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真实,影的诗意:论余秀华与《摇摇晃晃的人间》
2019-10-21辛搏文
余秀华作为21世纪后诗集销量最高的女诗人,同时也是一名残疾人,她的独特身份既推进她进行创作,也与她的风格相辅相成。其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和其出演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分别在诗歌和纪录片领域获得轰动,笔者试在“跨视域”下探索诗歌与影视的两种《摇摇晃晃的人间》之间的“互文”与共性。
在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自序里,余秀华感性地谈到她写诗的几个原因:脑瘫残疾使她写字费劲,诗歌字数少;诗歌是她和命运抗争的工具,使她能够在被忽视的世界中表达自己;诗歌使她快乐,和她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她在这本诗集的自序中写道“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他充当了一根拐杖”
毫无疑问,余秀华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她一直未能融入农村,无论是价值观,还是审美取向。她所喜爱的并践行的是精英式、高雅化的写作路线。她利用在横店的生存经验,将日常生活中的树、草、花、麦子、田野、云、河、土地、院子、季节……作为自己的意象工具,转化为诗的符号和诗的语言。她不止一次说,诗歌能够陶冶自己,使自己干净,这种追求无疑是“卡塔西斯”式的。诗歌这种文体是感性的、是隐性的、是诗性的。用诗来表达自己,是她的“诗意的自传”。
余秀华的诗在乡村的空间中被创造出来,但并不能因此被归入乡土写作,在她的诗中,乡村场景的反复出现并不意味着乡村场景或农耕文明是其诗歌精神的重心所在。抒情主体与周围的环境看起来似乎“和平相处”,实际上却处于一种微妙的、紧张的张力之中,这是深埋在余秀华诗中的一条裂痕。1在横店村,她精神世界的状态却是彻底的“异乡人”。
余秀华的痛包含了身体残疾的痛苦和因身体残疾所带来的心灵痛苦,她追求灵魂上和万物的平等,却在诗歌中无法脱离自己对痛苦的自卑,在痛苦中,她渐渐包容了一切,在痛苦中,她也在勇敢地不断克服,“跟顺亮光,绝望就不会在体内长久停留”,是她对自己的鼓励。
余秀华的诗歌具有极强的“个人写作”色彩,脱离她的环境和身份,便无法正确解读,她的经验给她的诗歌打上了特殊的“烙印”,这是她与世界的沟通方式。同时,她的诗歌因为具有细腻且热烈的情感,以及极强的文学性,引起人类普世感情的共鸣,也使得读者在阅读中渐渐剥离她个人身份的影响,阅读并解读其文学作品本身。
“语言是理解本身得以进行的普遍媒介”2,由于拍摄主体的特殊性,纪录片 《摇摇晃晃的人间》拥有视听和诗歌两种不同的系统,这两种语言间互渗、互文的处理方法使影片独具一格。在纪录片里,多次出現余秀华慢吞吞地用自己的口齿读着自己的诗歌,展现她的独白或者横店村的场景,诗歌语言和视听的多次碰撞,农妇的身份与诗人的身份也在这样的碰撞中产生了激烈的火花,对诗歌的解读和对诗人的解读同步推进。
在纪录片 《摇摇晃晃的人间》中,景深镜头大量出现,一方面呈现了余秀华诗歌创作的原生态环境,一方面客观地记录了余秀华的生存空间与生活图景。这里不仅是余秀华创作的土壤和生态环境,也是余秀华生存和生活的空间,这里积攒了她成名前全部的生活经验。余秀华的喜怒哀乐、痛苦挣扎都发生在这里。
余秀华的脑瘫残疾是因倒产导致的,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余秀华说话时面部扭曲的表情和走起路来不协调的身体。如果读者仅知道作者式一名脑瘫残疾的农妇,那么他仅仅会产生所谓“身残志坚”的直接想象,对于具体情况仍旧是一无所知。
纪录片在前半程仍在刻意捕捉余秀华在农村的日常生活(虽然她此时已走红网络),这些场景都是争分夺秒的,因为在她成名后,这些过去的日常生活场景能否重现,是很大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余秀华砍草,喂兔子,杀鱼……的农村生活场景,笨拙的动作和坚韧的神情昭示着她的平凡生活与生活的努力。
纪录片里,余秀华自白,“当我写诗的时候,我觉得诗歌让我安静下来,安静下来。”一边在电脑前慢慢地敲击键盘,这样的形象和话语在农村的背景中显得格格不入却又相当难得。和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自序中谈到的一样,她的写诗是充满内在需要的,这是她对抗命运的工具和心灵的支柱。
她在纪录片中怒吼道,“这个婚姻就是他妈的扯淡。” “你说,活着是不是没什么意思啊,我都不想再活了,他妈的,太没意思了。”一个与诗人身份相左的真实面目就这样直接地显现出来了。围绕着余秀华离婚这一事件展开叙事,其中穿插了对余秀华参加新书签售会、诗歌研讨会、电视台节目录制、洗衣做饭饲养家禽等生活片段的客观记录,增强了纪录片的真实感和故事性。内外视角的结合实现了内容与表达、客观与主观的平衡与互补,使得影片对于余秀华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和丰满。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采用了经典的内外视角相结合的叙事策略。内视角是影片的主人公或事件的亲历者(余秀华),从其自身的视角进行叙事,其叙述的内容皆出自个体体验,真实感和亲历性是其特质。而外视角(主要由导演范俭决定)是从叙事对象的外部进行观察和讲述,对叙事对象的了解和认知由其言行和表现所决定,不涉及观点、评价,将思考空间和解读自由交给观众。内视角从叙事对象内在出发去体现真实,外视角以观察者的身份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记录。
余秀华摇摇晃晃的身影,倔强又坚定地走在麦田中。余秀华摇晃的身影是一种残酷现实的展现,也是一种唤起能量的诗意表达。画面本身的张力和余秀华诗歌文字所传达的力量在影片中交相辉映,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自序,凸显了诗歌作为“拐杖”给余秀华摇晃的生活带来的支撑和希望。余秀华用自己最真实的感情和天才式的创作才能来对抗命运带给她的残忍和不公。我手写我口,在诗歌与纪录片之间,她在刻意与不经意之间完成了“自传”。
参考文献
[1]刘聪:《论余秀华诗歌创作的抒情与审美特质》,《文艺评论》2017年第10期,第81页。
[2][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 496页
[3]陈律薇:《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叙事策略分析》,《电影文学》2018年第4期,第58页
作者简介:
辛搏文(1995年—),男,汉族,山西蒲县,在读硕士研究生,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