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而动,有序前行
2019-10-21郑金娟
郑金娟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概念教学应该与探索与实验相结合:科学概念的建立需要有理有据,有的放矢,充满情趣。让学生大胆地猜想、观察、比较与动手操作,这有助于概念更规范与科学;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应用或者了解相关科学现象的应用,则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与提升概念。
关键词:概念形成;前概念;认知冲突;观察实验;科学素养
在学生的成长经历与生活阅历中,多少會存在一些与科学新知之间有关联的记忆与信息,这些作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基础的原有信息就是教育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前概念”。如何让前概念得到及时的利用与升华,最终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新概念,进行实验无疑是一种重要方法。
1、强化目的性,有谋而动
前几年,由于普遍提倡“让学生动手”、“培养参与兴趣”,不少科学课变得热闹起来,在一派生机中却发现问题还是不少。比如在一次折纸飞机的实验操作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对飞行知识有所了解,就放开让学生制作纸飞机,学生一会儿找材料,一会儿讨论怎么操作,但是就是没有人就纸飞机的飞行原理提出想法,最后教师不得不进行提问试图把学生引导过来,但任凭教师怎么喊,学生由于过度兴奋早已经不再关注教师的提醒与要求了。
我们发现这位教师其实内心还是抱定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的,但就是因为过度放开让学生动手而导致难以收场的结果。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教师是否可以在上课一开始时以飞行知识的讲解为开场白,使学生树立求知的意向呢?这样导入过程会显得比较简单,但显然比原来的过度渲染朴实了如多。然后可以提问:”同学们,飞机的飞行是有条件的,如果制作飞机的过程中违反了规律,最终就会机毁人亡,大家想一想,这个规律是什么呢?好,现在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拿出手头的制作材料……”,就这样,有了问题的指引,学生也树立了求知的意识。
2、定位前概念,有据而动
科学教学的一般规律是让学生从错综复杂的混乱思维中找到前概念,通过不断实践,思维不断发生碰撞,最后科学就向科学概念靠近,直至形成概念思维。
比如学习“昆虫”时,学生已经有了昆虫的相关前概念:小的、有脚、会飞的动物,一般学生都认为象苍蝇、蚂蚁、蜘蛛都属于昆虫。上课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展示几种昆虫,并归纳出:①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②有六只脚;③两只触角。学生能很快知道为什么蛛蛛不属于昆虫,但时间一长,很多学生还是会将蜈蚣、蝎子、龙虾等与昆虫混淆在一起。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学生之前的前概念的干扰,也由于教师没有将昆虫的概念进行固定下来强化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创设认知冲突,激趣而动
创设情境,是为了使学生对相关内容产生探究的兴趣,引发探究的热情。情境是否具有思考价值,有利于学生新概念的建立才是最重要的。
在学习生物的变异这块内容时,有位教师首先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引出遗传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同类现象:鸡下蛋后蛋又可以变成鸡;大豆种子播下后长出的是豆苗,到了成熟季节就会结出豆荚;美国人我大是蓝眼睛黄头发,他们的孩子也是这样……这是教师突然出示了一张图片,问:“图片上的动物大家知道他是什么吗”,有的说是青蛙,有的又说是癞蛤蟆,有的又说是鳄鱼,但马上又有人反对,因为他看到过的动物不是这样的。那这究竟是什么呢?由于学生已经对生物的遗传有过认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变异现象的基础,所以教师就借此发挥把学生导入遗传现象的讨论中,但突然却出现了一个强烈的视觉刺激:出现的事物是个四不象,学生的回答既象又不象。这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处于一种经验与现实的强烈矛盾之中,他们渴望尽快知道这背后的原因。
4、引入新概念,有理而动
用文字形式对概念下定义在小学高年级教材中较多,定义虽然重要,但关键还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众所周知,一个概念包括他的内涵与外延两个要素,在教师给出概念的定义之前,学生应该有足够的生活想象、现场实验活动来了解概念有关的信息。
以“变异”为例,学生要搞明白的是:这些现象发生在谁身上?是一种怎么要的现象。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应该是“生物的亲子或者子代个体之间”,对于第二个问题,答案应该是“个体之间的性状存在差异”。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探讨一些呾来理清概念。比如:
下列属于变异现象的有( )。
①母鸡生了一只鸡蛋;②袁隆平研发出杂交水稻;③无子西瓜育种;④大熊猫生下了幼崽;⑤骡子的繁殖 ⑥克隆人的诞生
为了让学生明白具有“性状发生改变”这一事实的才是变异。通过交流与讨论,概念的内涵越来越明确,其处延也得到澄清,学生就能建立起比较科学的变异概念。
5、进行多重联系,有序而动
科学概念是科学大厦的基石与基本单位,每一个概念有其独特的坐标位置。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更要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与横向比较,这样学生学习概念就会更轻松,而且容易记住他。
比如学习“热是怎样传递的”,导入新课时,可以用一个实例:冬天,当你回到家,妈妈用温暖的手把你冻僵的小手抚热,你感到非常幸福,大家想一想,这里发生了热的什么现象?这要就建立了新概念与生活的联系。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物质形态(固体、液体、气体),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传导,对流与辐射)让学生感受热的传递,再总结出规律。
兰本达教授说:“概念是每节课的指路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概念教学联系着学生的猜想、观察、比较与动手操作过程,维系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牵动着学生的兴趣与情感,引领着他们的理想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课前探究过程的设计策略[J].胡三塘.江西教育科研.2005(06)
[2]让小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具科学性[J].李文忠.教学与管理. 2012(26)
[3]小学科学物质科学领域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蔡敏胜.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11)
[4]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与实践[J].杨兰娟.上海教育科研.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