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2019-10-21钱小龙邓宏宝
钱小龙 邓宏宝
摘 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内容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当前,我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仍存在教育渠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应在充分考虑我国高校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上,学习发达国家丰富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经验,以学校为主线,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隱形教育体系;以个体为龙头,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渠道和宽领域教育格局,不断提升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教育;策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9)01-0071-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其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为了能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必须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大学生发展的全方位和全过程。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和大学机构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高度重视,在制度设计、政策宣传、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达和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巨变、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的重构,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表现出多样化选择。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和思维模式都因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以往由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所产生的制约作用被打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教育渠道过于单一,无法整体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所体现的是其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局限于“点”“线”,而应从“面”的角度整体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然而,从目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况来看,主要渠道仍集中在课堂教学和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宣传,这种教育渠道的单一性导致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非常有限。同时,教育渠道的单一性还导致了大学生无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只是停留在文本信息的识记上,也就根本无法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价值所在。[2]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渠道和路径不能过于单一,如果脱离其母体或存在根基,没有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状、国内与国外紧密结合起来,是无法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二)教育内容过于单一,无法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综合性的思想架构,不能仅仅从空洞的理论寻求认识和理解,其所包含的内容涉及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公民意识、文明礼仪、心理素质、人文精神等。然而,从目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况来看,主要内容集中在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等宏观层面,对于与大学生个体成长相关的公民意识、文明礼仪、心理素质等微观层面的内容关注太少。[3]伴随着社会形势的巨大变化,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尤其那些关系到大学生未来发展和人生规划的内容更需要被纳入教育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应该切实地与每一位教育个体结合起来,满足不同个体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选择确定和教育活动开展一定要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
(三)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无法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由于教育载体、教育手段和方法有待整合与优化,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有些消极,学习主动性不强,能够真正做到认真听讲和完成作业的相对较少,部分大学生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存在迟到早退、逃课缺课的问题。究其根源,无疑与教育方式存在密切联系,不少学生抱怨“内容死板且脱离现实”“灌输式教学无法引起学习兴趣”“教学缺乏互动与吸引力”等问题。[4]同时,教师过于注重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说教形式,对于新兴媒体也没有积极使用,无法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如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作用,导致大学生“左耳进,右耳出”,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消极,根本没有达到预期教育目标。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的教育方式,致力于对教育方式和手段进行改革创新,积极开展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才能真正改变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二、国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特征
尽管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存在巨大的差异,但都拥有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核心价值观,并大力倡导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发达国家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如美国将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视为本国的核心价值观,并使其在大学教育中全面融入;欧盟国家以“自由、民主、尊重人权、基本自由以及法治”为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并在大学教育中将其作为基本原则;英国社会秉持自由民主的传统,并将其全面渗透到教育领域;新加坡同样拥有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种族、宗教的关系论述上升到国策高度,并与大学教育进行有效地整合;日本在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都运用各种方式传播其爱国、合作、感恩、尊重、秩序、法治等价值观念。整体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系列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有益经验。
(一)政府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国家战略和规划
政府始终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西方发达国家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引导他们了解本国的发展历史与传统文化,逐渐接受与认同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因此,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明确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支持教育的发展。例如,美国以“公民教育”为抓手,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要求符合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且还与大学的教育体制和管理机制(尤其是拨款机制)直接挂钩,确保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和效率。日本是一个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国家,充分认识到本国的劣势,因而特别强调国家意识形态与责任感的培养,并制定了统一的实施方案,直接纳入大学的国民教育计划,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此外,欧洲国家也都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政府机构制订统一的教育方案,明确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并直接对高校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监督、管理和指导。
(二)推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改革创新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拘泥于单一的形态和方式,需紧跟社会发展形势持续推陈出新,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国外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重视以课堂讲授和理论灌输为主要形式的显性教育,也注重运用各种隐性教育方法,包括环境建设、社团活动、校史传承、校风熏陶、学术会议等。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显性教育始终都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形态,需要在知识讲授之外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方式。新加坡以教学项目为依托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设置了包括社会活动项目、专题讲座项目、传统文化项目、纪念日项目等多种类型的教学项目,服务于“共同价值观”的传播和教育。同时,为了兼顾不同种族、宗教和背景的学生的需要,新加坡还设立了一些特色实践项目以提升国家认同感和社会向心力,如“华语运动月”“爱神运动”“国民意识周”,使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倍增。[5]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所发挥的潜移默化和渗透引导作用毋庸置疑,因而更需要采用一些创新形式和手段来实施。一直以来,西方发达國家将校风培养、榜样示范、活动开展和环境建设纳入隐性教育的内容,使得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延伸至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美国大学利用各种全国性节日、纪念日以及学校的入学与毕业仪式活动来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欧洲大学特别注重学校社团活动,通过涉及各种学科和领域的活动开展来强化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可;韩国重视影视文化的巨大宣传作用,尤其是通过在影视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来传达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有力地推进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6]
(三)强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尽管核心价值观是理论和思想层面的内容,所开展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也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实践层面的应用。事实上,只有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发挥其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作用。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选择能力特别重视,认为如果要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环境中分清是非,明辨真伪,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就必须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以美国为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一直是美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他们高度重视训练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选择能力,提高其道德实践能力,并强调综合运用价值灌输、价值辨别、价值推理和价值解析等多种教育方法,从而引导大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来潜移默化地认识和认同美国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同时,有关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术研究在美国也取得重要进展,其中以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Theory in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最为著名,依据该理论所开展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出众多的课程范例。[7]一直以来,澳大利亚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都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诸如学校文化宣传、社会团体活动、多元文化展示、公益服务活动等形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领会、在领会中成长,进而形成坚实的本国核心价值观。[8]
(四)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渠道、宽路径
为了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和效率,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采取多渠道、宽路径的方式来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西方发达国家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结合家庭启蒙、学校教育和社会引导等多种渠道全面展开,利用三方的协同合作来拓宽教育的培养路径。以英国为例,英国政府、学校和社区民间组织对于“英国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落实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家庭启蒙教育中注重对于本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以纪念日活动、博物馆参观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来凸显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将核心价值观纳入课程体系,并提出明确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在社会引导教育中,通过广泛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慈善观念,确保社会稳定和增强社会凝聚力;政府部门为各个部门、机构、社团和学校之间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作提供依据,建立了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和行政管理体系。[9]新加坡对于家庭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非常重视,为此还专门设立了家庭教育民众委员会,并对家长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进而督促家长不仅要配合学校开展统一规范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还要在家庭教育中以身作则,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三、中外比较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作为重要的思想理论阵地,必须把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自身重要职责和使命任务。”在充分考虑我国高校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先进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去。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解析
作为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和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对于确保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繁荣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我们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教育”的概念框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教育的内涵由三个方面组成:在实施对象上,充分调动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集中各方力量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实施路径上,以学校教育为主线,与家庭启蒙和社会引导协同配合,激发个体认识和学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在实施策略上,强调学校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家庭启蒙的“潜移默化”和“无处不在”、社会引导的项目设计和活动开展以及个体发展的过程性与差异性。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路径
1.以学校为主线,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教育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凸显学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不仅要重视课程教学,还要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强化课程体系建设,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科学、全面的价值观教育体系。大学课程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都是我国高校最为重视的价值观教育课程,其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仍存在教学内容重复单一、教学方式死板落后、教学目标脱离实际、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必须加快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需要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资源的拓展等多重路径入手,改变千篇一律的教学形态,强化能力导向的教学评价机制构建。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深刻认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并根据价值取向重新设计教学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方式使课程教学从理论说教、政策宣讲逐渐向价值观教育和引导转化。另一方面,理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脉络,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将理论知识学习和道德认知能力培养进行科学合理地穿插,使其能够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让大学生完全逃离枯燥乏味和死板教条的课堂氛围。
同时,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课这种单一渠道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应该高度重视大量专业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传播和宣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也要认识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将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视为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重视价值观教育在教学内容中广泛深入渗透。为了提升教学效果,任课教师还需要充分挖掘并整理专业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内容,将这些内容的学习有机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使价值观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人文素质培养能够有效地加以整合。此外,基于课程教学还可以安排设计各种活动,如辩论、竞赛、演讲、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价值观教育。
2.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形教育体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教育的核心观点之二是应该在明确学校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在显性教育之外构建一个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形教育体系。高校主要担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性教育的任务,并且更多地倾向于理论教学和知识灌输,因而难免会影响到教育效果。实际上,国外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一些抽象理论和空洞道理的讲授,同时注重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将知识传授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使那些理论和道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至关重要,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转变为一种切实的感悟和体会,进而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和具体社会活动的体验中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绝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而是应该将学校与家庭、社会视为一个整体,既有理论层面的说教,又能在实践层面与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确保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面对当前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被动状态和听而不信的尴尬局面,我们需要努力探索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摆脱固有的僵化教育模式,在显性教育之外开拓新的隐性教育空间,让大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感悟理论的真谛和探索实践的体验,进而促进正确科学的价值观的培养。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非常注重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潜移默化地开展价值观教育,这就是隐性教育的体现。因此,我国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研究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的特点,以此来确定不同阶段的教育重点和教育方法,依靠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建立高效的实践教育体系,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为大学生搭建可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平台,具有针对性地开展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实践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中逐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一般而言,可以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实习见习活动、公益慈善活动、助教支教活动、暑假或寒假“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
(三)以个体为龙头,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渠道和宽领域教育格局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教育的核心观点之三是充分认识大学生个体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多种渠道和不同领域的全面融入教育来提升教育效果和质量。根据国外经典的社会教育理论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主观能动性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为了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我国高校必须要重视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成长过程是个体在各种不同的道德理论和复杂矛盾冲突中主动探索、学习、思考、辨别、选择的过程,而绝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各种或显性教育或隐性教育都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能采取过于单调呆板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渠道、手段和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感悟和切身体会,最终接受、认同乃至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每一位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学生,只有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而又丰富多彩的教育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仰,并最终转变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与自觉行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渠道和宽领域教育格局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因此高校要善于利用整合各种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教育合力,才能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各种社会和家庭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开放性意味着任何人、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都能轻易获得,这能带来教育成本的下降,但如何有效运用却有待费心思量和精心设计。群众性意味着这些资源通俗易懂,便于普通人接受,当然也会是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认同的,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非常有利的。补偿性意味着相对于学校正规教育资源而言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换言之,正规教育资源能达到的教育目的,这些教育资源也能实现,且更加廉价和易于接受。融合性意味着各种社会和家庭教育资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或者成为一个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或者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这是最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也是最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多元的社会和家庭教育资源、教育渠道的灵活多样,能够有效弥补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短缺和不足。因此,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和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活动,有力促进自身正确价值观的构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少数群众出现了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和一些不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对于正在成长的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应对和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促使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摆在我国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使命。因此,要积极调查和研究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创新方式方法,注重实效真效,潜移默化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下正值教育和文化交流鼎盛之时,作为同样重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西方发达国家,虽然与我国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但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美国后现代主义学者格里芬认为,“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犯的错误,中国完全可以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10]。同时,研究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他国经验教训的良好契機,通过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成果、师资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在批判中继承,在反思中吸收他国的可取之处,从而用于改进和提升我国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 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EB/OL].(2018-02-25)[2018-06-10].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2] 曹宇,刘格.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对策 [J]. 教育与职业,2015(25):51-53.
[3] 陶韶菁.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57-60.
[4] 王磊,曾贤贵,王瑞浩. 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5):38-40.
[5] 郑汉华.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及其启示 [J]. 高等农业教育,2006(1):6-9.
[6] 王维婷. 基于韩国影视文化视角下分析我国大学生价值观隐性教育 [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12-14.
[7] 左蓉.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J]. 理论观察,2010(3):73-74.
[8] 杨茂庆,严文宜. 澳大利亚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及其实现途径 [J]. 外国教育研究,2014(4):122-128.
[9] 何大隆. 英国:合力传播核心价值观[J]. 瞭望,2007(22):27.
[10] (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性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 [M]. 马季芳,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6.
责任编校 陈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