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终人散意犹在”

2019-10-21吴梦倩

学生之友 2019年3期
关键词:表现型西湖

吴梦倩

摘 要:磨课一路,从内容到策略,再到细节,无一不展现着我们的思索。本文从“吸收型”课堂演变为“表现型”课堂;“线形教学”演变为“网状教学”;“跪着教”演变为“站着教”等方面,浅谈如何上好《西湖》这一课。

关键词:吸收型;线形教学;表现型;西湖

磨课的过程,既痛苦又幸福,痛苦不言自明,但是在磨课过程中所产生的智慧的火花,思维的撞击,精神的蜕变,成长的生命是让人既欣喜又感动。

试教之后,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这堂课中,我们企图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内容全部倾倒给学生,所以在课堂里,我们就发现教师牵引痕迹过重,教学内容显得庞杂,甚至一些让学生感悟的内容重复地出现在各环节中,学生的精力和智慧就耗费在我们不停的问题转换和环节切换中。仔细思来,原因有二:

一、听说读写,安排不当。

第一次试教后,一些老师提出这堂课很美,老师是真真切切地浸入美中,孩子也知道这是美的,但他们的美还是游离在文本之外的。

自我感觉也是如此,在试教中,问题一个紧接一个,谈得多,思得少;说得杂,质量低;写的有,特色无。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各环节中合理地落实听说读写呢?——说就让孩子说得尽兴,说得精彩;读就让孩子读出理解,读出个性;写就让孩子写得沉入,写有所得,所以我们得思考,我们得仔细斟酌各教学环节侧重的语文能力训练。何处安排听?何处安排说?何处安排写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此时尼采的“精神三变法”就浮现眼前——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复归婴儿。我们也尝试着从狮子变成婴儿。

二、环节完整,策略不精

第一次试教后,有的老师提出了现实课堂“环节完整,策略不精”的看法。这使我想起了王崧舟老师写的《磨你千遍也不厌倦》一文,磨课过程的确是这样,因为在不断的研磨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学生学习的困惑点,才能更精准地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我们才能采用最精当的策略,让孩子够一够就能摘到葡萄。如下几个镜头:

磨課一路,从内容到策略,再到细节,无一不展现着我们的思索,因为“心耕语文”的理念在我们心中荡漾,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充实,让“耕植心灵,言语为先”渗透我们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成为“言语表现”课堂。

1.“吸收型”课堂演变为“表现型”课堂

传统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唯教材是尊,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中只是接受者、被动者、受惠者,只要是文本中的知识、思想,就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话语统治权。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就变成了叶老所说批评的“两脚书架”、“人形鹦鹉”。

在《西湖》一文中,如果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中只是被动地感受美,接受美,那我们的课堂则变成了“喂养场”,我们的孩子则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牙膏内的课堂是沉闷的,死板的;而“表现型”课堂则全然不同,在课堂之中以学生的说写为主,让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尽情地表达,用笔尖,用心灵流淌自己的思想,这样的课堂是灵动的,是鲜活的。让学生的言语得到重生,心灵得到狂欢,最终走向言语人生。

2.“线形教学”演变为“网状教学”

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一般都是线形阅读,即关注情节展开阅读。但“线形教学”却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它虽可以引进多种教学策略,包含多种教学风格,但总体框架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情节为主线,以问题为连接点,以逐段顺序讲读为基本操作方式,其最大的劣势在于教师“把”得过多,“圈”得太牢,学生则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走。

网状阅读则不同,因为它是带有研究性的阅读。这种阅读穿插“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在我个人看来,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教师进一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要使学生长时间地保持较浓的兴趣,主动投入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当中,并且不脱离课文这个媒介,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挖掘训练“网”,设计出具有强大生成性的教学方法。如《西湖》一文中创设的各种交际情境——“湖面倒映着什么?”“白鸥带着怎样的心情掠过湖面,为什么?”

(2)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以及智力不会消耗在经常性的环节转换和思维变换中,其各项语文能力得到了集中培养。如《西湖》一文教学中,我主要设计这么几个大的版块——“一首曲子  一腔评论”、“一组词串  一番习得”、“一组美景  一声品读”、“一篇博文  一笔赞叹”、“一声发问  一泓心灵”,然后在这么几大版块中将听、说、读、写进行合理的安排,学生可以尽情地在各自环节进行各项能力的训练。

(3)语文课的中心任务得以被顽强地保护。在这种“网状教学”里,语文课很难被上成“情节分析课”、“思想教育课”、“常识课”以及各种华而不实的所谓“语文活动课”。

3.“跪着教”演变为“站着教”

一节课上完了,学生可以在心中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带着一种满足感走出教室;也可能产生新的困惑和问题,带着许多问号走出教室。两种不同的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学贵有疑”,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能有效地产生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因为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它激活了学生的兴趣。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质疑的目的是凭借言语这一载体,实现人与“言语”的和谐共生,让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质疑与发问中成长,变得美好,变得高尚!

参考文献:

[1]张明林.构建学生心目中的“天堂明珠”——《西湖》教学片段与反思[J].教育科研论坛,2009(07):48-49.

[2] 王康玲.《西湖》教学设计[J].新课程(小学),2016(10).

猜你喜欢

表现型西湖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用数学思维分析遗传的基本规律
汴西湖
节日之美——西湖村
用数学思维分析遗传的基本规律
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相关变式题型解析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
当西湖遇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