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微课程教学系列化的思考

2019-10-21陈洋

现代交际 2019年15期
关键词:系列化远程教育微课程

陈洋

摘要:全民进入“微学习”时代,微课程教学作为在传统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教学设计上实现系列化,有利于发挥短、小、精和针对性强的教学优势,满足受众系统性学习掌握知识的需求,使远程教学提质增效。

关键词:微课程 远程教育 教学设计 系列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186-02

在当前教育教学不断改革创新的形势下,微课教学模式在我国不同形式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和管理创新,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和发展难点问题。”

一、微课教学实现系列化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和管理创新,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和发展难点问题。”

远程微课程教学是在传统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是21世纪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标志之一。当前,全民进入“微学习”时代,远程微课程教学服务的是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由于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体现的是教师个体的、个性的、个别的教学片断,在教学设计上多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对于受众系统性掌握知识具有一定局限性。实现教学设计系列化,有利于保持微课短、小、精和针对性强的优势,有利于培养远程教育受众系统性掌握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推进远程教育开发创新,有利于打造出一批微课程教学品牌,是远程教学提质增效的新的增长点,必将在信息时代展现出远程教育新的魅力风采。

二、远程微课程教学系列化面临的问题

当前,远程微课教学在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虽然近几年,教育部发起,在全国多个省市组织了多层次的微课比赛,涌现出一批微课程精品课和讲课能手。但是我国微课教学尚处于初创阶段,大都是任其自然发展,缺乏资源,缺乏组织领导,标准不规范,从流行伊始就呈现“碎片化”特点,距离形成微课程系列化还有很大差距,不能够充分满足受众系统性获取知识的需求。

一是微课课件资源开发不足。微课程课件的制作是针对特定的教学设計、特定类型的学生、特定教学环境进行设计的。实际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存在微课资源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地区、学校、社会环境、师资素质与个性、学生对象等因素各不相同,普遍存在重难点知识,微课程课件储备不足问题,满足不了学生需求;另一方面,实际教学中,即使参与开发设计课件的教师本人,随着时过境迁,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一些微课课件没有及时调整,导致课件向积件转化不足的问题,难以适应当前新的情况,导致在远程教学中很难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课件。

二是对微课程教学组织筹划不够。国家虽然积极倡导开展远程微课教学,但是在教材、大纲上没有规定微课程教学要达到系列化。在教学大纲上部分高职学校对微课开发组织不够,不同学校之间微课程开发不平衡,重视程度不同。具体体现到如下几点:院校主抓教学的部门缺乏统筹安排,在师资力量投入上不像抓课堂教学那样重视,没有把微课程教学系列化列入教师的硬性教学任务;一个院系以至一个教研组,只重视课堂教学设计,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上如何实现与先修课、后续课及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有机衔接,如何体现对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准确把握,以及对各知识单元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合理规划,还缺乏统一筹划,导致学科微课教学事实上呈现出既好用又推广难的趋势;在任课教师层面,体现在教学上对微课程重视程度不一,不同的知识点的微课制作与否不确定,大多数在个人微课程教学上形成不了系列化。

三是微课程制作标准不规范。目前,微课制作成品在技术维度与信息传播要求普遍还有差距。从抽样调查情况看,微课课件制作在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五个要素方面,距离满足媒介传播受众要求还有差距:在文字方面,存在标题序号不一致,屏幕标题区和内容区混杂,字体、字号、前景字体与屏幕背景的搭配不当等问题;在图形(图像)方面,存在图形(图像)、图表不清晰、尺寸不当,过多使用与课程内容无关的插图和对表现内容无益的花边、彩框,喧宾夺主等现象;在音频使用方面,存在配音音量过大或过小、快慢失调等现象;在视频方面,存在画面不清晰,音频与视频图像不同步等现象;在动画方面,存在不能保证播放过程中动画画面连贯,动画过多、过长,其内容不扣教学主题等现象。

三、实现远程微课程教学系列化的措施

微课程的核心是教学视频,同时包含与之对应的课件、教案、反思、测试及点评。这些内容以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呈现,要营造一个半结构化的“生态学习环境”。李喜先认为,好的知识是成体系的。实践中,微课程作为传播知识的媒介,是一种半结构化的“生态学习环境”的营造,要存在下去,发挥传播知识功能,不能是自然形成的,更不能是“碎片化”的,只有满足了受众对知识获取的连续性需求,才有存在下去的理由和生命力。从微课程流行伊始就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加强微课程资源开发,持续开展微课程设计系列化研究,努力呈现给受众的是一个有序的微课知识体系,就为微课程生存发展找到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辅助资源,不仅能够推进教学资源共享,还能为远程教学提质增效开辟出新天地。

一是加强对微课程资源开发的组织领导。利用微课程教学是时代的产物,得到国家大力倡导、受众期待。院校主抓教学的部门要把这个领域作为一个教学工程来对待,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计划,整体考虑,持续推进;具体到院系、教研室,在具体实施时,要通过细化量化,把每个教学科目分解成若干个模块进行设计、制作,尔后梳理归纳各个微课精品课件,使其连成一个知识体系。要把微课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微课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属于某个学科类型、某个主体模块或者某门课程,通常与其他微课课程形成一个微课群。在计划安排教学任务时,相关专业学科教研室要着眼从源头上抓好微课程设计,将微课程教学按照一定比重,纳入远程教学课,同时微课程播放计划要与课堂教学计划一并安排,一并布置,一并验收,逐步形成微课播放制度化。要建立微课课题库。在微课程设计上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问卷调查、经验总结,紧跟学生的需求,将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梳理、归纳出来,建立微课课题问题库,组织骨干教师集中攻关,最终形成精品微课库。由于音乐、体育等术科专业教学机理与文化课不同,要充分尊重相关术科专业老师意见,在完成好必要的课堂教学基础上,合理划分术科微课教学课题设计的边界。要扎实推进课件向积件转变。任课教师在具体制作微课程课件时,要牢固树立系统性思维,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紧跟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是单个人,也可以是一个教研组任课教师通力合作,依次建立横向和纵向的树状、网状等模式的微课设计,以此推进由课件向积件转变。横向的微课程设计主要是以某一重点、难点问题为单元,设计若干解决方法小课题,制作成一个个并列微课;纵向微课程设计,是以单个一章或一节的知识点为主线,进行纵向归纳、比较和总结等研究,建立单独的微课小分支、小课件,使知识学习系列化、连贯化,服务于课程预习及复习巩固。

二是对微课制作进行标准化改造。微课程是一种新媒体,就要遵循媒介传播规律。微课程制作实现标准化,在传播上,是为了满足媒介传播规律,服务于受众学习;在系列化层面,是为微课成品制作打下技术基础,有利于形成新的教学规范。高职院校要结合课堂教学需要和微课程课件的数质量情况,以院、系学科的电化教学平台牵头,专门对微课课程多媒体课件进行模块化设计,在维护时可以直接对某一需要改动的模块进行修改,从而有效减少课件不断更新所带来的麻烦。具体实践中可参考如下模块设计标准:①分辨率1000×700左右;②界面至少包含学科教研室标志、教师名称、教学主题、时长、容量五个要素;③每屏文字数量及字体大小以家居(15平方米)环境下,学员视觉清晰、美观为标准。字体选择粗体字,大小在20号~30号之间,颜色与背景色区别明显。每行不超过20个字,每屏不超过10行;④在课件制作时,文字、图形、图像、视频还有出现方式、出现时机、显示顺序和相关性等问题,遵循顺畅连续的原则评审,由老师根据课程进程和教学规律进行把握。在模块化设计成果基础上,院系可制订相关学科的《微课课件达标细则》,进一步推进微课程制作标准化。

三是进行微课教学配套建设。在开展微课程资源开发的同时,可借助“互联网+”成果,打造微课教学平台,加强微课教学配套建设,以满足受众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硬件软件建设。学院级的远程微课程教学平台硬件设备主要有多媒体教学设备、音视频采录设备、音视频编辑制作设备、网络服务器等。在软件建设上,可开发基于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微课App应用程序,以手机应用的形式提供微课程教学服务。该应用程序在实现片段式微课程教学的同时,可通过“过关升级”的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考核验收,对考核合格的用户自动标记并放行至下一内容。同时,该应用程序也应提供在线答疑、意见反馈等服务,进一步增强微课程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进一步拓展基于互联网的微课推广互动模式。配合课堂教学,教师可将重难点微课程发布到百度云或App应用上,利用微信群等即时群组聊天工具下发授课提要和重难点微课提取密码,供学员在课前、课中甚至课后下载微课程进行预习或巩固提高,并可采取“在线答疑”“在线答题”等方式开展教学互动,通过收集意见建议,为改进微课制作水平,开发新的微课程課题打下基础。建立评教评学保障机制。为确保微课程平台顺畅运行,远程教育机构应建立完善教育督导、教育评估、师资保障等评教评学保障机制。各院校要把微课程制作使用纳入教师考评内容,结合当前教师同考评任用规定制订《远程微课教学评比实施细则》等考评细则,对课时落实、学员意见反馈、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等内容进行细化量化,每学期针对教师微课教育情况划分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四个档次,全程开展评教评学活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锐.微课设计中突出问题及改进方法[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7,2(29):52-54.

[2]任心燕.微课教学研究初探[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1):38-40+46.

[3]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2.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系列化远程教育微课程
基于“三点共面”的航天项目管理探讨
浅谈《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课堂教学
教育信息处理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行为及效果的分析研究
基于IPoverDVB—S单向传输模式的远程终端系统与数据维护技术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制作技术类课件应注重“系列化”
四川大学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与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