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其破解路径
2019-10-21陈静
陈静
摘 要:作为反腐败斗争的第一道防线,廉政文化建设是从源头上有效预防腐败的治本之策,是“三不腐”机制中“不想腐”的重要内容,在反腐败斗争中具有极为独特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国廉政文化建设开展以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还存在着诸多客观与主观上的制约因素,如开展时间短、支撑力度有限,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不到位、方法不对头,思想认识上的误区等。破解上述制约因素应在消除贪腐文化影响、把握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在特性、做好廉政文化建设的渗透与结合、学习借鉴境外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等方面着力推进。
关键词:廉政文化建设;反腐败斗争;贪腐文化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9)01-0036-07
作為反腐败斗争的第一道防线,廉政文化建设是从源头上有效预防腐败的治本之策,是“三不腐”机制中“不想腐”的重要内容,在反腐败斗争中具有极为独特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自中纪委五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以来,党中央日益高度重视并逐步在全社会加大了倡导和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力度,廉政文化建设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倡廉建设成效卓著。但从新时代取得全面从严治党更大战略性成果、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来看,仍需大力提升对廉政文化战略定位的认识,积极探寻破解廉政文化建设制约因素的有效路径,从而进一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发挥其对反腐败斗争的独特作用。
一、当前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廉政文化建设日益重视,并把它作为反腐败斗争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通过召开廉政文化建设协调会和工作推进会,为廉政文化建设绘制长远蓝图,制定阶段目标,先后制定出台了多项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规划、实施意见等制度性举措,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思想保障,廉政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主要成效
廉政文化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施廉政文化创建工程,营造了一种廉荣贪耻的浓厚氛围。党员领导干部职责的重要性,决定其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承载者和体现者。几年来,各级党政机关结合创建学习型机关、文明机关,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把廉洁自律的要求通过制度和伦理建设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意识。同时,还针对行业特点,在校园、家庭、农村、企业、社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实施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全社会普遍参与的廉政文化创建工程,有效地扩大了廉政文化活动的覆盖面。
2.实施廉政文化精品工程,推出了一批廉政文化的精品力作。为增强廉政文化活动的感染力和渗透力,纪检监察机关实施了廉政文化精品工程,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廉政文化力作。比如推出廉政公益广告作品,采用地方剧种等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反腐倡廉剧目、创作讴歌基层纪检干部的影视作品、廉政小说集、百米大型国画长卷《百廉谱》等,都给广大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廉政为主题的公园、街道、广场,向人们展示了人民公仆清正廉明的风骨、腐败分子害人害己的下场,教育效果生动直观。
3.加强廉政文化阵地建设,搭建了一批廉政文化的活动平台。扩大覆盖面、增强渗透力,需要精心整合廉政文化资源,积极拓展廉政文化阵地。比如很多省份以各自艺术基地为依托,以文艺团体为成员单位,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基地。与此同时,把弘扬历史优秀廉政文化和发扬党的优良廉政传统结合起来,利用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创建了各种主题的廉政文化示范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各级党组织组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参观反腐倡廉图片展览,参观监狱实时场景,利用身边人、身边事对党员领导干部开展法纪教育,直击人的心灵,令人警醒,效果明显。
4.加大廉政文化传播力度,培养了一批廉政文化的建设人才。无论是实施廉政文化工程,还是建设廉政文化阵地,人才都是重要保障。为提高宣传工作质量和扩大廉政文化的传播力度,各级纪委把廉政文化宣教成员单位逐渐扩大,形成了“大宣教”的工作格局,牵头成立了廉政文化建设人才信息库,对其中有创作能力、热爱廉政文化的艺术人才进行培训。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纪检监察机关重视拓展网络等新媒体对廉政文化的宣传,加强网络评论员的素质培养,多次组织各地网络评论员参加中纪委的培训。
(二)突出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廉政文化建设还有诸多需要改进之处。
1.缺乏对责任主体的认识。各级党委和政府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纪委监委是具体牵头协调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纪委监委部门经常处于“单打鼓、独划船”的尴尬状态。这一方面导致纪委监委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也造成一些部门认为廉政文化建设仅仅是纪委监委的事,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因而不愿意主动参与、配合,从而不能很好整合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2.缺乏对参与群体的认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党员领导干部,但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认可,这项工程就会因缺乏社会基础而被束之高阁。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廉政文化建设与普通群众没有关联,甚至认为廉政文化建设是“领导有病,群众吃药”,因而参与和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不高,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经常处于边缘地带和弱势地位。
3.缺乏有冲击力的廉政文化作品。廉政文化建设既需要形式的创新,更需要内涵的挖掘。目前,一些地方的廉政文化只注重形式与载体,缺乏廉政理念的渗透力和廉政思想的穿透力,廉政文化建设的作品缺少灵魂和魅力,停留在浅表层次上。
二、制约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我国廉政文化建设之所以在取得诸多可圈可点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和不足,是因为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制约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开展时间较短。据资料显示,“廉政文化”这一基本概念在我国提出仅有十多年的时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于2001年首次提出。2005年1月3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指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这是我们党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这一战略任务[1]。2009年初,中央纪委、中央宣传部、监察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自此之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开始逐步加大了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力度。因此,从开展的时间来看,廉政文化建设还是反腐败斗争工作中一项新的战略任务,存在不成熟、不规范等问题也是很自然的。
2.支撑力度有限。廉政文化建设要想有效推进,必须加大各方面投入和支撑力度,就是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充分的保证,并建立起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无论是廉政文化的创作,还是廉政文化的传播,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虽然廉政文化建设上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截至目前,廉政文化建设经费大多没有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尚未建立起以财政拨款、企事业单位自筹、社会各方面资助的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投入的严重不足无疑制约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另外,廉政文化建设需要一支创作、表演、宣传等方方面面的人才队伍,从目前来看,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队伍总量还是不足、复合型人才偏少。
3.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剧了腐败文化的心理认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度或失当,不仅制约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影响着民主政治建设,更成为腐败现象泛滥的制度性原因。[2]适当的政府干预能为市场经济创造公平的竞争条件,防止某些集团形成垄断,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但一些官员利用行政权力过分干预市场经济,甚至造成市场经济扭曲,从而为寻租活动提供合法性,许多寻租者非常便利地从政府政策和制度规定中找到合法寻租的依据。一些政府的经济职能部门还掌握着许多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稀缺资源,也诱使一些投机分子不择手段拉拢腐蚀握有此种权力的官员。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为腐败行为创造了机会,也使腐败文化有了似乎合理的市场。
4.腐朽落后文化的影响,助推了贪腐文化的蔓延扩散。一是传统文化糟粕的残余。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廉政文化底蕴。但由于长期封建专制社会的影响,亦存在诸多不利于廉政文化建设的糟粕思想。如受“特权”思想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只有享有特权才能体现领导的地位和能力。工作中,不断编织以自我为核心的关系网,对下任意妄为、显示权威,对上阿谀奉承、表现忠诚。在政治上做“特殊党员”,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监督制约。还有一些党员干部成为“官本位”意识的俘虏,以官为本、以权为纲,崇尚“千里做官为求财”,彻底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一些群众受臣民思想的影响,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意志,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对腐败现象采取宽容、冷漠的态度,缺乏斗争意识,从情感、心理、行动等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了廉政文化建设。此外还有“当官不打送礼人”“家丑不可外扬”等封建糟粕思想,成为贪腐文化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二是西方腐朽没落思想的渗透。我国改革开放在汲取西方廉政文化精华的同时,西方一些腐朽文化也乘势而入,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放大,成为一些人的价值取向。一些党员干部为一己私利不惜破坏乃至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而极端个人主义与封建官本位思想的结合,使一些党员干部在仕途上不择手段地跑官要官、谋求升迁和有实权的位子。拜金主义与封建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得人们对物或金钱的欲望不断升级。受此影响的领导干部把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钱财的手段,行贿受贿、买官卖官、与民争利。享乐主义更是灵魂扭曲、思想裂变的“催化剂”。实践证明,生活上的腐化必然导致政治上的蜕化。凡是沉湎于淫靡色情,热衷于吃喝玩乐,迷恋奢侈豪华生活方式的人,大都是政治上软、经济上贪、工作上浮、生活上奢、纪律上散的人。[3]
(二)主观因素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由于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新型的工作任务,因此,一些党委和政府对廉政文化建设战略地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开展工作的主动性。一些党委、政府尽管也把廉政文化建设写入规划,并轰轰烈烈地搞了一些活动,但还没有真正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工作议事议程,处在一种“自发”状态。或是被动应付上级检查,或是机械地按照上级的“规定动作”安排一些活动,缺乏“自选动作”。各地活动开展与否、层次高低、力度大小基本取决于党委、政府以及纪委领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工作不到位,方法不对头。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廉政文化建设功能认识不清、导向作用发挥不够。一些地方只注重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式、载体,而忽视了其本质和灵魂,即廉政理念的渗透,这就使得廉政文化建设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譬如廉政文化存在“文艺化”倾向。一些地方、部门在进行廉政文化建设时,简单地把廉政文化等同于廉政文艺,只是演演节目、唱唱歌曲、搞搞书画展等,为活动而活动,没有把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的廉洁思想融入到活动之中。嚴格说来,当前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唱得还不够响,廉政文化相对于其他流行文化的声音还很微弱,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强。廉政文化建设方式方法简单老化、形式不够多样,很多工作布置传达还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把标语口号贴在墙上等,缺乏为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且入脑入心的廉政文化精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
3.思想认识上的误区,降低了对廉政文化的社会共识。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一些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认知,甚至存在诸多模糊认识,直接影响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一是廉政文化“无用论”。一些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个地区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其他工作,经济指标是硬指标,廉政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而且耗时长、费力大,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看得见、摸得着的功效,会影响“政绩”考核,因而未能把廉政文化建设摆上应有的位置。二是廉政文化“形式论”。一些基层千部把廉政文化看作是走形式,被动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和检查,只是“上上大课、做做报告、树个典型”,走过场、做样子,没有真正自觉地去抓这项工作。三是廉政文化“与己无关论”。一些群众认为廉政文化的对象是政府机关、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没有关联,学不学廉政文化知识、接不接受教育无所谓。
三、破解廉政文化建设制约因素的路径选择
找到了阻滞廉政文化建设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也就探寻到了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消除贪腐文化的影响
要建设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必须把逐渐铲除日益蔓延的贪腐文化的土壤作为着力点。贪腐文化与廉政文化直接对抗,是廉政文化的天敌,两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腐敗之所以在我国屡禁不止,以及民众中羡慕腐败心理的滋生,都源于贪腐文化的日渐泛滥。现实中大量腐败现象的存在,使人们对腐败由开始的“深恶痛绝”转变为“习以为常”,只要不触及个人利益就听之任之,甚至抱着“改变不了环境就适应环境”的心理,产生悲观情绪,对我们党开展反腐败的决心、能力丧失信心,进而加深了对腐败文化的心理认同。这说明腐败文化已在一定程度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文化之中,腐败现象成为一些人的行为准则、一种生活方式,并向社会各个层面延伸,形成蔓延扩散效应。因此,逐步消除贪腐文化的影响,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下大气力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否则,将很难抵御沉渣泛起的封建残余、兴风作浪的西方腐朽思想、暗流涌动的官场“潜规则”,很难铲除贪腐思想滋生的土壤,很难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真正树立廉洁从政的理念,很难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把握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在特性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基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通过一、二次的文化活动一蹴而就,它必须依靠持续的长时间的“润物无声”式的熏陶和渗透,保持“长流水、不断线、渐进式”的恒态,做到“和风细雨”“常润心田”,累月积年、久久为功,逐渐使廉政理念固化于内、外化于行、深入人心,最终成为全体社会公众的共同行为准则和共同理念。因此,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提高对廉政文化建设战略定位的认识,深入研究和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身特性及建设规律,把反腐败从“运动反腐”“权力反腐”转变为“制度反腐”,再进一步提升为“制度反腐”与“文化反腐”联动推进,把要求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提升为建立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一战略目标来定位。
(三)做好廉政文化建设的渗透与结合
廉政文化是以各种文化产品为载体和表现形式,向党员干部传递廉洁从政理念,向社会传递廉洁价值理念,进而推动、促进廉政理念生成的文化。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时,首先不能孤立地就廉政文化抓廉政文化,必须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反腐倡廉建设之中,渗透进经济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与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整体推进。
1.廉政文化建设要与增强文化自信紧密结合。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融合的产物。在增强文化自信工作中,廉政文化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廉政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都应在增强文化自信进程中有体现、有部署、有安排,二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
要在推进文化自信中突出廉政文化建设内容。尽快出台规定,要求各级党委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大宣教”格局之中,列为主流媒体的重要传播内容。对于纪委监委机关和文化传播公司等组织拍摄的廉政文化类的公益性广告,要有计划、高密度、定期播放、播出。学习借鉴香港经验,在播放、播出的费用上给予优惠甚至免费,以此鼓励和动员相关部门热心于廉政文化创作活动。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在制定年度发展计划和五年规划时要涵盖廉政文化建设内容,并将其作为一种刚性要求加以固化,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对于将廉政文化建设列入年度计划的项目,在实施中给予政策上、经费上的倾斜与支持。
2.廉政文化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紧密结合。廉政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基本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表现和载体,二者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一是在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教育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激励、凝聚和约束功能。廉政文化建设在面向全社会的同时,要把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这一群体作为廉政文化教育的重点。在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教育中,应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警示教育、示范教育、定期专题培训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基本要求贯穿到廉政教育的全过程。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教育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特权的理念,加大对特权思想的荡涤力度,强化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使蔑视法律权威、人情大于国法等腐朽思想失去生根的土壤,使重官轻法、重官轻民等现象得以根除。二是在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突出廉洁教育,强化廉洁文化建设的导向、教育、凝聚和规范功能。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中,思想单纯、可塑性强。社会转型期,青少年思想价值观念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引发出了种种令人心痛的矛盾和问题。要学习香港廉政公署的做法,制定适用不同年龄段的细分的教育内容。要将廉洁价值理念通过国民教育进课本、进课堂、进青少年头脑。要针对青少年伴随网络成长的突出特点,将廉洁价值理念广泛渗透在网络平台上,通过网络游戏、网络小说、微信微博等方式吸引其注意力,帮助青少年养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价值理念,奠定终身廉洁做人的道德基础。
3.廉政文化建设要与廉政制度建设紧密结合。廉政制度是反腐倡廉的物质外壳,而廉政文化是反腐倡廉的内在之魂。“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实践证明,过度地坚持廉政制度决定论而忽略廉政文化建设,制度将走样变形;而孤立地强调廉政文化,失却廉政制度的支撑,廉政文化建设同样会收效甚微。二者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改革力度,放权于市场。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固然有思想认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其深层次的根源却是市场经济改革不到位、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结果。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一些部门权力与资本相结合,导致寻租腐败,社会风气恶化,使廉政文化建设步伐缓慢、步履艰难。因此,必须加快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减少政府审批事项和审批范围,尽快实现政府管理方式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放权、让权于市场,强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使“结交官府”的寻租活动失去动力,使公共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和民众的监督,铲除寻租腐败存在的制度基础。新一轮机构改革正在显示出正向效应。政府由管制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治本之道。二要建立廉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使之走上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廉政文化建设是从源头上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对于规范从政行为、树立全社会廉洁价值理念、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长远意义和现实价值。那种在廉政文化建设中重形式、走过场、做表面文章的做法,是一种极其短视的行为,源于对廉政文化功能和作用的误读。因此,尽快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制定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带有根本性和稳定性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制度基础,使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走上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在当前尤为迫切。要通过建立制度加大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物力、财力投入,对廉政文化建设所需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给予重点保障。建立以政府财政拨款、企事业单位自筹、社会各方面资助的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要积极争取把廉政文化建设项目纳入到当地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取得财政资金和文化事业发展资金的支持,同时,要利用合作和市场手段,筹措項目资金。加大选树廉政典型的力度,大张旗鼓地表彰反腐先进典型,发挥其榜样和示范作用。针对长期存在的利益激励缺位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实名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属实、为国家挽回重大政治和经济损失者,按挽回数额的一定比例予以重奖,使举报由高风险无收益的行为变为有收益低风险的行为,通过利益导向把“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理念植根于人的头脑,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要建立约束机制。探索设立一套科学的廉政测评系统,衡量公务人员对廉政理念的接受程度,通过外在压力对公务人员形成监督约束。
4.廉政文化建设自身要实现传承与创新的紧密结合。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创新的交互过程,廉政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廉政文化建设一方面要传承历史上的好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的好做法,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不断加以发展创新。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的指示要求,挖掘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资源。中国古代虽然在事实上贪污盛行,但在文化上却不予支持,永远把贪腐列为负面恶行,形成了诸多博大精深的“廉说”“廉论”[4],出现了一大批清官如海瑞、于成龙、包拯等,留下了大量生动的揭露批判贪污的资料、传说和深入人心、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这些廉政文化精神,作为弥足珍贵的思想和文化资源,为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极易为现代的人们所接受,可以顺理成章地转化为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合理内核”。
(四)学习借鉴境外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综观世界各国的反腐经验,凡是腐败案件较少、政府廉洁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除建立了健全的法律制度外,无一不是具有较为深厚廉政文化底蕴的国家。北欧国家之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最为廉洁,就是普遍形成了为全社会所认可并被公民所接受和遵循的廉政文化。新加坡严格的公务员选拔和监督制度、香港廉政公署坚持不懈对全社会开展廉洁教育等,均为世界贡献了独特的“他山之石”。在对廉政文化投入保障方面,香港政府每年给廉政公署的预算是7亿多港币,其中大约14%的预算经费用于廉洁教育;美国除政府投资外,更多的文化资金在政策上采取“杠杆方式”,以“资金匹配”来要求和鼓励各州、各地方以及企业拿出更多的资金来赞助和支持文化艺术事业,相关部门应组织负责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到北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观摩考察,通过学习和比较研究,深刻认识腐败现象发生的文化性根源,深刻认识廉政建设的硬性制度建立与软性意识塑造相结合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的一般性规律,深刻认识如何使廉政教育日常化和人性化,进而制定立足本土、符合国情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敏.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8(3):55-57.
[2] 倪星.论政府职能转变的廉政含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53-57.
[3] 孙艳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消极影响[J].党政干部学刊,2013(1):46-48.
[4] 谭中华.中华传统廉政文化蕴含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2):173-175.
责任编校 王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