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英语教学中情趣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9-10-21韩苗苗
韩苗苗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究,通过分析目前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开展英语情趣教育的意义,针对性地提出了英语情趣教育的方式,以期改善和提高目前英语教学状况不佳的现状。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情趣教育
引言:
教育是国之根本,而学生更是国家的未来。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教育事业努力的方向。目前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教学方式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如何平衡和解决以期改善和提高目前英语教育教学状况不佳的现状,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一、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式枯燥
英语属于外来语言,不同于本土语言,在学习和理解上确实有难度,特别是在思维模式上,英语与汉语与许多差异,主谓宾的位置和用法都各不相同。学习好英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英语的学习不仅涉及到很多语法知识,对于单词的发音和短语的使用也是有要求的。汉语环境长大的学生想要准确流利地发出英语语音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有些音如th.v需要唇齿配合,还有上下颚的辅助。而目前的英语教学中,老师通常只是反复地讲授,让学生跟读,但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并没有发出正确的英语读音。简单的跟读不能够完全将英语发音讲透,因此在这一方面需要加强,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
(二)学生积极性不高
英语发音和短语的组合与常规汉语不同,思维模式也不一样。如果是汉语用词严谨直线性强,那么英语其实在语法上并没有太多约束,只要基本的逻辑正确即可,属于多向性。学习英语,需要推翻现有的知识体系,重新学习归纳另外一个全新的体系,这并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极容易混淆。这也是很多人学习英语的一个阻碍。传统的英语教学多采用老师讲授学生跟读的模式,枯燥无味,更增加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抵触感,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更加弱化了英语学习的效果。
二、开展英语情趣教育的意义
通过开展英语情趣教育,让他们在被吸引注意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到英语知识,并能够做到师生积极互动和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对于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也是十分有裨益的。学习,学的不只是知识内容,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学生以后不只需要学英语,也可能会继续学习日语、西班牙语、德语、法语等其他语言,学习的不仅仅是语法知识,更是一种思维学习模式和学习的能力。掌握了语言的学习技巧和方式,以后学习其他语言都不在话下。老师的督促只能作为一种外力,究其根本,还是需要学生自己自觉学习的。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则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开展英语情趣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充分自主学习,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让学生能够对与母语差异大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语言产生学习的兴趣。对老师而言,也减少了教学压力和教学难度,能够在轻松和谐的师生环境中进行愉快的教学,优化英语教学效果,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三、开展英语情趣教育的方式
(一)情景教学法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搭建一个简单的场景,如分别让学生扮演医生、护士、病人等,进行场景搭建,然后再讲解单词和短语的读音及用法,并让学生用单词和短语进行简易的对话和表演。通过场景搭建的情景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单词和短语的理解与应用,牢记使用和适用的情景和范围,提升英语教学质量,优化英语教学效果。比如某老师让三名学生分别扮演交警、路人和闯红灯的车主,围绕警察、交通、红灯、绿灯和黄灯以及汽车的单词进行自由发挥和表演。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阐释,能说出来的单词就用英语表述,无法表达的就演绎出来,实在为难就用中文表述,过程滑稽搞笑,笑声不断。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将自己所想的尽可能地用英语表述出来,宁可用演也尽量不使用中文。整个过程大家都在自主学习记忆,效果非常好。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点评。在情景教学中,巧妙地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2]。
(二)音律说唱法
英语的读音腔调起伏,朗朗上口,听起来别有情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用英语歌曲进行引入和铺垫,先用歌曲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引导学生跟唱,然后再标记出需要重点学习的单词和短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单词和短语融合记忆理解。英语的三大构成就是单词、短语和句子,这三者互有相通,能够结合起来记忆理解,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对以后的英语学习也是十分有益的。通过音律说唱法,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歌曲跟唱中掌握单词短语和简单句子的读音用法,优化英语学习效果。
结束语:
教育是國之根本,而学生更是国家的未来。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教育事业努力的方向。英语的教学需要和传统的教育区分开。培养英语思维模式,通过开展英语情趣教育的方式,如情景教学法、音律说唱法等,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莉琼. 试论小学英语情趣教学的有效策略[J]. 东西南北:教育,2017,67(5):195-195.
[2]王兆娟. 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情趣教学的方法[J]. 江西教育,2017,12(9):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