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物理高效的教学方法
2019-10-21潘刚
潘刚
摘 要:初中物理是初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时要构建互动、探究的物理课堂,教师要注重提高初中生的物理探究能力。在物理教学时,教师要将物理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列举生活实例进行物理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物理实验,使学生借助实验进行物理探究,教师还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构建探究的物理课堂。下面,我从“一、物理教学和生活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二、注重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三、小组合作学习,构建探究的物理课堂”三个方面入手,就初中物理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教学方法及策略
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物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上讲授知识,学生听课。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的环节,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初中物理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注重物理实验,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就初中物理教学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物理教学和生活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物理教师在教学时要将物理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物理教学,教师使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教师借助生活实例进行物理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物理知识。
例如,在讲《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这节课时,我讲了一些生活的实例:汽化的例子:平时我们洗衣服把湿衣服拿出去晒,一会衣服就干了,水跑到哪里去了呢?在夏日的都市,洒水车给人们带来阵阵凉爽。液化的例子:自然界中的露水、雾的形成都是液化现象。我使学生自己想一想,自己观察到的汽化和液化的现象有哪些?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了自己见到的汽化和液化的例子。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乐趣。
二、注重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师帮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理解物理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实验和观察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这节课时,我使学生运用物理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我使学生准备好透明玻璃筒、鸡蛋、食盐、弹簧测力计、金属圆柱体、细线、烧杯、小石块等实验器材,1.把鸡蛋放入到盛水的透明玻璃筒内,鸡蛋沉入筒底,向水中撒盐并搅动,观察鸡蛋的沉浮情况。2.用弹簧测力计提着金属圆柱体慢慢浸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3.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改变其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还和液体的体积有关,和沉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没有关系。通过实验的方式学生对影响浮力的因素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构建探究的物理课堂
初中物理教师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教师要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见解,小组讨论使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教师要给每个学生积极发言的机会,使学生进行认真的思考。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课堂更加具有活力。
例如,在讲《怎样描述运动》这节课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我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下列说法中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的?1.坐在船上的乘客是静止的。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3.月亮从云中钻了出来。学生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第一个问题参照物是船,竹排在江中游,是以青山作为参照物;青山在走,以竹排作为参照物;月亮从云中钻了出来的参照物为云。我使学生讨论:人在电梯中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分别以地面、电梯、窗户为参照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得出: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以电梯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以窗户为参照物,人也是静止的。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使课堂更加有趣、生动。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师要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将物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教师要注重物理实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地探讨物理知识,教师要转变灌输式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物理教学更加高效。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教师通过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给学生更多发言的机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物理探究意识。
参考文献:
[1]赵晓静.初中物理教学高效课堂探究[J].学周刊,2020(02):43.
[2]吴进川.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