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坚:《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019-10-21郑坚
郑坚
2020年2月10日,是普希金逝世一百八十三周年纪念日。聪明的你一定会发现,决斗的日期不是1837年的1月27日吗?为什么会在2月10日纪念诗人逝世?其实那天的俄历就是2月10日,就像中国农历的二月初十。我们来跟随着这些史料,这些诗歌,拨开180年重重色染的纱幔,回到历史发生的现场,重温诗人短暂浪漫的一生,向艺术致敬。
决斗,在中世纪曾被视为男人捍卫荣誉的英雄之举。但到了1837年的俄国,早已被法律废止。不管决斗的结果如何,参加决斗的双方都会被沙皇警察局治罪,难逃一死。但普希金向丹特士发出战书的事在彼得堡已无人不知,沙皇当局以某种默许的态度任其发生。年仅38岁的“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就这样陨落了。这在俄罗斯掀起了轩然大波,人們纷纷用各种形式表达对普希金的悼念。
先谈诗歌。普希金逝世当天,23岁的骑兵军官米哈伊尔.莱蒙托夫(1814-1841)写出了纪念普希金的著名诗作《СМЕРТЬ ПОЭТА》(《诗人之死》),一举成名。据说在这之前的七八年中,莱蒙托夫也写过不少诗作,但在文坛上一直默默无闻,偶像之死给了愤怒的莱蒙托夫一夜成名的机遇——他被视为普希金文学的继任者。
《诗人之死》
诗人死了!名誉的俘虏!
他倒下了,是为流言中伤,
胸膛里带着铅弹和复仇的渴望,
他垂下了高傲的头颅!
这首72行诗给莱蒙托夫带来文坛巨大声望,前四句被永久地铭刻在了普希金的纪念碑上,于圣彼得堡的黑河——普希金决斗之地永远陪伴着他。纪念石碑的另一面刻着:1837年1月27日,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于黑河决斗受伤并致死。
《诗人之死》并没有公开发表,但引起了俄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共鸣,也被沙皇敏锐地捕捉到了和普希金一样的“为自由而歌”的反抗者气质。1837年2月8日,莱蒙托夫就被下令流放到高加索地区,调任下诺夫哥罗德高加索骑兵团准尉。顺便说一句,高加索地区的民风有多么彪悍,参看俄罗斯版《十二怒汉》的刀技展示。不知是诗人注定的冒险勇气,还是受到高加索民风浸染,年轻的莱蒙托夫1841年结束流放到彼得堡后也死于一场决斗,年仅27岁。
接下来看绘画表现决斗。在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也有的决斗的场面,而且这幅插图的作者居然是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
列宾是谁?他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就是著名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人教版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收录了同名的课文,就是专门为介绍列宾的这幅画而撰写的。当今世界第二大美术学院,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即以列宾命名,它是俄罗斯美术的最高学府。由此可见,列宾在俄罗斯以及世界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画艺术家的神经被诗人之死震颤了,纷纷试图复原决斗发生现场……笔者忍不住也请郑好复原了一幅决斗现场,看00后是如何用Q版的儿童视角阐释‘诗人之死的。
《诗人之死》 郑好
普希金的塑像(1;1)也被安放在黑河当地的著名的‘文学咖啡馆中,据说普希金就是从这里出发去决斗现场的。这家咖啡馆至今还在营业,前来纪念普希金的游客可以在里面点餐,点个“普希金套餐”稍坐一会,再出发去决斗地的纪念碑,试着感受赴着必死之心的诗人如何走完这人生最后一段路的——他已经预知命运的安排了吗?还是憧憬着胜利后带着妻子儿女远离着圣彼得堡皇宫与贵族的藩篱?
普希金并不是在决斗现场去世的。27日傍晚五点左右,他腹部中枪后应声倒地,鲜血染红了白雪,他的决斗助手丹扎斯四处寻找马车,可是由于位置过于偏僻,怎么都找不到车。十万火急之下,他们上了决斗对手丹特士的马车,丹特士的车夫带着他们赶往外科医生的家里。偏巧外科医生出诊了,连续去了三个大夫的家,都没有医生在家。19点,普希金终于回到了家里。等到医生赶来的时候,失血估计已经达到2000cc,经过一天的止痛和降温普希金的病情越发严重。最后的关头,医生们用了25条蚂蟥吸血的方法,处理因子弹引发的腹膜炎。这种当时流行的医疗方法,反而造成了普希金失血过多,1月29日下午14点45分,“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终于告别了的尘世的痛苦,永远地长眠了。
剖析普希金的死因,1937年,苏联医学科学院的院士卡希尔斯基说,如果当时在决斗现场采取急救措施,如果医生能取出子弹,对腹腔做缝合处理,再使用抗生素消炎,也许这段历史和俄罗斯文学史会改写。
《晓说2017》中高晓松与马未都对谈,谈到到马未都对收藏和高晓松对音乐的痴迷,他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只有喜欢到痴迷的,才能在里面开花……” 无独有偶,周作人在1923年晨报社版《自己的园地》的序中写到“我是爱好文艺者,我想在文艺里理解别人的心情,在文艺里找出自己的心情,得到被理解的愉快。”
人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找到自己心里的那亩田、那块园地,深耕细作,忘然于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