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路径
2019-10-21陶敏花
陶敏花
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型人才,特别是在一些基层技术岗位中,职业教育更是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业都要求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效率的提升。因此在工业生产中,一些基层技术岗位的人才需求模式发生了变化,继而要求职业教育能够展开对这些技术型人才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旨在保证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实践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以职业教育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活动为例,分析在新时期下职业教育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现状,为其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提供建议。
电子电工专业主要为社会工业生产培育一批具有电子技术和电气工程基础知识的人才队伍,这批技术应用人才还要求能够从事各种电子设备的维护、管理。可以说职业教育中所培育的电子电工专业人才是一批具有综合能力和综合技术的人才队伍,进可以继续接受成人高等教育成为工业生产中的专业技术人才,退可确保工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性。可以说职业教育培养下的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对于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对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究也成为重中之重。
1 职业教育下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现状
职业教育背景下的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主要是以职业教育为基础,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体系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统筹性教学,要求培育好的电子电工专业学生能够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实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各项工作,并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有专长的宽厚型、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中级技术工人。可以说这是社会发展下对于职业教育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所提出的培育目标。但是事实上,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下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活动存在着培养目标模糊,学生积极性不足,学习效率不佳的情况,因此急需展开对职业教育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研究,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培育下的电子电工专业人才队伍力量。
2 职业教育下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2.1 明确职业教育下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目标定位
对于职业教育活动而言,其不论是在知识体系创建还是在实践探索能力培养方面同素质教育、个性教育等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当前为了确保职业教育下的电子电工专业人才能够实现较高的就业率,更好地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行业服务,根本在于明确职业教育下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目标的确定。只有在明确职业教育要培养怎么样的电子电工专业人才,才能够在教学设计、教学课程设置等各方面实现相适应的发展,也能够由此形成职业教育活动独特的教学风格,增强职业教育院校下的电子电工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2.2 树立以学生兴趣为主体的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活动
新的时期下,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实现批量化的人才培育,而是要求能够实现个性化的、精品化的人才培育。因此要求在职业教育活动中,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让中职学生能够有机会展开电子电工知识体系的探究思考,还有机会让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展开实践探究活动。如加强校企合作机制,确保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的实践活动同相关企业的项目建设为基础,让学生真正的能够进入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操作中。同时构建起以学生个性化为主的教学模式,还要求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导入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教学理念完成对职业教育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活动。如教师采用微课的形式,导入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展开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并且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展开合作分析,最终获得最终的答案。
2.3 加强职业教育电子电工专业教学考核体系建设
传统的职业教育活动下的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动力和压力都不够,学生是否掌握了电子电工专业相关知识,是否展开了探究思考等问题教师一概不知。而事实上这样的教學模式下,学生的电子电工相关知识体系的培育是不足的,其专业的实践活动更是不够,因此务必要实现对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监管,当前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多元主体的教学评价。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够完成对教学不足的探究,确保下一阶段教师的教学设计是符合标准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评价考核指标,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跟踪调查,实现对学生的电子电工专业知识的全过程跟踪,肯定学生的学习成就,对学困生重新制定个性化的培育目标。总之实现对职业教育下的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全过程的改革活动,要求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都能够投入其中。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电工专业是一门系统的、复杂的专业学科,在各行各业中都能够涉及到电气及自动化专业内容。除了高等教育活动下所培育的一批专业的高素质的电气人才之外,职业教育下的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培养才是重点所在。因此要求能够重视职业教育活动的创新改革,针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世纪人才需求情况,做好教学计划设置,还要求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情况,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实现电子电工专业的专业细节创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