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的巨大成就
2019-10-21张全景
张全景
三线建设是1964年由毛主席和党中央决策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战略。国家共投入2052亿元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历时15年之久,在西南、西北13个省区建设起来的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和科研院所。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战略的伟大决策和英勇壮举,取得了显著成绩。
首先,改变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布局。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先后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使三线地区的铁路里程占全国的比重,由1964年的19.2%提高到34.7%。建成了一大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重点企业和基地,主要有攀枝花钢铁基地;成昆、湘黔、襄渝、南疆、青藏(西宁至格尔木段)、阳安、京原、焦枝、枝柳铁路;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贵州六盘水煤炭、钢铁基地和航空工业基地;重庆至万县长江沿岸的造船工业基地;陕西的航空工业、兵器工业基地;酒泉、西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秦岭火力发电厂、乌江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渭北煤炭基地、湖北江汉油田、陕甘宁地区长庆油田、河南中原油田等,都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工业支柱。
其次,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随着大批资金、科技人员和工业设施的投入,铁路、公路、邮电的开通,矿产资源的开发,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内迁,给西部荒芜的落后地区带来了千年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边疆的荒山僻野中拔地而起,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过去都是山沟野岭,现在成为世界著名的钢城、煤都、汽车城、镍都,带動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繁荣。
第三,加强了战备和国防力量。三线建设之初,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非常严峻,“帝修反”势力紧紧把我们包围起来。日本不与我们签订和平条约,美国违反朝鲜停战协定,仍在韩国驻军,第七舰队侵犯我台湾,并支持蒋介石窜犯大陆,英美法苏都在支持印度,对我虎视眈眈。越南战争,同样威胁中国。自1964年8月至1968年11月,美军作战飞机侵入中国领空155批383架次,被我击落32架,击伤4架,另有高空侦察机多次入侵,被击落20架。国民党海陆空军经常窜犯大陆,叫嚣反攻,高空侦察机一直飞到北京附近。自1959年至1967年,我先后击落其飞机14架,击伤2架。1965年的“8·6海战”,击沉蒋舰2艘。在我国北方边界,苏联陈兵百万,小的侵犯不断,1969年发生了珍宝岛战争。在这种非常危险的情况下,必须抓好战备,有备才能无患。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西迁,手忙脚乱,惶惶不安。而我们是通盘安排,未雨绸缪。当时,毛主席就说,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是算命先生,不知他们什么时候打,不知小打中打大打,只要有了充分准备就可稳如泰山。当时的战备工作虽然对轻工业、农业、群众生活有一定影响,但也做了全面考虑,当时的口号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并不是孤立地抓战备。
第四,培育了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内容,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笼统的。当时的三线地区大多是山区,交通不便,贫穷落后,条件很差。像成昆铁路全长1096公里,穿越地质大断裂带,设计难度之大、工程之艰巨均属前所未有,沿线山势陡峭、奇峰耸立,地形和地质极为复杂。在水中、泥中建设,用铁锤钢钎开山。全路开凿隧道427座,总延长341公里;架设桥梁991座,总延长92、7公里,相当于56座武汉长江大桥。桥梁、隧道总延长占线路总长度的40%。不少同志牺牲在工地上,有资料介绍,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位烈士,全路有16处烈士陵园。这种精神只有在建设的实践中诞生,成为教育鼓舞后人的生动教材。
可以说,如果没有三线建设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那么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要实施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大战略,将会遇到原材料、动力供应和社会矛盾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安全保障和物质条件。
——摘自《毛泽东与三线建设——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载《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