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廊坊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2019-10-21冀晓燕
冀晓燕
引言
鄉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廊坊的乡村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彰显地域特色和乡土文明的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度挖掘廊坊的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首次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的概念,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学分析方法,他认为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平衡状态。帕森斯还提出了系统存在的4个功能前提,也就是著名的“AGIL”分析模式,即A(adaptation)环境适应、G(goal attainment)目标达成、I(integration)系统整合、L(latency)系统模式维持。
二、廊坊乡村文化的结构
(一)乡村物态文化
乡村物态文化体现了乡村人的集体或个体智慧,可以被人们直观观看、接触。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民族服饰等都凝聚着一方乡土上人们的文化追求。固安的相子(纸雕)、柳编、永清花灯、高桥尚家的笙、霸州秸秆扎刻等乡土特色的纪念品及工艺品,反映了廊坊乡村人热爱自然、改造自然、心灵手巧的一面。廊坊乡村地域风光是人们为了生存而对自然进行的改造,具有一定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的特点。
(二)乡村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乡村人群为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秩序而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及礼仪规范。乡贤文化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治理,对乡村制度文化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乡村的饮食礼仪、婚丧嫁娶等日常礼仪体现了尊老爱幼、友邻互助、夫妻互敬、家庭和睦等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规范。廊坊乡村有在重大节日用八大碗招待贵客的习俗,即是饮食礼仪的基本体现。乡村节庆活动有一定的程序,春节争放第一挂鞭、拜年,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看灯、清明祭扫墓地,中秋节团圆,腊八煮腊八粥等,这些传统习俗在乡村生命力依然旺盛,并且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在重大节日以音乐助兴也是廊坊乡村文化的一大特点,如屈家营音乐会在每年的灯节(正月十五)前后是活动高峰。
(三)乡村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核心,是一个乡村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结构与情感反应模式,决定了乡村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乡村的人往往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这对维护乡村稳定共同体具有积极的意义。乡村精神文化隐藏在乡村的物质文化景观和制度文化景观中。廊坊乡村音乐会在传统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进步的新曲目,但无论新旧曲目,都包含了家庭家族观念、亲孝礼仪和社稷家国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乡村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观念。
三、廊坊乡村文化的功能
根据帕森斯的“AGIL”分析模式,乡村文化系统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中具有以下功能:A环境适应——促进经济转型升级、G目标达成——提高乡村生活质量、I系统整合——缓解城乡矛盾、L系统维持——维持乡村传统文化。
(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具有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功能。“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互联网产业”等产业形态,促使乡村经济向现代化、生态化和科技化升级。廊坊乡村应注重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特色产业再造“两手抓”,在第什里风筝、石桥御绣等传统产业发展基础上,发展体验农业、“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了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利于农村发展和农民就业,树立城乡文化、旅游、经济、发展交流的典范。
(二)提高乡村生活质量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利推手,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力举措,能有效提高乡村的生活质量。乡村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农民不再局限于追求稳定的收入与工作机会,更渴求有文化设施作为保障的丰富文化生活。乡村振兴注重对乡村文化的发掘和创意,为乡村文化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廊坊第什里风筝小镇在振兴风筝文化过程中,利用民房进行改造,建成了具有北方特点的民宿,建成先进的风筝放飞广场,新建景区道路,新建风筝馆、村史馆、风筝桥、御绣展馆、梨花广场和民居改造,村庄绿化等工程,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三)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给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第什里村的风筝产业带动了附近的码头镇、永清县别古庄等乡镇的二十多个村街发展风筝产业,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民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蕴含的重要价值;看到乡村的优越性,留住农民住在乡村、建设乡村,缓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城镇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乡村文化具有不同于城市的独特魅力,帮助人们探寻传统文化,增长见识,为现代文明再创造激发灵感,从而吸引城市人口前来消费,城市企业投资乡村,城市人才加入乡村建设,实现城乡人口流动,最终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四)维持乡村传统文化
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促进其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文化+”的产业局面,既保护与传承了乡村传统文化,也使乡村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焕发出新的活力,充分加强了乡村的文化自信,这对维持乡村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如香河安头屯中幡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中幡技艺学习、表演、传承之中,推动中幡文化活动向更大范围普及、传承,香河安头屯中幡习俗有凝聚民心、维系团结,怡情乐性的教化作用。
四、廊坊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乡村的物态文化遭到破坏
传统村落和历史遗存是乡村物态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受“重经济发展,轻文化保护”思想的影响,存在乡村盲目发展的现象,使乡村传统村落和历史遗存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尽管现在人们意识到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曾经改变的村风村貌、破坏的历史遗存也难以恢复。随着旅游业发展,外来旅游者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也加速了乡村历史遗存毁坏,例如有的旅游者喜欢取走一些当地的物品留念,或者在乡村传统建筑上刻字留念等,这些破坏有的可以被恢复,有的则是永久性的。这种局面影响了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系统模式维持和目标实现功能发挥。
(二)鄉村制度文化产业化水平低
乡村制度文化能释放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具有转化为文化活动产品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的可能性,从而激发乡村文化的环境适应功能。但目前由于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与统一的规划设计,在挖掘与突出乡村的文化特色不够,文化产业开发有些盲目,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乡村节庆活动、乡村旅游等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仍主要是依靠创作个体自行创作、自我销售、自我传播,商品转化率低、传播效果差、影响范围狭窄。创意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优势不突出,未能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三)乡村精神文化传承乏力
在信息互联网时代,乡村人尤其是年轻人难免萌生“去出看看”的想法,老年人成了乡村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固守着传统的文化内容与形式,不愿做出改变,在精神文化表达上未能加入新的时代元素。一旦老一辈的乡村文化人才衰老逝去,传统乡村文化可能会面临着日益衰落直至消亡的困境。以大城西河大鼓为例,西河大鼓根植于传统文化,经过几代西河大鼓艺人的努力曾经风靡一时,但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在时尚的架子鼓和流行音乐上,使传承严重受阻。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有一支热爱乡村文化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人才队伍,而当前从事乡村文化建设人员的文化水平、学历普遍偏低,由于未曾接受过持续的深度专业指导训练,他们的文化水平与建设理念无法满足乡村文化建设更高层次的要求。
五、实现廊坊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一)加强对乡村物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法律保障,严格执行既定的规章制度,一旦出现违法行为,则依法办事,严惩不贷。为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资金支持,建立乡村文化振兴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加入乡村文化保护队伍中来,拓宽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为乡村文化保护提供资金保障。制订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计划,全面调查乡村物态文化的实际状况,并建立档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恢复、延续乡村物态文化景观。加强宣传教育,展示乡村文化的魅力,提高人们保护与传承乡村物态文化的意识。
(二)促进乡村制度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乡村文化产业的载体是农业,主体是农民,阵地在农村,充分发挥廊坊乡村制度文化的优势,实现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创新。开发以乡村制度文化为依托的文化体验产品,将廊坊的饮食礼仪、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程序等加工创造,转化为具有地方历史传承特色的文艺演出形式,由当地的农民参演,打造“廊坊乡村新印象”,体现廊坊的乡土特质和区域特色。以市场为导向,采取适度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以产业为动力,满足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要求。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精神文化建设
在乡村振兴中,既要通过各种方式继承乡村文化,又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乡村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精神内核,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对乡村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吸纳现代文化。廊坊市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此次活动批判了乡村婚嫁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奢侈攀比之风等,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家庭观。
(四)培育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农民是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的传承者与建设者,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年轻一代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要充分重视对农民尤其是青年的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对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乃至实现乡村振兴的积极意义,帮助他们建立乡村文化自信,促使其利用掌握的知识和先进的工具积极传承与发扬优秀的乡村文化。廊坊香河县安头屯镇修建了“中幡文化主题广场”,方便中幡队伍的表演和训练,参与录制央视的乡村节目加大宣传,香河县安头屯中心小学、香河县第十中学开设了中幡文化课堂,培养新一代中幡传承人,安头屯镇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作者单位: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