费
国富论对宋朝经济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