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的影响研究
2019-10-21杨春香
杨春香
在民族村寨旅游兴起的大背景下,民族村寨开发成为该阶段的一大特点,而村寨作为民族地区的“细胞”,发展状况对民族地区整体来说有极大的影响。目前,肇兴镇呈现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就业岗位增多、居民交往圈扩大化等特性,同时也存在參与度不高、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物价上涨现象明显等问题。故此,笔者认为该地区需从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制定保护生态相关政策、控制物价等方面来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系统。
引言
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多数国家和地区纷纷探求发展战略,以求得自身发展。中国各地区也在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以求得各方面又好又快发展。在探索发展道路的同时,中国开始找到一条既能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又能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发展战略。从1979年开始,中国第一次以官方文本的形式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从此,旅游进入国人的视线中,旅游业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根据近几年的数据表明,旅游业已成为带动GTP的主要产业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目的也从最初的单一的经济功能转向多元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保护功能,旅游目的地也从中心城市向边缘少数民族地区扩散。
贵州省属于西南地区,多数的民族村寨保存着原始的自然资源、古老的历史文化资源、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开发旅游业提供了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起,贵州就开始了开发民族村寨旅游业,并且以此作为发展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发展方式。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民族村寨的旅游业开发已经成为贵州旅游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伴随着旅游业开发,民族村寨在外部力量的影响下,肇兴侗寨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难免会出现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因此,本次调研旨在研究民族地区在旅游开发驱动下当地发生的变迁以及旅游业开发对当地居民的影响以及对于开发旅游业人们所持的态度,面对如今旅游业的兴起,民族村寨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进行自我管理。
一、肇兴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沿革与现状
少数民族村寨具有地区性,给人们展示的是一种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村寨场景,当地旅游业开发是民族地区与乡村社区、民族文化的一种汇合,是民族旅游与乡村旅游相交融的。肇兴侗寨旅游在政府、公司、社区居民三方的共同管理下,形成相对完善的发展模式。在旅游发展的驱动下,当地居民逐步从传统农业生产中抽离出来,并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并在参与旅游经营中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一)贵州肇兴侗寨发展沿革
始建于南宋正隆五年的肇兴侗寨,距今已经有850多年的历史,肇兴侗寨是一个以众多侗族聚居的地方,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东南部,占地面积为18万平方米,居民为1 100余户,总人口大约为6 000多人,且以陆姓为主。景点以肇兴侗寨为核心区,包括肇兴村、上寨村、中寨,并向四周辐射,周围包括已伦、登江、上地坪、厦格、堂安、纪伦、纪堂等七个侗寨和一座每逢重大节日都要去祭拜的圣山,又称为“萨岁山”。在旅游业开发后,肇兴侗寨成为全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1993年,法国国家电视台通过对肇兴侗寨进行采访后,一度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旅游爱好者,使肇兴成为贵州旅游景点中国外游客进入最多的领域。1994年,当地政府正式开发旅游市场,通过多种方式打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旅游点。肇兴侗寨在旅游开发的前期是由当地村民自主接待外来的游客,直到2003年,当地政府与村民和贵阳世纪风华公司签订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协议后,并运用政府、公司、群众等三方组成“旅游发展协会”共同开发的模式对肇兴侗寨进行了正式规划,在外生力量和内部力量的合力作用之下,旅游体系在不断地完善的过程中正式步入常规化。
(二)贵州肇兴侗寨发展现状
当地在进行旅游业开发的同时,借助政府的力量形成新的经济活动,并引进外来企业以及资源,与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些象征着它所处的社区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逐步走向开放型社会。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该地区多数居民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并从事于服务业或是兼并农业生产与服务业。一方面,社区居民就业的多元化、思想观念转变、人口流动速度减弱、劳动力就业就地转移的数目逐渐增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正是旅游业开发所带来的影响,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步瓦解则是旅游业开发所带来的后果。
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近年来,肇兴旅游业逐步走向正轨,同时以此为契机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引导群众种植有机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据统计,2017年全镇发展油茶基地1 400公顷,厦格、纪堂等生态蛋禽基地日产绿壳鸡蛋6 000枚、岑所小香鸡养殖基地666.67公顷、皮林、岑所蔬菜基地53.33公顷,通过销售农产品,带动了366户1 287人增收,其中,贫困户124户512人,实现销售收入350余万元,人均收入0.27万元,通过景区带动,拉动了4 040人实现就业增收(贫困人口901人),年收入10 580万元以上,人均年收入26 190元。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2017年旅游收入达到10.82亿元,同比增长37.31%,2016年当地的旅游收入达到7.3亿元,与2015年相比同比增长31.06%。
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处于旅游景点核心区的肇兴镇上,旅游活动确实给当地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带来了实际增长,甚至部分居民表示旅游活动是他们收入的重要途径。据了解,在景点中心区,居民的月平均收入在3 500~4 000元,周边居民的月平均收入在2 500~3 500元。该地区经济结构也逐渐从单一的农作物生产或外出务工收入中脱离出来,就业方式开始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肇兴侗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
2.就业岗位大大增加
当旅游区的范围在扩大,开发程度加深并逐步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并呈稳定状态时,多数居民便逐渐自发地参与到旅游经营当中。由于景区管理的需要,大量就业岗位出现,在政府的扶持下,给予当地居民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故吸引了当地大量的社区居民选择当地就业,从而减少了人口流动。与此同时,受到消费水平的影响,为增加家庭收入,当地的妇女借此也获得了就业机会,且就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参与表演或是向外地游客展现侗布的制作过程和制作一些银饰售卖,旅游开发使她们从传统的家庭模式定位中脱离出来,从家庭这个剧场的后台开始走向前台。当地旅游业开发促使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这对于当地以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混合的生产方式的一些居民来说,他们的身份就不能单单的从农民这一角度来说,可以说在农业生产与服务业相融合的就业模式中,他们成为了新农民。肇兴侗寨旅游业开发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当地的剩余劳动力,间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开发旅游业,需要当地居民参与经营,间接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在100个访问对象中,32个人完全同意增加当地的就业机率,占样本总数的32%;43个人同意,占样本总数的43%。且根据数据统计,2016年在景点区,酒店和宾馆共有88家,特色民居接待140家,饭店46家,旅行社6家,民族表演队6个,刺绣、靛染作坊289家,电商1家,微型企业15家,快递物流和个体客运110个,总计701个。而在2017年中,租赁门面、房屋共有492间,平均每间年租金就有5万元,租金年收入达2 460万元,其中还涉及218户,户均年收入达11.28万元。在加上景区管理部门为背街小巷群众规划开发设置摊位50个,解决了100人的待业人口,其中还包括贫困户12人,平均每天收入300元,年均收入10万元,年总收入1 000万元。通过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的多种经营模式及品牌带动,成立肇兴侗品源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由过去单一的展示销售发展为品牌及电商销售,人均月收入由原来的2 000多元提高到3 000多元。与此同时,在开发旅游产品的需求下,建成蓝靛种植、侗布生产、织染绣等产业示范基地10个,带动全镇500余名贫困妇女创业就业增收,年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引进旅游运输企业,年收入近1 800万元,带动就业212人,人均年收入8.5万人。全镇62家饭店、餐馆、农家乐、小吃店;景区现有128家宾馆、精品民宿、客栈。全镇从事旅游服务业达460人,涉及贫困人口84人,平均年人均工资收入达2.4万元,年工资收入1 104万元。
根据2016-2017年所统计的数据和相关就业岗位来看,景区就业岗位以及旅游相配置的机构在不断增多,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除了必备的基础设施,肇兴侗寨在互联网上也有了较为完善的配置。当地居民以多种形式从以农业生产向服务业转变,促进了当地居民职业向非农化转变。就业岗位增多,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促使这一部分人群达到脱贫的目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可见,旅游业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减少当地贫困人口数量,解决了大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从而达到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与此同时,针对当地妇女就业率低的情况,为还她们量身定做设定了相关就业岗位,将她们纳入旅游机构中,保障了妇女收入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当地妇女参与旅游经营的积极性,同时也给旅游吸引系统添加了活力。总之,从上面的数据中可知,当地居民收入在逐年提高,且呈稳定增长趋势。随着劳动力就地转移量逐渐增多,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经营人数将会逐渐增多,为旅游景区提供了人力资本。
3.居民交往圈扩大化
要体现出一个人的社会资本,一个人所占的社会资源多少,与社会网络有着很大的关系。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互动构成了旅游业开发后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这对于肇兴侗寨发展来说无疑是好的。人际关系的变化,使当地的居民不再拘于与本地区的居民互动,扩宽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肇兴侗寨自从开发旅游业后,当地的居民互动对象不再仅仅是当地人,外来的游客以及来当地做生意的人到来,使他们开始接收外来文化,旅游业开发扩大了当地居民的交往范围,突破了地域、民族的限制。使他们的人际交往具有多元性。一村民说到,从旅游业开发以后,认识了很多的外来游客,他们带来了一些以前没见过的东西,增长了见识,交往的范围扩大了,自己的交往圈也扩大了。
社会网络本身是由私人关系形成的,肇兴侗寨的人情社会是以人情为中心,以信任为基础的亲戚、邻里、朋友、同乡等社会网络。这种社会关系起着给以情感上、劳力上、资金上的支持,带着道德责任和情感上的依赖色彩,维系着该社区的稳定。而现在则体现在经济活动中,是一种非市场性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与劳务的交换体系,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互惠关系,亦可以说是一种互惠经济。社会类型转变,意味着肇兴传统的人情社会在延伸的同时,扩展的形式又间接破坏了传统的人情关系。在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后,农民之间的无偿合作愈发减少,更多的是劳务之间的往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乡村社会流动加速,各村落的人际关系变迁速度加快,人们逐渐趋向于由民族旅游乡村市场提供的商业服务与其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农民在这种形式下,将重新构建新的人际社会关系网。当然,这种人际关系将掺杂着传统的人情关系。
从肇兴侗寨发展模式可以看出,肇兴侗寨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引进了外来的资源,再加上外来游客、外来商人的到来,扩大了当地社区居民的交际圈,社区居民的交往圈从主要以血缘、亲缘为主扩展到血缘、亲缘以及业缘三者并列的模式,与此同时,社区居民在互动过程中建立个人社会交往网络,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源,减少交往互换的成本。
二、发展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一)当地居民参与度较低
民族村寨由同质性程度较高的群体所构成,他们处于同一个场域之中,思想观念较为一致,而旅游则是以民族文化为依托,为游客提供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展示,从而打开旅游文化市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旅游开发必须有社区参与,居民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旅游业稳定发展,步入正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区居民参与过程中,将游客需求来实现自身发展,从而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社区居民参与不仅能够使各方面的利益都能得到兼顾,而且能使他们自发地参与到旅游吸引系统中来,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這无疑给予这个地区的旅游业鲜活的生命力。
据数据,统计肇兴侗寨共有1 012户,而参与旅游经营的却不到总户数的1/3,可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人数并不多,参与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当地居民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并且参与的大多居民都是处于旅游核心区,而周边区的居民只有少数人参与经营活动。在调查的100人中,只有22人参与了旅游经营,占总数的22%,有78人未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另外,数据显示,参与经营活动程度与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在参与旅游经营的人群中,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有9人,占总数的40.9%;高中及以上的共有13人,占总数的59.1%。可见参与旅游经营活动与受教育程度有着直接关系,受教育越高,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可能性越大(见表2)。众所周知,旅游业的发展从本身而言就必须具有吸引力以及可维持力。旅游业与社区居民参与是一种正相关关系,想要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大众参与和专业化的队伍,若参与度不高,固然不能使其得到相应可持续发展。若参与旅游经营的群众若多数所受教育程度较高,则给予了旅游业开发的人文资本,旅游开发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这些正是现如今肇兴侗寨所需的,故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除了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之外,还需要加大对当地的教育投入。因此,加大教育投入,鼓励大量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减少当地人口流动速度,引入相关人才是当前肇兴侗寨旅游开发重中之重。
目前,肇兴侗寨尚处于旅游开发初期,旅游系统还不够完善,当地旅游商品化较为普遍,开发内容较少,很难凸显出独特的民族特色。面对参与度不高的情况,政府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引导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经营活动中,大力宣传旅游开发项目及其相关政策,增加就业岗位。协调好当地居民、开发商、政府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保障收入来源,完善分配机制,人人受益,以求得共同发展。
(二)传统的人情社会淡化
社区作为一个共同体,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就犹如一张密密麻麻的关系网,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并以“差序格局”的形式向四周扩散。社区居民之间存在着庇护与被庇护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关系网,将社区里的每个人紧凑到一起。然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人口流动加剧,大量的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并在其他非农业生产的就业领域里进行就业,形成了不同的就业结构体系,并以此产生了差别。农村社区人口流动、社区开放,导致传统的旧秩序被瓦解,村落对于他们的控制力也随着弱化。在访问的100个调查对象中,开发旅游业对家庭关系、亲戚朋友、邻里关系与以前相比,14人表示比以前好,占样本总数的14%;53人认为和以前一样,占样本总数的53%;30人认为不如以前,占样本总数的30%;3人表示基本没有往来,占样本总数的3%。随着旅游业开发,一部分人认为家庭、亲戚朋友、邻里的关系没有以前那么好,当地居民的家庭关系、亲戚朋友、邻里关系也不再像之前那么和睦。家庭生产规模扩大,使家庭的和谐度相比于开发之前有所下降。
随着旅游业开发,肇兴开始向开放型社会转变。而这种开放则是体现在经济活动之上,原本传统的社区经济活动仅仅存在于社区内部,而现在则与外界相互联系,并通过生产、融资、交换等方式紧紧与外界联系到了一起,形成了庞大的关系网。“守望相助”的乡村生活方式,在人际关系、社会网络中起着给以情感上、劳力上、资金上的支持,人际关系带着道德责任和情感上的依赖色彩,这维系着该社区稳定。而现在则体现在经济活动中,是一种非市场性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与劳务交换体系。这是一种互惠关系,亦可以说是一种互惠经济。众所周知,农村社会关系网络是社区居民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并建立在两者之间频繁的互动基础上,以往民族农村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主要来源于宗族里婚丧嫁娶等仪式所构建的互动平台,社区居民通过婚丧嫁娶等仪式聚集在一起进行互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团体的凝聚力。然而,随着这些仪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逐渐被地方政府限制举办,如近年来政府明文规定当地不允许当大张旗鼓地办酒宴,社区居民原本的互动平台被中断,减少团体对个人的约束力以及个人对团体的归属感。
肇兴传统的人情社会在延伸过程中,扩展形式又间接破坏了传统的人情关系。在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后,农民之间的合作愈发减少,即使來往更多的也是劳务之间的往来,导致人们更趋向于由旅游市场提供的商业服务与其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在这种形式下,当地居民将重新构建新的人际社会关系网。当然,这种人际关系也将还参杂着传统的人情关系。
三、结语
旅游业开发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以服务业代替农业,并通过发展服务业拉动当地农业发展,这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农村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先解决当地生产力的问题,并给予服务业全新的活力。以旅游业为发展契机,对当地的居民而言也是个机遇,社区居民的收入来源从以以前的农业生产为主向以农业生产与旅游经营并重的生产方式转变,家庭收入不单纯只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还加入了家庭经营性收入。与此同时,虽在发展过程中,引进新的元素会与原本存在的事物产生冲突,但在一定程度上大多都以相融的形式并存。显然,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是实现该地区走向农村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此次调查所得的结果分析只是对肇兴侗寨旅游发展的一种认知,要想全面了解肇兴侗寨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具体走向,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