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动的现状分析

2019-10-21周蕾

知识文库 2019年19期
关键词:思政价值观政治

周蕾

目前思政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占据主流趋势,但其教育模式存在着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课程思政的提出及时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漏洞,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各自的优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却又不可替代。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教育也在需要不断革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这一新观点,这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补充,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现代化教育建设必不可缺的环节。

1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思政课程主要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并非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时在各科的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学到不同程度的思想道德知识,并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贯彻落实,提示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高校在发挥思政课程承担德育教育主阵地和渠道时,应该让所有的课堂同时肩负起育人功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相同之处,在于其最终目的均为实现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在于其教育根本都致力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政治意识,在于其出发点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否认的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具有诸多的不同点。思政课程更多的偏向于高校所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政治性的学术讲座,这一系列由专业化的老师开展的专业化的课程。思政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分不开的,其课程开设的本意便是为向高校学生灌输国家主流意识,加强学生的政治意识。课程思政更多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存在,在此将其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的融合存在,其强调重视各学科中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观念,使学生在思政课以外还能加强个人是政治素质,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在各个学科,专业课所占的比重必然是最大,专业课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较公共课的老师会更加强烈。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加强教师自身的政治意识,使得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是前提条件。让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意识,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最终目的。

2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分析

在高校中,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以及政治性的学术讲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此外还开设有形势与政策,大多采取公共课教学的形式在高校坚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中国经济、科学技术等发展,教育界也呈现出新的局面。思政课程通过新媒体衍生出了新的教学方式,北京理工大学曾将VR技术运用于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通过VR设备‘重走长征路,切身体会红军当年的不易与艰辛,加强自身的抗压能力与爱国情怀。新的教育方式使得思政课程更显生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思政课程以往的枯燥形式。纵观全国高校的思政课程教育方式,可以发现新形式只在极少数学校开展,更多的学校依旧是实行着以往的呆板教学方式。单由专业老师讲述知识,学生们木然的接受知识传输。缺少实际体验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有切实感受;空洞的知识点,缺少了教学应有的活力与感染力。切实发挥思政课程的教育作用,还需要改变思政课堂缺乏亲和力与感染力的局面,针对学生真实需要切实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思政课程教育。

3 高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混合存在,是将思想政治意识巧妙的融入专业课程之中,促使专业课程在构建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建设的同时凸显内在所蕴含的德育精神。不同学科所涵盖的符合主流思想,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念,将对学生树立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学生对主流意识的认同感,从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

课程思政是要实现专业知识与主流意识的融合,上海大学推出大国方略系列课程,以思政教师为主,汇集理工、经管等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构建了一支强大的授课团队。同时该课程的定位为本科生的通识课,不分专业、年级所有学生都可以选择选修该课程。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创新了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由一位教师教授一门课的方式,改由一门课由多学科领域教师共同上课的方式进行教學。不同教师开设同一门课,让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获得不同的体会和感悟。虽然大国方略仍旧采用理论课的形式进行,但它摆脱了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状态,走下教学神坛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向同学们传输知识。接受不同学科的教师授课,将会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不再使学生局限于自己本专业的思维模式之中,这也将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 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动性的方法分析

通过前期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动性仍待加强。如何加强其互动性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研究发现,提出以下3个方法用于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动性。

4.1 对授课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强化教师个人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动性的理解,使其互动性的重要性得到教师的认可与支持。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只有在授课教师真正领会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切实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才能真正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4.2 充分利用新媒体设施设备传达教学思想。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的教师利用微信平台创立雨课堂公众号,通过公众号上传教学课件,布置教学任务,学生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及时的反馈问题。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广泛运用于各学科之中,解决因教师专业、时间等因素无法与学生及时沟通的问题。

4.3 创新教学模式。上海开设以中国为主题的课程“大国方略”之后,在上海高校形成规模效应,目前上海高校已形成以中国为主题的“课程思政”系列,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学习借鉴优秀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意识进课程、进课堂的途径,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5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动的重要性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会议上他讲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可见,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性不容小觑,高校思政教师要合理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政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绝不是单由思政课程这一路径便能轻易培养出来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仅要政治立场坚定,还需要具备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思维方式、创新理念和实际才能。课程思政突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弥补了思政课程涉及面较窄的问题,完善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与新时代接轨的课程,更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使学生更全面的看待当下的形式。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皆为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把价值观引导与实际教学结为一体,发挥教师作为教育引路人的本职作用。信息化时代下,学生对于思想的追求早已超出以往,书本上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需要。信息繁杂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段无用的标语。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动符合了高校学子对学术与品格合一的追求,符合了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符合了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项目名称: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互动研究》,项目编号:201810636101。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思政价值观政治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的价值观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