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19-10-21王荣晶
王荣晶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注意学生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小学作文教学中蕴含著许多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那么究竟是哪些方面制约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具体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方法呢?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一些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培养学生
一、作文教学中影响学生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
1.传统教学中把“虚构”与“虚假”等同看待。
2.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创新失去源泉。
3.应试做法窒息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说和写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的一种积极的倾向,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强烈向往的心情,从而主动去认识事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学生才有创新之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说和写的兴趣?
1.设景激趣;
2.听故事激趣;
3.用提问激趣;
4.自由谈话激感。
三、小学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创设条件,拓宽训练时空,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1.拓宽学生的训练内容是作文教学培养创新的基础。
2.从训练的方式方法看,有以下方法可促进小学生的创新思维:(1)利用图画进行创新性作文;(2)利用童故事进行创新性思维作文;(3)借助联想进行创新思维的作文:(4)凭借课文进行创新性思维的作文。
3.从训练活动上看,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1)绘画:使学生文字与图画结合来,画面与文字相补充,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
(2)制作:让学生完成课文中一些小手工或小科技,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3)实验:教师可以用自然课文中的一些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4)表演、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表演创新能力。
四、根据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阶段和创新思维的特性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发散性、变通性、独特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的三个特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2.思维的变通性体现在同一中心多种选材;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五、建立新的体系是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为了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写作的创新能力,就要建立一个开放、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结构。这个结构为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热情;大胆表达-拓宽创新思维的空间;;交流合作—一激活创新思维火花;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2.大胆表达,拓宽创新思维的空间;3.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患维火花;4.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
六、完善激励机制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保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功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支柱。学生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付出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他们有创新习作的信心。有效的激励机糖
有以下几种:
1.分数激励法。
(1)针对差异,采用差异评分法,激励学生建立信心;
(2)采用多次评分法,允许学生多次写作,不断提高,不断创新。
2.评语激励法。在作文批改中通过几句简短的评语,激励学生再度创作的信心,使学生下次作文写得更好。
3.成果激励法。教育心理学表明,成就的动机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他们希望其他人欣赏他们的作品,从中体验成功的欢乐。可挑选好的作文写在板报上,或投寄有关的报社,也可让同学们读一下他们的习作。这样做,一是可以让学生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二是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再创新习作的动机。
总之,要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以致有创新之作,就需要教师用一系列能让学生感兴趣又能从中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引导学生。这样,让学生变被动习作为主动习作,能充分培养和发挥创新思维,激发好的习作积极性,在作文教学中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欧阳色兰. 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方法与创新思考[A].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二)[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2]金盾.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的创新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