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与其《道德经》部分章节思考

2019-10-21董耀禅

西部论丛 2019年28期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

摘 要: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关键词:老子;信言不美;道

一、老子的政治学

我们讲述老子的哲学首先得说老子的政治学,因为哲学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一种说法:哲学起源于人类的惊异。以为人类目睹宇宙万物生成变化,幻灭沉浮,所以惊欢疑怪,就要寻找一个完满的解释,哲学就此产生。然而这话未必尽然。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初的哲学思想,全是由当时社会政治的现状所唤起的。当时的社会阶级秩序已经混乱不堪,政治组织已经无力补救维持。于是乎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老子也不例外。但是倘若将老子的思想当做一种纯粹的政治学说,也算不上哲学。老子度量社会现状后,从根本出发,寻找一个根本的观念。这是老子在那个年代最为可贵的地方。然而老子政治上的主张也只是他根本观念的应用。老子的根本观念是他的天道观念。

老子之前的天道观念都把天看做一个有意志有知识,有喜怒哀乐,可以作威作福的主宰。到了老子这里却不然。原因在于老子生在那种纷争打乱的时代,眼见杀人,破家,滅国的惨祸,倘若有一个意志的天,是绝不会有这种惨案发生的。万物相争相杀,人类同样相争相杀,便得出了天道无知无为的结论。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认为老子的天道论是消极的,在这方面老子最大的功劳在于他的天道超出了天地宇宙万物。这个道是无声,无形。有单独不变的存在,又周行于天地万物。生于天地万物前,却又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但是这个道的作用并不是基督教所说上帝,也不是中国远古神话的女娲,而是自然而然既所谓的道法自然。这里的道是一个抽象概念,微妙难以说清楚。所以老子为了从具体方面着想,提出了无的概念。老子一方面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另一方面又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道与无都为万物之母,道既无,无既道。

再说老子的人生哲学,老子的人生哲学和他的政治哲学相同遵循了本体论的意志。要求人无知无欲无求。在老子看来认得知识储备越丰富,欲望就越多,心生无限烦恼从而导致纷争乱世。不如做一个无欲无求与道同质的人。所以老子常常劝人知足。在当代人看来,老子的诸多思想可能并不实用了,如无为,不争等等。但具体看老子的道德经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观点现如今还被我们倡导。

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真理与谬误、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等矛盾斗争中前进的。而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就包含在全部人类文明史中。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传统文学艺术中有不少体现辩证思维的范畴,就与之有明显的渊源联系。例如“有”与“无”,出自老庄哲学,“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 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后世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逐步从老庄哲学中引申出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与之相关,“虚”与“实”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独具特色的理论。“奇”与“正”这对范畴涉及艺术创作中整齐与变化相统一的创造、表现方法,为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规、正统、整齐、均衡,“奇”指反常、怪异、创新、参差、变化,二者在艺术创造中是“多样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创作者们看来,其意味着事物与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间既有对称、均衡、整齐以有参差、矛盾、变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见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于是产生出和谐的、新颖的艺术美。倘若寻根究源,“奇”与“正”作为对立的哲学范畴,正始见于《老子》五八章:“正复为奇”。而将这对范畴移用于文学理论中,则始于刘勰《文心雕龙》。不容否认,在中国哲学辩证法发展史上,老子的学说及其影响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但在第二章中还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当今教育中,3—10岁小朋友教育尤其关键,但是令家长感到苦恼的是:不论说多少遍,孩子总是不听自己的讲解教育。在好多场合使自己脸面无存。其实问题除了孩子忘性大,逆反以外问题还有可能出在父母自己身上。我们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在用言语教育孩子时,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力行。家长大多时间都在言语教育,而没有像老子所说的不言之教。我们其实大部分时间不需要过多和孩子语言交流教育,可以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可以尝试行不言之教,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用行动证明什么动作,言谈在什么场合是符合时宜的。这样可以省很多精力口舌。在一定程度上父母本人自己的素质也会得到提高,既10年前提出的观点:教学相长。

二、水的的柔性哲学

道德经七十八章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大概意思是: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老子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本章可与八章的内容联系起来阅读。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对水的赞美;二是“正言若反”。张松如说:“在世界上,弱能胜强,柔能制刚的事例是不乏见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许多大变化,看到了曾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变,这不能不对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影响;同时,在这个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界的斗争中,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在更远的时代,水的特点还没有为人们所了解,保留《山海经》中禹治洪水的传说,和老子书中对于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

三、语言的真假

在道德经末章中关于信与美争议一直存在。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是: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本章采用了与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三十三章、四十五章、六十四章、七十六章相类似的格言警句的形式,前三句讲人生的主旨,后两句讲治世的要义。本章的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例如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本章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本章一开头提出了三对范畴: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这实际上是真假、美丑、善恶的问题。老子试图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其实质往往并不一致。这之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按照这三条原则,以“信言”、“善行”、“真知”来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谐。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归于“朴”,回到沒有受到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的污染之本性。张松如说:“世界上的事物多种多样,社会现象更是十分复杂,如果单单认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知者都是不博的,‘博者都是不知的,这就片面了。不能说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远不能统一,而只能互相排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不免始于辩证法而终于形而上学。”对此,我们倒认为,没有必要从字面上苛求老子,否则就会偏离或曲解老子的原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往往这么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听到这些话后,大概很少有人去钻牛角尖,反问:难道忠言都是逆耳的吗?难道良药都是苦口的吗?所以,老子的这些警句并不存在绝对化的问题。

首选撇开做人问题,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凌驾到商业中,我们会反思到:实用么?商业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谈判中的优势阐述,唯美诱人的广告,完美无缺的保险等等。我们倘若将这种商业之言的美剥离商业运作的项目本身,试问多少人愿意与赤裸裸,干扁扁的项目合作?即使手中的羡慕确实上层。此刻我们是否可以来反驳老子的观点?其次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业中的争可以理解为:争夺市场,争夺原始资源,争夺高等人才等等。如今的市场经济中,各个行业争先恐后占有市场。对于一部分资本实力不雄厚的企业,不争等于坐以待毙。老子的观点是否试用?

关于这两个问题回答设计到老子本体论与企业创业初期定位问题。在老子本体论看来道是无欲无求的,假如强加一个道的欲求那只能是:道追求的是无欲无求。至少不会像人一般欲望不止金钱,名誉,权利等。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当道在追逐无欲无求的目标时候,其实其他欲求已经完满,只不过道的的自然性对它们无所求。所以企业在定位自己时可在追求盈利之外树立更伟大的目标—造福社会。就如同老子的道一般,企业将造福社会当做自己的究极目的,而在追求这个终极目的的过程中,占有市场,盈利等等只不过是附带。

通过以上章节的分析和论述,不难发现老子的《道德经》不是一层不变的。有种说法是古代的《道德经》是写给帝王看的,那作为当代的我们如何吸取之中有用的信息,如何理解其中奥义,作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翅膀,还得看我们自己的发挥。它并不能直接带给我们金钱但能带给我们启迪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M].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2] 王川航老子的思想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9).

作者简介:董耀禅(1991—),男,云南大理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2016级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道德经老子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漫画
漫画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