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育背景下高职学生有效就业策略研究
2019-10-21梁勤
摘 要:本文主要从校企共育的视角分析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途径,从打造学校品牌特色、订单式培养模式、实习基地创建、就业指导课评分体系改革等方面提出高职学生有效的就业策略和建议,为校企共话育人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共育;高职学生;就业策略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实现我国就业形势平稳向好发展。
一、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社会方面。1.学生多岗位少。1949年建国初期的高校毕业生为2.1万,恢复高考第二年毕业生为16.5万,2019年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834万,毕业生人数是建国时的397倍,是恢复高考起始时的50倍。高校毕业生缺乏竞争意识,没有意识到就业形势严峻和竞争的激烈,缺少对行业真实情况和岗位工作内容的了解,向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优厚的薪资待遇,不了解真正能开出高薪的企业并不多,部分企业为了求生存,会采取裁员的方式来消减成本压力,导致适合应届毕业生的岗位需求量缩减。2.凭证定岗。社会的发展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日趋严格,很多知名企业由于岗位数少,报名数多,出现提高门槛面试的现象,无形中人为的制造了就业的困境。毕业生入职后也会根据学历和职业资格证的取得情况进行岗位分配,对于刚涉足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无形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校方面。1.人才培养模式需调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职业教育的目的性、职教主体的多元性、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等特点。部分职业院校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确,办学特色不鲜明的现象,不明确培养什么人和怎么样培养人之前的关系,导致课程设置缺少实践性和职业化的问题发生。2.就业指导不到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招生就业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人员和辅导员、班主任负责,人员趋于年轻化,对市场需求和就业方面的职业素养需进一步提升,给学生指导就业的过程中角色扮演不到位,经验分享没有典型性,信服力有待提高。3.招聘会无针对性。校园招聘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部分高职院校招聘会的举办趋于流程化,岗位数量多,但针对性不强、区域性过窄,导致真正在招聘会中实现双向选择签约的企业和学生数量有限,学生处于观望的态度居多。4.就业回访跟踪不到位。就业回访是学校了解学生就业情况的途径之一,方式主要有电话回访和实地回访两种。主要目的是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了解学生就业情况,以便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输送给社会。但在回访的过程中,由于人员培训不到位,表达不清楚,学校班级、院系、招就处、教育主管部门等各层级电话回访询问频率过高,部分用人单位出现不配合、不耐烦、不接受的现象,导致回访效果不佳,不但不能了解毕业生的真实就业情况,甚至还影响到他们下一步的就业发展。
(三)学生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存在其自身的特点,一般都处于基层一线岗位,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处理一线问题的技能,学校培养的目标不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而是培养生产、管理、经营的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普遍存在学历低、满足现状、定位广、目标高、竞争力欠佳、承受力欠妥、跳槽率較高、创业无目标、强调专业对口率和地域优势的现象,缺乏良好的沟通、合作、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没有明确自身的学历和能力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更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是决定其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理性的职业目标。
二、高职学生就业途径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途径主要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招聘、校园招聘、校友招聘、实习基地订单培养、个人社会关系、人才市场等。就业指导部门应该针对应届毕业生实际情况,为毕业生提供供求信息、介绍就业相关政策、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工作。学生个人应该在学校和家长的帮助下对就业信息进行甄别,全方位了解用人单位情况,做好自我求职材料的撰写、模拟面试等自荐工作,更新就业观念,保持“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充分利用在相关或相近专业领域的锻炼来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和适应能力。
三、校企共育下高职学生有效就业策略
(一)以打造学校品牌特色为突破,促使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有高度。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应该凝练特色、发挥优势,结合学生特点,努力推进办学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凸显办学特质和品牌亮点,立足地方,背靠行业,培养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服务地方中实现精准发力。
(二)以订单式培养为契机,促进校企合作交流与融合有深度。民营企业拉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每年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80%以上的就业岗位。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毕业生的特点,与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订单培养模式,定期分批次的为他们输送优秀毕业生,促进校企合作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以实习基地创建为渠道,拓宽学生就业路径有广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应该利用地域优势、办学特色和社会口碑,开拓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渠道,通过优秀实习生榜样示范效应,在企业树立良好口碑,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办学模式,为学生就业选择拓宽有效路径。
(四)以实用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推进就业指导课评分体系改革有力度。高职院校应该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相关课程的设置,提高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学生大三下学期就业实习阶段安排最后一个学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与实习指导同向同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改革为实践体验模式,学生通过提交个人简历、面试通知和三方协议来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简历制作标准要求以网上投递到用人单位被通知面试为准;面试通知以用人单位通知学生参加面试为依据,方式可以是邮件、电话或者信件;三方协议提交以用人单位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或三方协议作为检验学生就业指导课学习成效落到实处的标准。以上三个指标在具体实践指导过程中老师应该与学生有进一步的互动和沟通,在全面分析市场环境和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做好课程的指导,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做好有效衔接。
(五)以就业考核为抓手,实现核查与回访有温度。高职院校应该由就业指导部门牵头,围绕就业评估考核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科学、可操作的就业考核办法,将就业率、就业质量、人伍预征、精准帮扶等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重点,形成学生、学校、用人单位、家长、校友五级联动机制,突出对就业质量的调查分析,以就业考核促专业建设发展。
综上所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就是奋斗者的时代。高校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共话育人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华,孙婷婷.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探析[J].人力资源开发.2019(06).
[2] 谢峰.内地高校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及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6).
作者简介:梁勤,女,满族,广西桂林人,讲师,研究生学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