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P影视剧改编探析

2019-10-21张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电视剧经典改编

张芳

【摘要】经典的文学名著是电视剧改编的热门题材,以经典IP作为改编蓝本的小戏骨系列剧打破了传统模式,突破了演员的趋同性的成功实践,在剧本题材方面精心选择,积极保留并大力弘扬正面积极的价值取向,剔除了不适合儿童表现的内容,对部分故事及情节的表现手法做了一定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未来电视剧生存、发展的新出路。

【关键词】小戏骨;经典;改编;电视剧

一、IP与电视剧题材开发

在电视剧的生产过程中,题材的开发是最先的环节,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题材本身所提供的故事框架及可塑性。历史上经典的文学名著无疑是题材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是电视剧改编的热门题材。许多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就是由名篇佳作改编而成的,如《射雕英雄传》等金庸武侠系列、《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系列,这些经典作品在观众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经典作品在影视作品的开发中衍生出一个新的名词——IP(Intellectual Property)。IP一般指故事内容和素材资源,广泛意义上文化产业领域中文学、音乐、游戏、动漫等方面的内容版权。如经典名著《西游记》、迪士尼卡通、漫威英雄,都已作为IP资源进行多次开发。2011年,《步步惊心》、《甄嬛传》一批古装宫斗题材电视剧播出,创造了颇高的收视数据和话题讨论量,吸引了大量受众注意,开启了IP改编电视剧的风潮。2014年到2015年,IP电视剧井喷式爆发,《琅琊榜》、《花千骨》等作品屡屡刷新收视纪录,吸引大量资本流入IP领域。

二、小戏骨与经典作品改编

作为IP资源,相当规模的受众群体以及具有潜在改编空间的内容不可或缺,在这一点上经典名著《红楼梦》可谓热门IP。历年来,针对这一经典作品的影视改编数量为数不少,但真正能够赢得观众口碑的却并不多见。2017年,《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上线,该剧的豆瓣评分高达9.1分,短短几天该剧在播放平台的点击量已经破亿,可谓口碑收视双赢。除了《红楼梦》,这一系列由6到12岁的孩子担任演员的《白蛇传》、《白毛女》、《刘三姐》等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客观的说,小戏骨系列剧无论是在剧情安排还是演员角色设置上都是成功的,不难看出小戏骨系列作品已经成功俘虏了大众芳心,受到观众青睐与追捧,引起了全民的兴趣。

三、小戏骨系列剧改编探析

(一)IP影视剧之情节改编

小说,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影像,是講故事的另一种方式,而讲故事是文学原始的艺术形式,也是内容的核心。在影视改编的历史上,忠于原著是惯常采用的主要手法。《小戏骨红楼梦》在服装、道具、场景、演员气质上都要求严格,无论服装、道具还是演员台词、背景音乐等等小戏骨系列剧在很大程度上复刻了珠玉在前、堪称经典的87版作品,再加上小戏骨们相对成熟的演技,达到了对经典的“神还原”。除此之外,在小戏骨系列剧中,剧本题材方面精心选择,积极保留并大力弘扬正面积极的价值取向,剔除了不适合儿童表现的内容,对部分故事及情节的表现手法做了一定调整,将原作中爱情等元素弱化剔除,着重展现友情、亲情等。在最终9集的作品中,主创团队仅仅选择了黛玉进府、元春省亲、刘姥姥游大观园几个经典情节进行演绎,以刘姥姥的视点见证贾府这个大家贵族由盛转衰的过程。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碎片化知识的时代,小微剧集的设计才是真正的迎合市场趋势。小时代,所有流行的、理想的、叫人痴迷的人或事都由“小”字统领——小确幸、小清新、小鲜肉。而在小戏骨系列剧集中,我们所能关注到的不仅在于演员之小,还有剧集之小。在观众的收视习惯中,电视剧的时长一般在四十分钟左右,每集二十分钟的小戏骨版《红楼梦》堪称“浓缩+迷你”,省去原著小说和87版中细腻的起承转合,缩小体量后戏剧冲突也随之集中起来。压缩篇、抛却大幅故事情节,专注于“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条叙事线,既方便演绎,又贯穿了贾府兴衰,适合小演员表演展现。而同样每集二十分钟的《小戏骨白蛇传》只有5集,全剧100分钟的时长仅仅相当于一部电影的长度,可谓剧集之微。

(二)IP影视剧之演员的选择

“小人演大人”模式本身就天然充满了一种戏剧性,这种戏剧性正好满足了普罗大众都存在的一种观看心理——猎奇。小戏骨主创团队抓住了吸引眼球的这一点——反差带来的新奇感,从而调动了观众的胃口。伴随着剧情的深入,情节的展开,观众的关注点从“小孩演大人”的猎奇心理慢慢转变成了“原著角色还原度高”的认可,从而达到更深程度的影响。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正是因为小戏骨们年纪小,所以向老前辈们致敬,存在差距本就合理,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就放低了对小戏骨的要求,对小演员们的演技更高的容忍度,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很容易就迷惑了观众的双眼。可以说,观众对孩子的容忍度和包容度普遍较高,这也是《小戏骨》大火的重要原因。

尽管面对的是儿童演员,但剧组对小演员的要求并没有减少,依旧严格,对演员像成人演员一样要求,避免表演儿戏。《小戏骨》系列作品中的打戏一贯有较高的水准,通常在开拍前一个月,小演员们就会开始为动作戏做准备,每天都有高强度的体能与动作训练。小戏骨们阅历尚浅,对于演戏更多的来自于对优秀作品中的模仿和学习。孩子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模仿大人,学成人的言谈举止以及其他,虽然在最终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很多表演仍有模仿痕迹,青涩和局促也不可避免,但小戏骨们并不自恃天资,愿意体味87版演员的一举一动,愿意理解原著《红楼梦》对人物的复杂刻画。

(三)IP影视剧之价值追求

小戏骨剧组在选材上强调突出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倾向有教育意义的题材,是为了引导儿童,教育儿童。创作团队表示,《小戏骨》的初衷是“我们希望用小孩影响小孩,让青少年从小就喜欢上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从经典中习得朴素真挚的审美习惯、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单纯热烈的价值观念,就是最好不过的教育。在《小戏骨白蛇传》中不仅沿用了92 版《新白娘子传奇》主要的台词,黄梅戏唱腔部分更是与原版无异。用小孩影响小孩,让青少年从小就喜欢上优秀传统文化。在主创团队看来,小戏骨系列剧的创作初衷,一方面是趣味,另外则要强调教化意义与文化传承的责任。

在小戏骨系列剧创作中,主创团队将剧本的内容进行了细微修改,更多的是展现的内容与时代流行的趋势相结合,甚至添加了西方的元素,而且拍摄手法上也进行了更新;演戏投入更多的表现在导演对“小戏骨”在演戏过程中的要求,除了在服饰妆容上极大地还原经典,更多的是在精神方面要到到与角色上的一致,上升到灵魂上的契合;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小戏骨节目组的初衷,希望可以通过“小孩唱大戏,小孩演经典”达到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也影响了选择翻拍的类型。

在媒体对“小戏骨”的报道中多涉及到的是教育意义、创新挑战和迎合市场。在教育意义中谈到小戏骨这档节目的立足点是站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上,并且采用小演员也能与孩子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促进孩子们对文化的学习;在创新挑战中谈到小戏骨们的作品是在经典上的微改动和创新,增加了市场趋势和新的内容,更符合现代人的要求和审美也包括在表现手法和拍摄角度上的创新;在迎合市场中谈到由于现如今的趋势就是追求“小萌新”,喜欢看见孩子的卖萌耍宝,受众广泛,小戏骨这一节目完全贴合观众的心理要求。模仿和好奇心是每个儿童成长中都具有的东西,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学习也是其成长过程的必然。小戏骨的成功更多的是因为迎合市場,能够满足受众趋新好奇的心理特征,唤起受众的兴趣,将时代元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教育意义。

四、结语

小戏骨系列剧打破了传统模式,突破了演员的趋同性,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未来电视剧生存、发展的新出路。作为一档电视节目或影视剧,关注市场导向无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认为该系列剧存在消费儿童,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的问题。尽管广电总局已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限童令”,不难看出,政策的走向是在避免过度消费儿童,希望保护未成年人免遭电视网络媒体的错误引导并采取了一定的管制措施,但是儿童的教育与保护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小戏骨系列剧其实是一种矛盾的产物。小戏骨系列剧让一群孩子演绎成年的故事与爱恨,一方面突破了突破了演员的趋同性的成功实践,在剧本题材方面精心选择,积极保留并大力弘扬正面积极的价值取向,剔除了不适合儿童表现的内容,对部分故事及情节的表现手法做了一定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未来电视剧生存、发展的新出路。

参考文献:

[1]王雪梅,郝雯婧.《小戏骨》老经典新创作走红思考[J].电视研究,2018(06):75-76.

[2]尹璐.“经典IP+童星加盟”形式如何打造影视传播新风尚——以《小戏骨:红楼梦》为例[J].传媒,2017(22):35-37.

[3]熊恺妮,刘诚.翻拍剧《小戏骨白蛇传》的“微”策略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7(14):116-117.

[4]牛梦笛. 影视剧不可“消费儿童”[N]. 光明日报,2016-10-21(002).

[5]张海欣.“互联网+”时代国产电视剧的IP开发与品牌运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04):79-81.

猜你喜欢

电视剧经典改编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编排与发展出路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IP热潮下网络文学影视化的理性发展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