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高速发展下的新闻真实性维护

2019-10-21胡楠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新媒体

【摘要】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持续进步,多种新闻传播途径的建立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爆发满足了民众多样化的新闻需求,我国新闻传媒事业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使得媒体行业的准入门槛大大降低,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与传播者,如何有效维护新闻真实性也成为媒体行业从业者必须要关注的核心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此展开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真实性

新媒体推动了我国新闻媒体格局的改变,大量网民通过新媒体获取新闻并传播新闻,而假新闻的出现屡见不鲜,这既破坏了媒体环境的稳定性,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上世纪中叶就提出了媒介信息论,在当时看来,这个论断是匪夷所思的,直至今日我们发现媒介价值日益凸显,中国网民数量在持续增加,移动互联设备的普及使得超过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开始通过新媒体获取新闻。

一、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特征分析

(一)传播渠道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脚步持续加快,新闻通过不同渠道传播,互融互通的实现使得新闻在不同媒介间高速传播,这也有效实现了新闻传播行业的供应。在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的反应速度相较于以往更为迅速,用户也成为了新闻的发布者,微博、微信、论坛等等新媒体渠道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有效提升了新闻传播效率与覆盖范围,重大新闻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在最广范围内高速传播。新媒体的出现将不同媒介渠道间的障碍打破,原本孤立的媒介形成了合力,通过多种渠道发挥媒体的新闻影响力,同时与广大用户展开深度沟通与交流。

(二)新闻内容独特化

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发展使得新闻信息的发布权与传播渠道不再控制于传统媒体受众,普通百姓同样可以掌握新闻发布的主动权,新闻受众的意见和想法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民众可以通过互动交流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同时也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普通人在新闻传播与内容发布方面往往会选择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些看起来平凡而简单的小事更容易引起受众关注,例如2017年雾霾席卷中国,人们纷纷将自己所处地点的雾霾情况上传到网上,这也引发了大量民众的广泛讨论与交流。

(三)新闻传播互动化

新媒体的传播形式与传播途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原有的信息接收习惯与接受模式被逐步改变,广大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更为频繁,而用户也通过多种渠道展开了深度交流,围绕新闻事件的讨论尤为激烈。广大民众可以在新闻评论区或其它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用户之间的持续互动使得新闻热度不断升级,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快速转发新闻,这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进一步拓展新闻传播效率。

(四)传播阻碍透明化

互联网将全世界置于其中,网络打破了地域与实践的限制,不同国家的用户可以在互联网空间内同步贡献新闻资源,特别是新闻理念与新闻认知的改变使得资讯共享成为现实。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下,不同国家间的传播阻碍非常突出,多种因素制约了新闻在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有效传播。新媒体的持续发展使得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民众互动持续加强,新闻的渗透与传播更加有效,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新闻都可能被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也使得新闻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新媒体高速发展下的新闻真实性困境分析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为新闻媒体提供了全新发展途径与巨大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导致新闻真实性面临着严峻考验,媒介融合脚步的加快导致传统媒体同样遭遇了新闻真实性困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媒体特点催生新闻失实风险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发生了改变,传统媒体依托媒介融合拓展了新闻覆盖范围,但新媒体传播渠道也为失实新闻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公众的思想与情绪很容易受到这些新闻的影响。新媒体使得媒体行业的进入门槛快速降低,所有用户只要手握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而普通用户的信息真伪鉴别能力非常薄弱,他们在收看新闻后的随手转发可能就会导致虚假信息肆意泛滥。例如2017年的“河南12岁女生遭遇教师强奸,警方拒绝立案”和2018年“重庆巫山8岁男童因制止盗窃行为而遭遇烧伤报复”的新闻都是起源于网络的新闻,而这些新闻能夠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获得深度关注无疑与互联网环境缺乏有效约束存在密切关联。

(二)受众心理促使虚假信息产生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民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提升,部分媒体从业者为了博得眼球、获取更多经济效益而炮制虚假新闻或曲解新闻信息,过度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导致新闻媒体逐渐迷失在新媒体环境之中。例如2018年发生的某女生乘坐滴滴快车后遇害事件,某自媒体从业者在网络上发布了《那个杀害女孩的司机正在家中数钱》的虚假新闻,这不仅仅是其媒体职业素养缺失,更是其完全丧失做人底线的表现。受众心理与经济利益的双重作用导致很多虚假信息产生,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发布者身份更加隐蔽,很多人的阴暗心理在网络世界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也使得很多用户明知新闻内容不一定真实可靠却依然转发,新闻可靠性进一步降低。

(三)新闻从业者的媒体素养下滑

传统新闻媒体行业对于从业者具有较高要求,新闻记者及编辑不仅仅要具有加强的媒体素养,同时也要对自己报道采访的内容展开深入探究,确保自身专业性不会影响到新闻报道的可靠性,然而当前很多记者难以做到这一点,他们在采访与报道前很少展开深入探究,进而导致新闻稿件的真实性持续出现偏差。新媒体的发展进一步催生了新闻快餐化发展趋势,如何利用标题在最短时间内抓住读者眼球也就成为很多新闻从业者的钻研重点,而新闻内容却缺乏实质性内容。传统媒体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挑战,很多媒体人为了个人经济利益而彻底抛弃职业道德,有偿新闻的出现持续破坏新闻真实性。

三、新媒体高速发展下的新闻真实性维护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持续调整工作理念与工作认识,以从容而正确的姿态应对环境的变化,严格遵照新闻工作规范开展工作,鉴定工作信念与职业道德,通过自身努力维护新闻真实性,实现新闻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工作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有效展开新闻真实性调查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数量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发生了数量级的变化,多种信息的快速涌现导致信息真实性核实难度大大增加,而如果媒体从业者不能够对及时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则很可能会导致大量虚假信息进入公众视野,继而给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对新闻真实性展开深度调查与研判,重点关注新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新闻工作者要根据新闻特点展开深度走访与采访,依靠多种途径严格审查新闻,确保信息不存在虚假情况。现代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相较于传统信息渠道而言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只有深度调查才能够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例如记者在采访时,被采访对象可能会因为多种原因而为给出真实答案,这就需要记者展开进一步的深度走访与调查,从侧面印证信息的准确性,这对于新闻真实性的维护是尤为重要的。

(二)持续完善新闻行业法律法规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使得新闻行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局面,新闻真实性的维护难度大大增加,相关部门需要对当前新闻环境展开深度研究,规范各个环节的报道行为,使得新闻行业真正进入高速发展轨道。新闻传播包括了采编、排版、发布等等,新闻从业者在每一个环节的责任与义务必须要得到明确,建立配套奖惩制度,有效调动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时提升新闻从业者的真实性意识,利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约束规范从业者行为,这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发展无序的装填。另外相关部门要建立追责与追溯制度,针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不实新闻要一追到底,追求新闻源头发布者的责任,对虚假新闻的制造者进行严格处置,营造良好的新闻发展环境。

(三)有效提升媒体从业者素质

新闻工作者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和新闻真实性的真正践行者。要切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要从根本上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观念,坚守职业操守,时刻不忘新闻工作者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大众在网络上发布和传播一些信息的时候,要对新闻信息进行基本的真假鉴别,坚决拒绝发布和转发虚假不实的报道。媒体从业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媒体从业者要有新媒体信息传播能力,一方面要能够灵活运用社交软件获取、传递新闻和信息,另外媒体从业者还应当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下大力气研究新媒体传播特点、传播规律,用好新媒体、用活新媒体。

四、总结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构成要素,同时也是新闻传播的核心,新闻真实性的保障与维护在传媒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位新闻工作者也应该当好把关人,让新闻成为受众了解真实世界的窗口,让新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参考文獻:

[1]刘星彤,李浩.新闻反转:媒体的自净功能与新闻真实性确证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3):86+88.

[2]聂妍.从反转新闻看自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真实性——以“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为例[J].新闻传播,2017(12):57-58.

[3]刘朝霞.重新认识公众的力量——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问题[J].青年记者,2016(25):51-52.

[4]沈正赋.信息耗散模式与新闻真实性——兼论香农—韦弗“噪音”说和马莱兹克系统模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0(02):201-207.

[5]周保福.媒体形态变化背景下坚守电视新闻真实性的意义和途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7):160-162.

作者简介:姓名:胡楠(1977年8月)女,山西省文水县人,本科,初级职称(助理编辑),山西广播电视台,研究方向:新闻编导。

猜你喜欢

新闻真实性新媒体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